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 遇 记
我老伴是铁路子弟出身,娘家人都吃铁路饭。一八年夏天,老伴想去鸡公山旅游,说当年有个铁路子弟学校设在那里,她曾经在那里上过中学。想回头再看一看,重温青春旧梦。
老伴时年六十,离开学校有四十多年。岁月沧桑,她担心变化太大,使她找不到从前的影子。好在上学时常去山上玩,对鸡公山比较熟悉。她跟我讲,即便找不到学校,权当旅游一次。为了了却她的心愿,我陪她去了鸡公山。
鸡公山在河南省,是信阳市下辖的一个小地方,从前铁路部门有慢车直达该地。现在铁路经过多次提速升级,线路优化,哪里已经不通火车了。
转念想坐长途汽车前往,但查了市内的各长途汽车站,鲜有到鸡公山的。开始我不理解,觉得很奇怪:公路四通八达,巴士遍地开花,竟然找不到去鸡公山的班车。事后才搞明白,原来,我的家在湖北,去鸡公山是跨省行动,运输市场的蛋糕有利益切割的因素,各省有地方保护的举措。正确的旅行攻略是,先应取道信阳市,然后坐该市近郊巴士。每天有若于班次往返,便于自由行。
话说老伴这次游鸡公山,情况果然不出她所料,变化太大了,新楼建了一大片,如一个市级规格,老伴费了老大的劲也没找到从前的学校。
时隔六年,今夏,老伴又想去鸡公山,再找她的学校。
我欣然陪她前往,吸取前次的教训,我要她在当地找个有年纪的人问一问。老伴不是个善于跟陌生人开口的人。我催促了几次,她才找了个年近八十的太婆问了问。结果太婆一脸懵逼,弄得老伴很灰心。我让她再问个年龄稍轻的。老伴说算了,不找了,语气很失望。这时太婆的女儿走出来,一问,回答说,有这么个学校,现在人去楼空,院子全荒了。接着告诉我们怎么去找。
按着指引,我们沿途寻找。这里是在鸡公山景区的范围内,路上少有车辆和行人。老伴看到一个院落的大门,依稀感觉到有旧时的影子,我抬头看了看院门上锈迹斑斑的题匾,有几个铁皮切成的大字,其中用繁体字写成“铁路”二字很清晰。我便对老伴肯定,校址就是这里。
老伴将信将疑。看见院的对面有户人家,门口坐几个女人在谈常家。老伴上前向她们打听,其中一个指了指旁边的一个院落。
我们进去一看,果然是铁路子弟学校。那一刻我如释重负,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收获喜悦。浏览、拍照了好一会儿,生怕来之不易的成果瞬间消失。没想到接下来更有意外的收获。
返程的时候,指路的女人,突然问老伴是那届毕业的?问老伴是不是曾住武胜关?我听了很吃惊,我清楚该校接收的学生,都是铁路沿线各站点的伢。老伴的父亲曾经是武胜关站的员工,家也曾经在武胜关。在这偏僻的地方,竟有知根知底的人!这魔幻得让人窒息。
老伴与之攀谈,原来两人是同班同学,这真是奇缘奇遇。事后一想,虽然事出意外,却在情里之中。
铁路子弟学校撤了,但地盘仍归铁路部门所有,现在学校改为了铁路林场,附近有职工家属,而且铁道部门有招收员工子弟就业的传统。由这个思路进一步分析,老伴的这位同学,要么本人入职了铁路部门,要么老公是铁路部门的员工。
这次出行,老伴可谓是收获满满,回家的路上,脸上漾溢着幸福,话语中充满兴奋。鸡公山在驴友的眼中不算名山大川,看老伴的神气,就如同观光了世界级的风光一般;同学相遇,情景再巧再奇,在旁观者眼中,也不过是生活剧中的龙套,绽放不出精彩的火花。而老伴却象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回到从前一样兴奋。留住光阴,留住青春是每个人的梦想。我想那一刻老伴真的感到了梦想成真。她岂有不奋兴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