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学 于 2025-1-13 06:35 编辑
论汉、沔、沮、夏、沧浪五水的关系
我国水系复杂,有些水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为改变、地理变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有些水系因地域辽阔、流域形态而取多名;有些水系由于人为改造而更换新名,其中汉水、沔水、沮水、夏水、沧浪水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探讨清楚了这五水的关系,对我们阅读东汉以后的历史、了解战争态势与战争变化格局,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笔者在写《资治通鉴帝王史》汉献帝时代的三国前,觉得有必要先对这五水的关系阐述清楚,以便读者在阅读三国与南北朝史时,解读出更多的历史内涵。
一 , 汉、沔、沮、夏、沧浪五水典籍说
翻开《古代汉语字典》532页,你会看到“沔”字的解释是:“沔的本意为水名,在陕西省西南部,又是汉水的别名。”(见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二○○五年一月北京第一版,二○○八年四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根据以上《古代汉语字典》中沔字的说法,沔水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汉江上游,也是汉江的别名,说明沔水就是汉水,汉水就是沔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问题。 《说文解字注》中说:“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東南入江。武都沮縣、二志同。今陝西漢中府略陽縣是其地。有沮水出焉。前志沮縣下曰。沮水出東狼谷。後志沮縣下曰。沔水出東狼谷。水經曰。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酈注曰。沔水一名沮水。引闞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則前志之沮水。水經、說文之沔水。皆云出沮縣東狼谷。實一水也。前志曰。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過郡五者、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也。”(见许慎段玉裁【1735—1815】注。中州古籍出版社。【卷十一】【水部】沔第522页)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沔水。出武都沮县。”武都郡西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南仇池山东麓,东汉迁到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三十里。沮县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以东黑河东侧,另一说沮县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茶店镇。东狼谷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沮水西源、白河下游支流五狼河。东南汇入汉江。原文“武都沮縣、二志同”,是指武都县(与武都郡同城)和沮县两部《县志》记载相同。今陕西省汉中府略阳县(指段玉裁时代的略阳县,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就是东狼谷所在地,沮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以前的《沮县志》下面说:“沮水出东狼谷。”后来的《沮县志》下也说:“沔水出东狼谷中。”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注经》中说:“沔水一名沮水。引阚駰(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的话说‘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则前志之沮水。郦道元在《水注经》中引《说文》中的沔水,都是说沔水出沮县东狼谷。实际上是一条河流。”前《沮县志》所说的,南至沙羡县南汇入长江。 当年的荆州江夏郡沙羡县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由于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大战,曹操与孙权将荆州江夏郡瓜分了,孙权把东吴的江夏郡治所移到沙羡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初期,重新设置沙羡县,治所移到夏口城,也就是今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下的夏口城。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解释的“南至沙羨南入江。”就是以西晋的沙羡县治所夏口城为坐标。因长江在武汉段由于流向弯曲的关系,形成南北走向,汉江位于长江西面。所以苏东坡站在武昌黄鹤楼蛇山上有“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的词句。这正好说明段玉裁所说的沔水在沙羨县南入长江——指的就是今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汉江入长江的泄洪口(明朝汉江改道,汉江泄洪口已经消失)。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五郡,就是指武都、汉中、南阳、南郡、江夏五郡。武都郡治所与武都县同城;江夏郡西汉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东汉移到今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西,三国魏迁至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西南;汉中郡西汉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东汉迁到今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区。四千里指的是汉江过五郡,从汉中市到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汉江泄洪口入长江的总长度。 《说文解字注》中说:“引阚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其中的“沮洳”,意思是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的泥沼,这里指沼泽低湿之地。沮水的形成就是因出自沮洳而得名。这让我们联想到了古代“云梦泽”。 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我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泊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自从东汉桓帝刘志的延熹七年(164)十一月初九,桓帝刘志到达云梦泽游览云梦泽之后,云梦泽就再也没有皇帝前来光顾了。原因是:云梦泽由于长江与汉江的冲击,形成了一个个大小湖泊,河流、沼泽湿地,其中又在一些山丘与平原迁进了农民开垦农田,形成了网状的沔水,所以汉献帝以后,沔水取代了云梦泽,最后逐渐形成江汉平原。 湖北省荆门市地域文化专家李勋明先生在《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一文中说: “古云梦泽大致位于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在长江中游的枝城以东、蕲春以西、大洪山、荆山以南以及湖南华容县以北的区域。如今江汉四湖地区的大小湖泊以及武汉附近的大小湖泊便是云梦泽的遗迹。云梦泽从形成、发展,到消亡,全过程历时约7000年”。 李勋明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如今江汉四湖”,是指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湖。笔者以沔水系中的四湖的长湖为例,大家就知道其面积不俗。 长湖,是由古云梦泽变迁而形成的长条状河间洼地大湖泊。位于荆州、荆门、潜江三市交界处,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流域成雨面积3240平方公里,整个长湖面积122~150平方公里,库容2.71亿立方米。历来上接沮漳河水,下以内荆河为出水道,且与长江、汉江、江汉运河、西荆河以及江汉平原上多个湖泊相通,在荆州洪湖市新滩镇内荆河(古称夏水)汇入长江。 笔者举出云梦泽中长湖的例子,是说明古代江汉平原水系庞大而复杂,在洪水发作的夏季,沔水被夏水覆盖,夏水由于在夏至节前后形成的仓促潮水而称沧浪水,与汉江混为一体,如同海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江汉平原上汉水、沔水、沮水、夏水以及沧浪水为何一直成为说不清界线的原因。 笔者在百度词条搜“沔水”显示:
古水名,即现在的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沔县(现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有别于古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
以上沔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水经注》中说:“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当年武当县就是今丹江口市。说明汉江从今陕西省安康市到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与汉江并存的沔水,这段沔水称沧浪水,故而,我们将这段沧浪水也称汉江。笔者认为,这是在混淆汉江与沔水和沧浪水的关系,其实应该说只有沔水才可能产生沧浪水;沧浪水又称夏水。如果我们把“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的沧浪水单独理解为“汉江别称沔水”,就与一些历史文献对不上号了。 古人对沔水的解释是:“流经沔县(指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别称)故称沔水”。汉朝人也是严格按照沔水与汉水的地域这样界定的。如汉献帝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资治通鉴》记载说:“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意思是刘备从汉中市勉县的阳平关(位于勉县武侯镇莲水村,是古代勉县县城所在地的东关),沿定军山稍微向东南移了六公里,到今天勉县县城南五公里的定军山。这里的沔水就是泛指勉县上游的汉江。同年七月,《资治通鉴》又记载说:
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设坛场于沔阳,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乃拜受玺绶,御王冠。因驿拜章,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立子禅为王太子。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