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075|回复: 0

老沙市的名菜:王癞子“伏汁酒”和曾老海的“皮条鳝鱼”

[复制链接]
来自
精华
9

1133

主题

2540

帖子

334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344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6-7 10: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cnchu.com/jzrb/pc/html/2024-06/07/nw.D421000jzrb_20240607_1-A006.htm
□ 冯毅然
  王癞子“伏汁酒”和曾老海的“皮条鳝鱼”
  沙市“王癞子伏汁酒”(即米酒)很出名,至于“王癞子”本名叫什么,顾客似乎不感兴趣。
  “王癞子”,本名叫王德书,出生于1918年,他身材魁梧、声洪嗓大、性格爽朗,其实他并无“癞子”,“早秃”而已。
  王家在做“米酒”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其技艺是代代相传的。王德书做伏汁酒,已是王家的第四代了。他从九岁起,即从其父学做“伏汁酒”。他家祖传技艺是:选料精,制作细,讲究质量,糯米(元米)的选用标准是色白、颗长、粒整、无断节、无阴干、无杂质,“酒曲”全部用他家自制的“火风曲”(所谓“火风曲”就是赶趁每年夏季,在“小暑南阳十八天”的大南风季节里所制的“酒曲”);在制“酒”过程中,糯米蒸前,要经过细致的淘洗和一定时间的浸泡后才上屉,蒸的火候、时间、成熟度,都有讲究,尤其是蒸好后的糯米过水的温度,也要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相应掌握。过水后的糯米,拌入适量的“火风曲”,经过一定时间(随季节掌握)的发酵,这样做出的伏汁酒甜味正、色泽鲜、酒花浮而不沉。1965年5月,董必武来沙视察时,曾尝过他的“伏汁酒”。
  “王癞子”和“伏汁酒”,互为因果而出名,因此“王癞子”三字诨号,也就成了他“伏汁酒”供应的摊号而长期沿袭下来。
  除了上述出现的以诨号代摊号的外,沙市还有一个以乳名定菜名的惯例:
  “皮条鳝鱼”,是沙市著名的风味菜肴,而其菜名中的“皮条”二字,就源于首创者的乳名。首创这道菜的师傅叫曾老海,原名曾永海。他从外乡移居沙市后,在九十铺(胜利街)内高家巷口开了个“义森楼”“酒馆”,生意并不景气,而在武帮、本帮和其他帮中,他的红案技艺也谈不上出众,人家就把他的“曾永海”贬为“曾老海”。
  上世纪30年代初,曾老海经过多年实践,把当时比较流行的、具有酥嫩兼备的“酥炸鳝鱼”加以改进,成为独具特色的一道菜。这道菜,是曾老海的拿手菜,他乳名“狗儿”,而沙市人又喜欢把“狗儿”喊作“皮条子”,因此人们在夸赞这道菜时,顺带叫出他的乳名,呼作“皮条鳝鱼”,这美称,一呼成名,流传至今。
  当年的特级厨师张定春,早年曾从师曾永海,对制作“皮条鳝鱼”能保持传统,显具特色。
  1964年和1983年,在北京举行的厨师烹饪技术表演会上,“皮条鳝鱼”都是湖北队保留的献艺品种。
  1976年,“皮条鳝鱼”被选录在《中国菜谱·湖北菜》中。
  “皮条鳝鱼”的做法是:选用水田、湖沼中的黄鳝为主料,宰杀去骨,切成二寸(市寸)多长、四分宽的节段,外裹湿淀粉,用七成油温炸头道、炸一分钟,捞起来用竹筷轻轻分开,放入捞箕。锅油烧至八成热时即投炸二道(下头道油锅时,从锅边沿下下二道油锅,人即离开一公尺,以防烫伤)。响爆之后,端锅离火,汆炸一分钟捞出,倒净锅油,原锅置旺火上,下麻油适量,同时放入原配好的糖醋卤汁,烧沸后,将炸好的鳝鱼入锅,翻簸几次即成。其色泽金黄、外香酥、内鲜嫩、味道酸甜。
  (上官永健 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