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字解开宝鸡庄白村冬戈鼎簋之谜勘误发现周公东征淮夷西周文物史证 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1975年3月5日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社员白明科和白别升套着大犁到村西南“西二台”深翻刚平整过的土地时发现铧尖因插入一件翠绿色铜壶而折断,共清理出土庄白一号西周墓窖藏铜器18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作青铜国宝的(冬戈)簋及冬戈鼎。 宝鸡扶风庄白一号西周墓出土至今48年至今没一个文字专家和考古专家认识铭文中频频出现的戈部左下称为冬的字是什么字?无奈之下馆藏青铜器的宝鸡市扶风周原博物馆、陕西省文物考古专家、媒体均像小学生认字一样识字不识字肯住半拉子的以冬器和冬戈鼎簋命之和宣传推介庄白一号西周墓出土文物,中央电视台《文化大百科》20140916冬戈簋 https://tv.cctv.com/2014/09/16/VIDE1410864667634572.shtml专题节目也蹩脚的在大大的戈字左下部拼合一个小冬做标题,解说出了一个大将叫“冬”的贵族作器?百度百科词条,也非常传奇创建了莫名其妙的“冬戈鼎”和“冬戈簋”词条,半个世纪来,有记载的八件冬器一度成为陕西省宝鸡周原考古和中国考古史上最尴尬且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大考古遗憾。 坚信,古人绝对不会把字写错?为解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冬器”窖藏之谜,专门为困扰我多年的窖藏系列冬戈鼎簋铭文文字逐一进行研究,特别是有目标的在令人难解的(冬+戈)这个字上下足了工夫?
反复放大,“冬戈鼎”和“冬戈簋”铭文拓片中的“冬戈”铭文笔画,左上的“戈”部笔画清晰无疑?左下的“冬”部也与传承演变的冬字笔画基本无疑?纳闷中一个不漏的详查45个戈部汉字,戋、戊、戉、成、戏、戌、戎、戍、戒、我、戓、或、戗、戕、戋、战、戙、戛、戚、戝、戜、戢、戟、戞、戠、戥、戤、戡、戣、戦、戬、截、戬、戗、戨、戫、戮、戯、戭、战、戱、戴、戏、戳、戵中无戈下带冬的字?搜查22个带冬的图、疼、终、咚、佟、螽、氡、柊、苳、鼕、峂、炵、終、庝、泈、昸、笗、鮗、鉖、鼨、鴤、蔠字中又没有带戈的字?经过逐一筛查,去掉笔画多的字,在戈部汉字中筛选出疑与冬戈有关的“戎”和“戒”字,继续缩小范围分开查十、廾、冬的古今文字演变对比,试图从中寻找解密冬戈之间演变的关联证据? 细查“戎”和“戒”字甲骨文、金文、包括传抄古字和异体字寻找蛛丝马迹?果然在“戎”的异体字中发现戎的(戈+十)写法之外,还有多个(戈+人)的异体字近似。冬的异体字有20多种,异体字和传抄古字中就有很多带“廾”和“六”写法的笔画结构。“戒”的异体字中(戈+廾)笔画之外,有12个(戈+六)的不同写法。再查“六”字甲骨文金文汉字演变和字源解析后大喜,终于找到可以解开冬字笔画之谜的字儿了?
比较冬六的字源演变,六的甲骨文是简陋的房屋庐的图形样子,因为庐六音近,所以借以表示数目六。另外,六字的甲骨文上屋脊造型之外,金文有宝盖头向下如盖似冬的结构,字形演变中有向下、向内弯曲,有演变形成交叉结点的结构机理。至此戒的异体字(戈+六)笔画似冬的汉字演变得以有据破解,一个“戒”字的发现,终于解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窖藏“冬器”的冬戈之谜。 破译解读出“戒”字,是否能够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窖藏“冬器”的冬戈鼎、冬戈簋等铭文内容相符?经过仔细研究“戒”字字意发现,“戒”字不仅能解开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窖藏“冬器”的冬戈鼎、冬戈簋的文字之谜?“戒”字字意、祈祷之语等与《周礼卜戒》的“戒礼”记载相符,可以真实的还原再现商周历史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历史。以戒字释译的“冬戈鼎”、“冬戈簋”铭文,及“冬戈簋”铭文的反复出现的文母、周公等王公贵族人物吻合,铭文详细记载了与《尚书》记载的周公东征征伐淮夷的历史相符。 卜戒:用卜筮对第二年应行戒备事项加以预测,《周礼·春官·肆师》:“狝之日,莅卜来岁之戒”。古代于秋日治兵,进行训练讲武狩猎,此时卜者卜问后岁兵寇之事,以准备粮食甲兵应付之。 古代有卜筮资料存档制度。《周礼•春官》:“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系辞》说《易》有“藏往知来”、“彰往察来”的功用。可见古人十分珍视筮辞——鬼神给人们的指示,每次占筮所得的筮辞,都由卜官谨慎地存档,每年年终还要把全年积累的筮辞整理一次,统计其应验情况,作为“察来”的参考。这种制度与商人对待卜甲卜骨的态度是一致的。时间越久,筮辞档案积累越多,人们为了参考方便,把它加以挑选编排,便形成《周易》的筮辞。这就是《周易》爻辞的形成途径。传说古有“三易”,《周易》之外还有《归藏》、《连山》,也都可能是这样形成的。《归藏》之称明显地表示其内容为所藏龟甲卜辞。 “冬戈鼎”、“冬戈簋”铭文中反复使用“日庚”:有每天算一卦的意思? 《周易·巽》卦九五爻爻辞“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是说《巽》卦第五爻这一天的天干为丁日。冬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孔颖达疏:“申命令谓之庚。民迷固久,申不可卒,故先申之三日;令著之后,復申之三日,然后诛之。民服其罪,无怨而获吉矣”。所以铭文中的“日庚”也与“卜戒”活动有关。 勘误破译出冬器中的“戒”字和铭文中反复出现的“文母日庚”后,再仔细端看“冬戈簋”满身是凤鸟的花纹图案,仿佛看到端庄秀雅的文母大姒,虔诚的面对“凤鸟的花纹图案的冬戈簋”默默的为大周王臣、江山社稷、出征将士卜戒祈祷的画面。 文母,有莘氏之女、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太姒(大姒)称颂;文德之母,对后妃的称颂。 大姒者,武王之母,禹后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亲迎於渭,造舟为梁,及入,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大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大姒生十男: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周公旦、次管叔鲜、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霍叔武、次成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大姒教诲十子,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及其长,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君子谓大姒仁明而有德,《诗》曰: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於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又曰: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此之谓也。颂曰: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史记周本纪》周公东征伐淮夷: 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东征,是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周公旦)摄政辅助周成王时期的关系西周存亡的一场重要战争。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时年13岁,周公就辅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方国。周公力劝召公(周武王的弟弟)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调动大军,率军东征。在战争中,周公团结内部,采取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伐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继之进兵东南,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徐、淮等九夷。经连续作战,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今洛阳)。最后才挥师北上攻奄,迫使奄国投降。随之,蒲姑等国也相继降服。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胜利结束。 “冬戈鼎簋”铭文中的“戒”字和“率虎臣御淮戎”与《尚书 周书·大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及《史记 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记载相符。铭文与史籍记载进一步印证“冬戈鼎簋”铭文内容与所谓的“戈冬”的人无关? 欢迎关注《冬戈鼎(甲)》《冬戈鼎(乙)》《冬戈簋》的后续研究。 2023 12 6 于老河口 卧马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