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行走楚国 于 2025-1-17 16:37 编辑
石桥驿镇“壬子县遗址”初考
东宝区石桥驿镇彭湾村原属盐池所辖,“彭湾遗址”位于该村“壬子沟”,当地百姓传说为“壬子县城遗址”。
该遗址为一处小型盆地,在四面皆丘陵的当地,中间出现一小块富庶的平原,实属难得。遗址整体面积约十万平方米以上,遗址西和北有一条日渐淤塞的小河半环绕,当地人称“壬子沟”。更北不远,“仙居河”由西向东再折向南在遗址东侧与壬子沟相接。这样,壬子沟与仙居河分别在遗址的西、北、东三面形成了护城河。此前有孝感市、京山市和荆门市文物部门分别在遗址的西北角作过发掘工作,据说是一处东周至汉代遗址,所撼截止目前还未有发掘报告出来。
己发掘过的遗址西北角处在一个比周边高出约一米以上的方形土台上,范围约两千平方米。我们在地表上见到大量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灰陶罐、陶鬲等残片,多饰绳纹和几何纹。而在遗址东和南部区域的田野里,只有零星的陶片分布。经调查踏勘,遗址西和北有墓葬群,从出土情况来看,西墓葬群平民多一些,而北墓葬群曾发掘一座封土达数米高的较大型竖穴土坑墓,墓中二棺一椁,可能系一夫妻合葬墓,随葬器物有铜剑铜戈以及陶壶陶罐等陶器残片,根据随葬器物判断,该墓时代似为战国晚期至秦汉间,墓主身份为“士”级的贵族。较之西墓葬区,北墓葬区似身份更高。初步分析,该遗址为一处东周至汉的大型聚落,其主要时代似为秦汉。西北角高台可能为贵族或当时该地的行政长官居处,东和南似为平民居住区。
该遗址究竟为一处什么遗址,果真如百姓传言曾为一个县治所在吗?经查,无论东周的楚国还是汉代,均无在该地域设县的记载。而百姓所传“壬子县”,包山楚简42简载有人名“文壬”,《楚国历史文化辞典》释为“战国时,楚灵里子之州的加公”。据陈伟先生《包山楚简所见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楚国“州”、“里”的行政级别较县低,论该遗址范围及类别与上述文壬身份大致相当。不过按照陈伟先生的意见,楚国的州一般都设在郢都附近。彭湾壬子沟这个距郢都纪南城不算近的遗址是否称得上“附近”?是否与上述名为“文壬”的州加公相关?实不好说,这里仅作一线索提出供参考。而另据《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辛德勇先生的初步研究认为“彘乡”和“销”(县)之间有“中里乡”,其中“彘乡”即今钟祥市双河镇的乐乡关。他主张中里乡在销县的东北,根据简文“销至中里乡八十六里”换算成今里大约71里,如此中里乡则偏至汉水东的今钟祥市洋梓至长寿镇境内,似与简文所说的“南北陆路干道”偏离。笔者觉得中里乡或在销之西北。王琢玺先生依据北大秦简通过古今里至换算,将秦销县定位于今荆门子陵岗一带,可从。如此,根据卫星地图测量,位于子陵西北的这个所谓“壬子县遗址”与子陵距离和北大秦简所载的中里乡与销(子陵)间的距离大体相符。另据北大秦简载“中里乡至彘乡56里(约今46里)”,今壬子县遗址东至乐乡关正好也是46里左右。故,壬子县遗址是否就是秦中里乡?秦乡范围及治所均比县小,但比今乡镇要大,这样看来,该遗址又不排除为秦“中里乡”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