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
上士

- 积分
- 53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帖最后由 行走楚国 于 2025-1-6 18:53 编辑
马良十摭
一、内方山
矗立于集镇一角的海拔155米的马良山(章山、马仙山)即历史上著名的“内方山”,所谓“汉水西来第一山”。从地理来说,荆山余脉至此才算真正结束,东和南即进入一马平川。今荆门市区至马良镇区间百里无山,至马良又兀地拱起一山,不可谓不神奇。《尚书.禹贡》称,“内方,至于大别”,即此。
二、权国权县
依据《水经注》,今人将商周“权国”及“权县”定位于马良集镇一带。实际上经过我们的研究,郦道元并未指实“权”在马良,索其文字,反而在马良和石牌之间的郑坪村一带似更为准确。虽然此前在马良集镇曾出土过一处战国墓葬及文物,但时至今日,仅此一处,别无发现。相对郑坪及其周边的大量春秋墓葬,我们更容易相信后者。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否定马良曾作为权国权县核心区域之地位。
三、聃山
《马良镇志》载西周季载曾封于“聃山”,即“那处”。经查,今金螺村四组钟塔一带有一山或当即此。“王子港”流经此处入汉,当地还发现过大量汉代墓葬群。我们尚无法继续考证这个“聃山”跟季载及“那处”是否有涉,但据《湖北省建制沿革》“第一编.水道辑要”,却为“王子港”是否即“那水”似乎多了一条线索。
四、汉代大型聚落
没有实据能说明汉代马良有重要建置,但作为津渡以及大型聚落,还是有很大的可能的。理由1,《三国志》载关羽与文聘、乐进大战于“寻口”,寻口即马良对岸之“旧口”。理由2,前述金螺村钟塔发现的大量汉墓群。
五、东晋陶侃于内方山上筑城以伐杜曾
有学者曾专至马良山上寻找该城遗址未果。其实,所谓“山上”,即今马良集镇。马良有一景曰“万石撑坡”,说的是今天的“石头洼子”。河水里长石头,让人不免称奇。其实,并非水中长石头,而是马良山体向东直伸入汉水水底,这是一大奇观。河里长的石头实际上正是山体上的石头,这样看来,今马良集镇尚处于半山腰,可谓“山上”。由此,也是马良集镇上有据可资的建城之始。当然,此城仅是军事性质的城池,并非行政建置。
六、西魏所置基州及章山县
经考,南朝西魏在马良集镇置基州及所辖章山县问题不大。这当是马良历史上最早最重要建置。
七、隋唐基州
隋及唐初,沿袭前朝旧制,马良集镇依然为基州治所。至武德后省并。据清《安陆府志》,马良唐代土城尚在。《马良镇志》载,至民国时,还有人在位于今马良棉花的唐代废弃土城墙上放过牛。唐后,马良分属荆门或长林二县,此后再无重要建置。
八、云雾观
据《马良镇志》及清《荆门州志》,位于内方山主峰云雾山的云雾观可谓荆门地区有资可查的最早道观,号称“中武当”,始建于南朝梁张元始之手。及唐,名道司马子徽亦曾隐此。至今在马良老街一带还遗有“武当街”“武当窝”等地名。
九、仙女山
“马良八景”的另一处“仙女鸣铛”指的是马良山之一的仙女山。据说山中有洞,洞中有七个仙女。至今还留下了梳妆台、仙女庙、对弈台等遗址。清《荆门州志》除了载有马良仙女山外,还载有荆门城西不远的漳河仙女山。所述情况和马良仙女山大同小异。因此清《荆门州志》在有关文字中还特意加以区别说明。二处仙女山的典故究竟孰先孰后,已无法考证了。但我个人认为,马良仙女山应该在前。
十、“马良”之名
关于马良这一名称来历,清乾隆《荆门州志》称,因汉马良奉膏于此。经查,首称“马良”自明嘉靖间。却未知其出处,不免存疑。遍稽诸史,无半点线索能证明马氏曾到过内方。由明清之际“马仙村”“马良村”二名的来回频易,我等颇疑此乃民间土人不知马仙(司马子徽)为何人,以为马仙即马良,讹变而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