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南陔 于 2024-5-22 15:16 编辑
蒙童与春联 我的孩童时代是在旧中国度过的。那时的农村没有国民小学(即公办小学),私塾也很少,什么幼稚园(幼儿园)、幼儿读物听都没听说过,我的识字是从春联开始的。大约四五岁吧,贴在门框上的那几副春联,有的字极为简单,加上父亲的指指点点,有些字很快就认识了。比如厨房门口的那副对联“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横批“烟火万年”,有“一”“五”“百”“千”“万”等字,是极佳的启蒙读物,父亲教我识字,数数,可谓一举数得。每逢过年,其它的门联都会更换,唯独厨房对联不会更换的。其实厨房的炊事设施极为简陋,就一座灶台、一架竹碗柜、一个柴火仓,七八平方米而已。不过“烟火万年”涉及到宗祀绵延,应当慎重对待。当然“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的大道理幼小的我一无所知。 还有容易认的对联就是神龛上的“九天司命、丑午二王”,其中的“九”“二”笔画少,好认好记。这还得从堂屋的家具摆设说起。堂屋是全家人每天吃饭议事的中心,中间摆着八仙桌,四方应该摆放八把太师椅,这是大户人家的摆设。我家是中等农户,没有此等气派,只是上方摆着两把靠背椅,那是为长辈准备的。其它三方是板凳,供晚辈和下人使用。正上方放着神柜,神柜上是神龛。神龛中间是“神祖位”。这几个字笔画多,但容易记。大人说,那是供奉菩萨、祖宗的位置,只能装香磕头,不得触摸,否则会遭惩罚。 神柜门上的一副联特别深奥,入学后好几年终于认全了上面的字,并把它记下来:“案上有香能达帝,心中无愧可通神。”大半辈子过来后才知道,这副对联其实包含很深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能恣意妄为,要坦坦荡荡,磊磊落落。前面提到的 “九天司令”是指风神、雷神,“丑”为牛,“午”为马,是农耕社会里士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灵的尊重,有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原始哲学思想在。其实,“神祖位”三个字各家各户也有不同写法,有的写“神圣宗祖位”,有的写“历代神圣宗祖位”,还有的写“某某堂上历代始远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中华传统文化也就如此潜移默化,繁衍赓续,门联的启迪功能大概缘于此。 堂屋左边墙上端端正正贴着“童言无忌”的小条幅,这几个繁体字笔画多,都在七画以上,好认不好写。唯独这四个字大人们给我做了解释:逢年过节,小孩子不要随便插嘴、说不吉利的话。我读初中之后,才逐渐明白它的意思:小孩子即使说错了话,也应该得到宽恕与谅解,要原谅童子的幼稚与无知。 我家老房子是三正三厅的土砖茅草结构。所谓“三正”就是堂屋+左右房各一间,左房住长辈,右房住晚辈。所谓“三厅”就是厅屋也是三间,左屋是农具房,右屋是牛屋猪厩。堂屋前是天井,天井两端是厢房。左厢做厨房用,右厢来人来客可以临时安铺。天井过去是腰门,腰门是通往前厅的过道。腰门的门楣上有“重门见喜”的横批。厅屋里摆放着风斗、磨架及碓臼,这些用具上过年时都要贴上春联,分别是“吹糠见米”“五谷丰登”及“对我生财”等等。牛屋猪厩的门框上贴着“六畜兴旺”或“猪豚满厩”之类,天井旁小小的鸡笼上也贴有“鸡鸭成群”。总之都是吉祥美好的词语,表达对新年的期盼与祝愿。农耕社会与我们渐行渐远,但留下的印记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前厅出去就是大门了。大门上的对子每年都要换新的,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各家各户大门上的横批总是千篇一律,无非“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类。大门外墙壁上还有个四字条幅“出行大吉”,贴这条幅时小孩子跑着,叫着:“出行大吉,歪着贴起!”也有写成八个字的:“出行大吉利见大人”。我就不明白应该是“大人见利”,怎么成了“利见大人”呢!春联的文法说来也很深奥,“见”字的被动用法直到在学了古代汉语后才逐渐明白过来。 对面塆子王医生家住的是五正五厅,堂屋里开有后门。后门对联五花八门,但有一副我影响特深刻:“退一步天高海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横批是“后地宽宏”。王家开过蒙馆,我在那里读过私塾。所以这副对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它给我灌输的中庸之道,虽然在人生旅途中多次被冲击被清洗,但至今仍未忘怀,觉得做人气量应该如此。格局应该如此,这样似乎于社会于人生都有好处。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受益,我这春联老师也一样。幼时熟读的那些门联伴随我学习汉语修辞,学习平仄对偶,学习辩证逻辑。老了还让我常常想起,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副“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厨房联,不就是讲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大道理吗?还真是回味无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