二十四节气中,秋天有六6个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在我国古代,有“秋分”和“寒露”两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标志。这两个节气都出现在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的时期。 1、立秋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到来。“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过后,天气就会转凉了。立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天气干燥。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秋风送爽,人们开始感受到凉意,这时的蝉儿也感到疲倦而停止了鸣叫。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不仅是表示立秋这个时节已经到来,还意味着秋天的正式开始。 [size=15.0000pt]2、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 3、白露 白露是指天气转凉,露水增多。露水是从天空中的云或地面上的露水蒸发而成。当清晨的露珠滴落到地面上,由于温度的降低,露水凝结成白色的小水珠。“白露”不仅是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表示气温下降的节气,更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白露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逐渐出现白露秋分夜。由于水汽蒸发强,空气中的水汽会经常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露水。 4、秋分 秋分意思是此时日夜时间均等,并由日长夜短逐步日短夜长,而且秋分日居秋季中间,平分了秋季。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一天比一天短,直到冬至。 5、寒露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寒露后,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昼夜温差加大,人很容易感冒。这时的饮食应以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为宜。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露”又被视为“霜露”,即露水。寒露前后,鸿雁排成人字阵南飞;三候雀入大水为蛤,即海边出现很多蛤蜊,古人认为蛤蜊肉有润肺滋阴之功效。菊黄与蟹肥时,正是品尝螃蟹的好时候。 6、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黄经达270度时,为霜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时全国各地的气候都降到了最冷的状态,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会出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