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钱塘潮涌,莲花绽放。19届亚运之光闪耀西子湖畔。杭州接棒,唤醒中国33年亚运记忆。从1990年北京到2010年广州,再到2023年杭州,中国第三次以亚运之名,让亚洲和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到神州大地,中国与世界的联动赋予了新的内涵。杭州,这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成”的城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伴随亚运圣火在“大莲花”点燃,杭州亚运会蕴含的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地向全世界释放,千年古都与体育竞技之美正擦出灿烂的光芒。让我们一起在赛场内外收获成长,收获友谊,心心向荣,美美与共,不断书写属于中国、属于亚洲、属于世界的美好未来。
大美西湖。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盛赞西湖,诗云:“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柳湖即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故云;松岛即孤山。因山耸立湖中,故称:莲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莲花盛开,因而以之形容甚美;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波光涟漪的柳湖,映出松岛莲花寺,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澹荡摇空碧。”“澹荡”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蓬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继白居易之后,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官至礼部尚书,后因作诗判王安石新法被贬英州,后又贬惠州、詹州,历任州郡多惠政,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诗、词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于神宗四年(1071)到七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在西湖建了苏堤。写下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的前两句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首句写晴日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飘渺的山影。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诗人即景挥毫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后两句以遗貌取神,只用一个即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从字面上,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为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才情横溢的诗人。诗思偶到神来之笔,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比喻在《宋词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苏轼本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常在诗中多次运用。“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婉转为君容。”后人对这一比喻更为赞赏。常在诗中提到,如武衍在《正元二日泛舟湖上》诗中就说:“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说西湖。”王文浩《苏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其特点概括性特别强。它写的不是西湖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因而它就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一直到今天还浮现在西湖游客的心头。是湖山因之生色。2023年19届亚运之光就闪耀在西子湖畔。 每当我在电视观赏亚洲健儿竞技时,总会想起1986丙寅虎年夏天游览西湖美景的往事。我敬佩的唐宋两位大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他俩为西湖增添了“白堤”和“苏堤”两大美景。于是从白堤转入苏堤。再乘舟泛游三潭风光,并欣赏了周敦颐散文描写“出污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漫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盛开莲花。这是大自然的最浓最艳的笔墨了。也领会了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天,风光不如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碰巧这天(农历6月14日)7月20日星期日,正好是俗称的花神(荷花)生日。从此,荷花在我心中生了根。然后,信步上了孤山,山口一块大石,上书“虫二”两字。时有十余旅客围在“虫二”周围,七嘴八舌,不知其意。幸好我看过“虫二”传说,告诉他们,话说乾隆和纪晓岚游西湖看到“虫二”,纪晓岚看到皇上,皱上眉头。纪欲解释,皇帝让纪写在手心上,到了灵隐寺,乾隆才悟出谜底并写在手心。两人一对,都是“风月无边”四字,可是皇上的悟性比纪晓岚慢了一个时辰。天子不如子民也,天才纪晓亮24岁中进士,一辈子只做皇帝侍读的,每天给皇上讲书,天天守在那里,不得离开一步,心有不悦,皇上知其苦衷,也爱其才学过人,以开玩笑的说:“你脸色不佳,必有心事,让我猜想。”纪晓岚诚惶诚恐说陛下请猜,皇上说:“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晓岚跪下虔诚地说:“皇上猜得对,我是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文思敏捷的纪晓岚瞬间对出下联,皇上大为高兴,当场就准其回乡探亲。对联是我国特有文字形式。转身到了孤山上,放鹤亭的西边约60米处,有一云亭,站在亭上大声呼,远处传来阵阵回声,是有趣的“空谷回声。”亭中有对联云:“胡滨石亭读书径,泉边青山伴回音。”孤山南麓的中山公园,原为清代圣恩寺,清浙江巡抚李敏达在寺中撰写一联:“山外皆山峦岫绕成偷傠彻清净界 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描写这里的优美景色。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7年改造的中山公园,有副对联描写园中风景特色:“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齐齐。”有趣的是,将对联倒过来读,仍就是通顺自然。更妙的是苏轼《题金山寺》的回文诗:“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这首诗无论顺读倒读,“轻鸥数点千峰碧,————随潮。”都对仗工稳。写景贴切,无凑泊痕迹,展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本领,犹如缠着铁链,照样可以翩翩起舞。一路走看,眼不暇接,不觉日渐西垂,到达西湖飞来风的冷泉寺,又是让人无法尽兴,乐不思归的人文与美景交辉相映绝妙之处。飞来峰之名来自美好传说。峰下冷水寺,为唐代所建。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于庭中题有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清同治年间,学者俞樾夫妇游玩到此处,夫人要丈夫回答董其昌联中提出的问题。俞樾答道:“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俞夫人听罢不满意,说不如改成:“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董其昌的问联,问的幽默,费人猜想。俞夫人的回联用了两个“冷”字,两个“飞”,重重叠叠,似答非答,别有风趣。后来,清代名人左中棠到此又提一联:“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名人名对,妙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一游,三生有幸。忆江南,最忆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