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80|回复: 0

冲刺5000亿级城市 !荆州如何借势湖北“支点建设”,实现大跃升?

[复制链接]
来自
精华
0

3146

主题

5557

帖子

7237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237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5-2-13 13: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5日上午,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湖北召开“新春第一会”。在这场开年会议上,湖北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全省GDP力争达到9万亿左右、中部领先。2月6日,荆州全市整体提升“七力”、建功“支点建设”推进会举行。会议明确:全面提升经济量级,锚定“冲刺5000亿”目标,不断做大增量支撑、做强支柱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更多增长点,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强能担责、再立新功。



湖北提出到2030年GDP达到9万亿的中部领先目标,荆州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锚定“冲刺5000亿”目标,既是服务全省战略的担当,也是自身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荆州如何借势湖北“支点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量级跃升?

一、对标湖北新目标:荆州需要跨越的三大门槛
1. 规模门槛:2024年荆州GDP突破3500亿元,锚定2030年“冲刺5000亿”目标,未来6年需年均增长7%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应该说压力与潜力并存。 不过2024年,荆州 GDP突破3500亿,占全省的比值为5.83%。近三年来,荆州市的GDP增幅一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名义增幅达到两位数增长,增速领先全省。如果保持当下的发展速度,到2030年的时候,荆州市GDP总量有望在5200--5500亿之间。
2. 结构门槛:当前荆州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超15%,而全省平均约9%,传统制造业仍占主导,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但形势看好。 比如经开区成为了荆州半导体项目的主要聚集地。先导科技集中力量建设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稀散金属回收加工、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及创新研究院等项目;拓材科技计划在荆州建成国内最大、种类最多的高纯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级高纯材料工程研发技术中心;安德科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将建设高纯半导体薄膜前驱体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菲利华、太和气体、汇达科技等本土企业也在半导体领域创新突围,形成一股新势力。


3、 区域竞合门槛:在省内荆州面临着襄阳、宜昌“双副中心”虹吸效应;在省外荆州则需要应对湖南岳阳、江西九江等同等级城市的激烈竞争。
二、突围路径:从“江汉粮仓”到“产业强市”的蜕变
1. 重构产业版图:聚焦“三链融合”
先进制造链:依托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基础,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延伸,打造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制造集群。


现代农业链:推动监利大米、洪湖水产等农产品深加工,发展预制菜、生物医药等新赛道,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
绿色能源链:比如可以利用江汉平原风光资源,布局光伏、氢能产业,探索“新能源+储能+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2. 激活区位价值: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枢纽
交通升级:加快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建设的同时,同步进行荆荆高铁南延、荆松连接线的谋划与实施 ,强化与武汉、宜昌、襄阳“1小时经济圈”联动,构建“水铁公空”立体网络。
物流赋能:依托荆州港与盐卡综合保税区,发展多式联运,建设中部大宗商品集散中心,降低区域物流成本。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增荆州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这将为荆州整合优化物流资源补齐物流设施短板,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支撑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
3. 创新破局: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在武汉光谷设立“离岸研发中心”,吸引科创团队“双城办公”,持续完善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动荆江实验室创建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纺织服装、化工等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半导体、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抢占风口、加速起势,让更多新技术新产业相约荆州、遇见未来,让先进制造业成为荆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产教融合:依托长江大学等高校,定向培养化工、农业技术人才,建设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引导在荆高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与本地企业深化“订单班”、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合作。


数字赋能:推动美的冰箱、恒隆汽车转向器等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打造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引进培育无人驾驶、生物育种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数化荆州”建设。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企业,让数字焕发生命力、提升附加值。
三、三大关键抓手:改革突破县域崛起与区域协同
1. 机制创新:更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子基金投资荆州市农产品加工、现代化工、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等主导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聚集引领带动效应。 比如可设立50-100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赛道;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进一步提升招商效率。
2. 县域崛起:实施“一县一链”计划:比如松滋聚焦精细化工、公安发展纺织服装、石首培育体育器材特色集群等;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壮大“一县一特”根植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总量增长、增速加快、特色彰显、结构优化。进一步推动“飞地经济”,比如引导县域企业向荆州开发区集聚,形成产业链条,规模效应,做大做强。
3. 区域协作:联合宜昌、荆门共建“宜荆荆”都市圈产业联盟,协同发展磷化工、装备制造,形成上下游链条,共同做大做强; 此外,可与岳阳、常德共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文旅一体化,打造跨省合作示范区。


四、必须面对的阵痛与挑战
1. 转型阵痛:传统产业升级可能面临短期GDP波动,但是长痛不如短痛,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 要素制约:土地指标趋紧、高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需要加快完善“引育留用”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比如持续实施“千人招硕引博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荆才荆用”工程,不断提升毕业生留荆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等。
3. 区域竞合: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加剧,需要找准自身优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以我为主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对荆州来说冲刺5000亿不仅是数字目标,更是城市能级的重塑。荆州需以“产业重构、枢纽赋能、创新突围、区域联动”四轮驱动,以一场“系统性变革”,在湖北“建成支点”战略中找准发力点,从“中部粮仓”向“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基地”跃迁。若能突破思维定式、激活改革动能,荆州有望成为湖北继“一主两副”之后,又一个举足轻重的增长极,为湖北9万亿目标贡献关键增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