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荆州、有天门,还有个荆门?” 没错,从“大荆州”分置出来,荆门设市已40年。 在中国的版图上,湖北得中独厚,荆门位于湖北正中,有“荆楚门户”“中国之中”之称。鄂西荆山余脉南段有山“峰峦对峙,上开下合,厥状如门”,仿佛是荆山之门,荆门因而得名。 记者近期赴荆门各区县市调研发现,这里藏着5000多年前的稻作文明——屈家岭文化,以此为源头,长江中游的稻作文明光耀华夏,生生不息。这里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三国文化荟萃地,还是世界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勤劳、乐观、尊老、恬淡是这里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色。 今天,这里是善闯善成的高质量发展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企业从无到有、纷至沓来“串珠成链”。这里是航空运动之城、网球之乡、观鸟之乡,网球、高空跳伞、滑翔伞、温泉,各种“潮玩”应有尽有……荆门人正用拼搏有为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图景,诠释中部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问“稻”屈家岭:五千年“农脉”弦歌不辍 走进荆门京山市,让记者颇感意外又心生疑惑,为何这里有那么多农民热衷打网球?深入了解发现,发达的农耕文明、闲适的生活氛围,成为农民群体喜好体育运动的基础。其实,荆门的农耕文明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这一重大发现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一段故事说起。 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在京山屈家岭挥锹奠基,成立湖北国营五三农场。这正是他抗日战争时期带领豫鄂边区人民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地方。随后在修建京山石龙水库时的意外发现,揭开了这片土地及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面纱。 屈家岭考古遗址第一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队长张云鹏,将一生心血倾注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叫响了长江中游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史前文化——屈家岭文化。在此发现距今约5800年的碳化稻粒,是首次发现的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表明这里是中国农耕发祥地之一。张云鹏和妻子王劲因这次考古结缘,夫妻二人接力奉献于此,也安眠于此地的考古学家纪念园。遗址公园的中轴路也被命名为“云鹏路”。 几十年来,当代人对屈家岭的“探寻”从未停歇,近年又发现距今5600年至5300年的碳化粟粒。今天,青木垱河和青木河静静流淌,坐落其间的屈家岭遗址,向来往参观者诉说着先民的农耕文明往事。 “遗址中大量生产工具和稻谷、粟粒表明,屈家岭先民既种南方的稻又种北方的粟,还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除了果蔬,还有鸡、鸭、鱼等肉类,他们还酿酒,这表明当时粮食有了富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说。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内,放大镜下,出土于此的碳化粟、碳化稻谷清晰可见,闪现贯通古今的神奇。还有薄如蛋壳的蛋壳彩陶杯,陶胎薄于1毫米,代表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有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化发祥地,也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摇篮。”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周丽说。 5000余年“农脉”赓续不绝。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生活、繁衍、劳作、创造,续写农耕文明故事。五三农场是湖北土地面积最大的国有农场,2001年成立屈家岭管理区,2011年成为湖北省级发展战略“中国农谷”先行区。如今,荆门建成湖北全省首个农机装备产业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荆门以占据湖北全省6%的耕地、9%的人口,贡献了全省11%的粮食产量。 “桥米生的巧,皇帝都说好。独产蒋家堰,别处无法找。”说起荆门的粮食产品,首推桥米。据《京山县志》记载,桥米因原产于当地孙桥镇而得名,明嘉靖年间被作为贡米。京山桥米颗粒整齐、青梗如玉,做出的米饭松软略糯,喷香扑鼻,可口不腻。2004年,京山桥米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京山桥米占据湖北大米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近年来,在最初古稻品种洋西早基础上,京山又选育出“鉴真二号”“鄂中5号”优质桥米品种,通过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和品牌化打造,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京山桥米标准化种植面积55万亩,年助农增收2亿多元。 有好米,还有好油。每到春季,地处汉江畔的沙洋县,从房前屋后到山坡河滩、田间地头,油菜田汇集成金灿灿的花海。今年,荆门油菜种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居全省第一,与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合作,种植高油酸油菜45万亩,已成全国最大高油酸油菜制种和种植基地。农民种植高油酸油菜亩均增收超过300元,每年举办的油菜花节吸引游客超过300万人。 “高油酸菜籽油营养含量,与橄榄油不相上下,被称为中国的橄榄油。”沙洋县县长李莉丽说,从油菜种到油菜花再到菜籽油,全县油菜产业链综合产值已达30亿元。 粮油大市既有“一袋米、一壶油”,还有“一枝花”。今天的荆门,种植花卉产业“花开正艳”,是美丽的“致富花”。 汉江畔,钟祥市柴湖镇。当年,为支援丹江口水库建设,河南淅川4.9万人来到柴湖镇,在泥泞的芦苇荡中排涝整地,努力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虽然至今仍是河南口音,但已是地道的荆门人,他们依靠发展花卉、蔬菜种植等产业安居乐业。 8月,记者在这里的湖北农青园艺科技公司看到,近30万平米的国内最大单体智能联动温室内,目之所及是一眼望不到边、挨挨挤挤的花海,鸿运当头、红掌、白掌等花卉品种长势喜人。公司总经理周林波介绍,公司生产的鸿运当头占国内市场的40%、白掌占30%。 打通“生物组培—种苗培育—成品生产—物流运输”花卉产业链条,为更多人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借助园区开通的40多条国内运输线路,湖北藤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节约了物流成本,也获得发展之机。在此就业的农民李应转说:“收入有保障,还能就近照顾家里。”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钟祥花卉产业去年产值达28亿元,是华中地区最大花卉种苗组培基地。”钟祥市市长杨孟富说。 探索现代农业转型没有休止符。中国农谷建起院士工作站,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在这里专注“一蔬一饭”,不断推动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庄稼地”。钟祥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高效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模式,形成玉米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分解物制造有机肥、有机肥生产中高端蔬菜、剩余蔬菜菜叶养殖白鹅的生态循环。全年错季生产不断供,钟祥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全国蔬菜市场首屈一指的“娃娃菜”大王。 问“稻”屈家岭,农谷之魂绵又长。今天的荆门农业产业更完善、装备更先进、效益更明显。荆门市市长陈家伟说,地处江汉平原沃土,荆门农民人均耕地面积6.7亩。受益于现代农业发展,这里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1,差距相对较小,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放嬗变:无中生有,善闯善成 行走荆门,同样让人讶异的是:这样一个不沿海、不临边的中等城市,近年竟引来一批新兴产业的明星企业落户,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产业无中生有,不断壮大。 荆门的工业底色,得益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布局。新时期的异军突起,则离不开荆门人突破成规、善闯善成。这种精神气质似乎还可追溯到更早。“屈家岭第四次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上面有形似太极阴阳互抱的图案,反映出五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有着螺旋上升的辩证思维。”周丽说。 荆门高新区所在的掇刀区,传说中因关羽在此屯兵练军时将刀掇于巨石而得名。今天,这里吸引诸多“金凤凰”衔枝筑巢,演绎大刀阔斧干事创业的传奇。2012年,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在掇刀区一片荒地上破土。荆门市优化服务,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融资10亿元扶持企业加速崛起。10年间,亿纬动力共规划建设11个厂区、18个工厂,打造了年产能152.6GWh的动力储能电池及集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 今年8月20日,亿纬动力第十厂区超级工厂首桩顺利开钻。这个目前国内单体设计产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建成后,亿纬动力公司产能将达212GWh,年产值达1000亿元。如今,公司锂原电池销售、出口额连续7年稳居国内第一,电池电容器销量全球第一,储能电池销量全球前三,商用车装机量国内前三。 “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也是一种情感的召唤。”荆门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说,是家乡的诚心感动了他。 在亿纬动力带动下,电池隔膜全球第一的恩捷股份、结构件全国第一的科达利、电解液全国第一的新宙邦、电解液添加剂全国第一的吉和昌等头部企业落户荆门。目前,荆门高新区共有23家锂电头部企业,其中上市企业8家,形成“基础原材料制备—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电芯制造—废旧电池梯级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产业链配套程度全国领跑。 荆门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锂电池企业一家挨着一家。“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几乎‘隔墙供应’,甚至可以把生产线连接。”荆门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沛说,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带动锂电产业爆发式增长,荆门已成为华中地区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高质量发展,是谋定而动、向新而行。 今年8月26日,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单月产量首次突破1万台。“今年,我们计划生产整车12万辆,挑战200亿元产值。”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制造部部长赵荣说。 这又是一次“无中生有”。3年前,荆门人七上河北保定,以“销售半径最经济、营商服务最真诚”,成功牵手长城汽车整车工厂落户,主营SUV和皮卡车型。 随着长城汽车在荆门投资,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全市拥有整车企业5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72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配套企业28家,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园整车制造基地为核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专用车五大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