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24-1-29 10: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来,我们聚焦“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运行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行动,亿纬超级工厂等554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一道新能源、天顺风电、恩捷隔膜、科达利结构件等216个项目竣工投产;“三条高铁”、武荆宜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丰乐汉江大桥即将通车。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发挥商协会作用,深化产业链招商,承办第六届楚商大会产业发展论坛暨新能源高峰论坛、举办荆门·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洽谈会等招商活动,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50个,落地30亿元以上项目1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推动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发放消费券及补贴资金1亿元,拉动汽车、绿色家居等消费近30亿元;建成京东(钟祥)数字经济产业园、浩儒电商产业园等平台,网络零售额增长25%;出台促进文旅消费政策措施,旅游收入增长70%。
(二)坚定不移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8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0家,新物种“瞪羚”企业87家。京山轻机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企业入选省“百强高企”。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荆门石化完成建厂以来最大规模技改,原油加工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7.2%、35.7%、52.1%;“祥云”AS700民用载人飞艇获颁型号合格证,荆门宏图获省长江质量奖、市水务集团获提名奖。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成立数字经济生态联盟,开展智改数转“三五”行动,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9家,我市获评国家“双千兆城市”、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荆门高新区入选首批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首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园区。出台新型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园办工作机制,县市区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出台加强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政策措施,新增入库规(限)上服务业单位1018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29.9%,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系统谋划促融合,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全域一体、市县同步,制定市县乡村四级规划管控导则,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品质,编制城市中轴线整体提升规划,完成白云大道、月亮湖北路、荆山大道中段等道路改造,漳河环库公路、罗汉山隧道建成通车,城市规划展览馆开馆运行。开展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完成207个老旧小区改造、11个完整社区创建。高标准规划建设锂电小镇,16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展强县工程“月月讲”,系统谋划推进县域发展。纵深推进“六个一”工程,建成2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谷壹号”“荆花”牌高油酸菜籽油入选“湖北特色菜籽油品牌”。建成高标准农田44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1%。坚持一县一品、一镇一特,举办湖北油菜花节、首届花卉苗木交易会、绿林网球英雄会等活动,胡集等5个乡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清保行动”,村镇面貌焕然一新。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17个,京山莲山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完成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创建“美丽农村路”300公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全覆盖。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动态监测和产业联带、就业帮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四)持之以恒推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新提升。市级全面对标泰州,各县市区对标沿海发达县市,学习先进地区改革发展经验。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兑现惠企资金63.3亿元,其中减税降费31.2亿元,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建筑区划红线内用水用气报装“零收费”。建立45家金融首贷服务中心,推广301快贷模式,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031亿元。常态化开展“政企早餐会”,举办第二届荆门“企业家日”活动,持续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市新登记企业类经营主体26064户、增长51.5%。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数据信息共享,“一窗通办”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省内通办事项增至420项;开展项目交易全生命周期服务,规模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全覆盖。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动诚信数据与智慧城市平台融合,信用监测排名居全省第3位。完善开放通道体系,开通中欧班列长城专列和荆门至舟山港、南沙港等国际物流班列,荆门国际内陆港获评全省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外贸综合服务绩效评价居全省第一。
(五)用心用情惠民生,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建立就业用工数据库,建设82家零工驿站,促成就业1.1万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5385人实现就业。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社会救助标准化被确定为国家级试点。做实基本医保市级统筹,医保改革获湖北改革奖。筹集公租房16242套,兑现购房补贴1.71亿元。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市颐养院建成运营,建成222个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53个幸福里食堂、103家工会爱心驿站、192个青少年希望家园假期托管班,新增婴幼儿托位数1759个。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设立暑期免费纳凉点2274个。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增公办学校学位15190个,213所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市实验小学迁建、龙泉中学东片区综合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项目60个,完成69个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开展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活动4800场次,市博物馆新馆开馆,钟祥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圣境山生态旅游区、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国家4A级景区。
(六)综合施策守底线,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稳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坚持流域统筹、单元控制、系统均衡,做实产业发展正面清单、管控负面清单,汉江堤防加固(三期)、长湖防洪达标治理等32个项目完工,战胜近40年来皇庄站最高水位的汉江秋汛。牌楼西河60个重点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向县市区延伸。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设立“漳河保护日”;全面整治619个入河排污口,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分别为93.8%、95.5%;入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整市推进国家试点,获2亿元中央资金支持;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5601亩、国土绿化9.6万亩、治理废弃矿山1921亩,我市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刻汲取威龙船厂“4·14”闪爆事故教训,严格落实“岗前三分钟”和安全生产“明白卡”学习教育制度,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14%。开展打击治理新型违法犯罪“披荆行动”、传统侵财犯罪“斩棘行动”,创建“无诈村(社区)”1190个,刑事案件发案数实现“五连降”。以党建引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广“红管家”等基层治理经验,新建“红色湾组”“红色哨卡”8435个;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实施房地产、金融、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完成保交楼任务,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我市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七)久久为功转作风,自身建设有了新加强。坚持党建引领,营造旗帜鲜明讲政治、对标对表抓落实的浓厚氛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活动,深入一线、破解难题,以实干实绩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实现主题教育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3件、政协提案281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2部,成功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落实市委“提转抓”工作要求,干部工作状态和作风明显改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压紧压实“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督,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与此同时,我们统筹推进政府其他各项工作,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扎实推进,消防救援、退役军人事务、信访、档案、保密、地方志、统计、仲裁、气象、机关事务、对口援建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社会科学、科协、新闻出版、文艺、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