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狐超版晚上好!
1“因武而昌”,却“因文而盛”吗?
我们知道,“武昌”本来的意思是“都武而昌”,三国东吴的孙权有一段时间把都城放在武昌,并在这里建了夏口城。 虽然武昌的军事地位一直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真正能让一个城市发展起来的,肯定不是靠打仗,而是在文官系统的长期治理下,那种和平安定的发展局面。 武昌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武昌虽是“因武而昌”,却是“因文而盛”。 想当年,文昌门一带可是真正的土豪贵族聚集区,能住在这里的人,基本上非富即贵。当时政府的首脑,如湖广总督署、都司署、江夏县署等重量级衙门都聚集在这里。文化中心靠近政治中心,这也是自古以来的规律。 自明清以来,武昌基本上就是省府所在地,因此,无论是明朝的顾璘,还是清朝张之洞等一些重视教育的人所创办的各种学堂,大都集中在武昌这个区域。 那么,武昌这一块儿的文脉发祥地又在哪儿呢? 
(老武昌三大书院之一的两湖书院) 这可能又是一个大课题,大得可以组织起一场学术讨论了。不过,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几个认为,老武昌的文脉发祥地应该就在老武船厂的附近,也就是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文昌门。
2文昌门,是老武昌的文脉发祥地吗?
文昌门在哪儿呢?文昌门就在整个武昌古城的的西南方位,大致是在今天的武船范和解放社区交界的地方。

(文昌门在武昌古城中的西南方位) 有人说笑,说古人真有智慧,那么早就算出来了,知道几百年后武昌必然学术大兴,大学云集,所以提前就把名字起好了,文昌门。 这个观点可以当成笑话,解解疲乏是可以的,但当不得真,因为凡事必然都有来龙去脉,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不妨把时间跨度拉长一些,长到一个可以看清脉络的长度。因此,我们把眼光向后退,一直退到明朝。 
(文昌古门的老照片) 其实,明朝初年,这个城门并不叫文昌门,而叫“竹簰门”。 因为门外就是长江,与武昌做生意的竹木船只都在这个门外停靠。 
以今观古,竹筏满江的繁华景象 当时,主要以湖南、江西等地的竹木商人为主,他们通常都是扎着竹木排前来。到了武昌,大都停泊在门外的江边,远远看去,一排排竹簰整齐的排列在江上,非常壮观,老百姓就通俗地把这个门叫做“竹簰门”。 据说,在鹦鹉洲还没有沉入江底之前,与这一段的江岸正好形成一个江湾,大小船舶都在此处避风,“窝风避浪文昌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顾璘最后定名为文昌门,有什么含义?
至于改叫“文昌门”,那要等到明朝中期嘉靖年间的那个大才子的到来。 这个才子,不是别人,正是顾璘,他可是同时位列“江东三才”、“金陵四大家”和“弘治十才子”的大家。 1537年,62岁高龄的顾璘再次被起用,出任湖广巡抚。这时期,朝廷政权稳定,国家提倡文治,因此在修缮武昌老城的时候,顾璘大笔一挥,起了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把竹簰门改为文昌门,意思是“文运昌济”、“文治而兴”。 
(弘治十才子之一的顾璘) 可以说,这不仅是才子顾璘的愿望寄托,也是国家的希望所在。
4张居正是不是当年也在这里参加考试?
文昌门所在区域,在明代就是文化区,门内有供奉文昌君帝的文昌阁,附近有书院,每逢乡试,考生多从文昌门进城,再到文昌阁登拜。 明清时期,武昌是湖北乡试的举办地址。每到乡试之际,朝廷派来主考官一行乘船而来,都是在文昌门上岸。 省城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需要提前在这里恭候,并为他们设宴洗尘,这场景,大概一如早年间所有竹木商人那样列簰进城一样。想不到吧,文化官人的城门,早先却是个竹木商人进出的门。 1537年,13岁的张居正来到武昌参加会试,恰好遇上顾璘,演绎了一段才子遇上才子的千古佳话。这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日后再谈。 
(古代考试场景) 明洪武二年,文昌门内建起江汉书院,成为后来的湖北三大书院之一。 1898年,张之洞在文昌门附近,开办了湖北工艺学堂,后来土木建筑科分入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所以说,即使这里不是武昌文脉的发祥地,也该是近代教育兴盛的启蒙地之一了。
5这90米的断墙,看一眼,少一眼,是文昌门最后的纪念吗?
随着上世纪20年代,武昌古城墙的拆除,文昌门也不复存在了。 后来的武船落户在这里,我们在现场,还找到了一段老城墙,虽然不足90米长,仍然被作为武船的围墙组成部分。 
斑驳陆离的老城墙,不足90米了 如今,武船也搬走了,只留下几台老旧的机器和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小广场。 尽管“人去厂空”,但这一带依然“限高”,我们手中的无人机都飞不了,本想看看城墙的宽度,给各位朋友带来几张照片的,奈何飞不起来,也只能作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