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南陔 于 2025-2-14 11:40 编辑
足字断想
中医认为:“热从头生,寒从足入。”天气变冷时,手脚血液会自动回流,以保证体内器官热量不致散发。脚部血管收缩,血液回流,全身就会感到寒冷。于是人们有了“人从脚下寒”的说法。看来脚部是对气温很是敏感,而且还能为确保血液供给链的通畅勇于作出牺牲,这是应当受到主宰尊重与爱惜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前两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都是告诫人们,做事要从小事起,并且有始有终。当教师时,常把这些写成横幅,贴在墙上,勉励孩子们。 “足下”是对人的敬称,与“阁下”“殿下”相提并论,但与后者比,总觉得有些费解。查阅资料,方得知“足下”的典故出自刘敬叔《艺苑》卷十:“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 按《说文解字》释义:“足也,上象腓肠,下从止。”应该是个象形字。但许慎接着解释:“弟子职曰,问疋何止?古文以为诗。”听起来有些答非所问。再说口象腓肠(小腿肌)吗?止,《说文解字》释义为“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分析“止”的本义,联想“丰衣足食”“衣食足而知礼仪”这些成语,“足”字应该是个实打实的会意字——口腹之乐有了基础,方能得到满足。如果会意字的观点成立,那么足的“充实、完备、够格、值得、可以”这些义项也就不难理解了,所谓“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更是文从字顺了。 足处于人体最下部,在文人墨客笔下却是异常的高尚与尊贵。 南北朝·王锡有句:“足底多寒云,眼前绝飞鸟。”清·嵇曾筠有句:“两丸日月足底生,百道烟霞腰下裹。”足底腾寒云,足底生日月,何等想象、何等气概!晋·左思“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虽写“振衣”“濯足”等生活琐事,但在“千仞冈”“万里流”巨大背景衬托下,制造出的境界宏伟壮观,诗者在吐露万丈豪情的同时,表达出对足趾的无比崇敬,令人感佩不已。 在清·沈谦“沙深埋马足,风利断人须”、唐·王仁裕“黄云生马足,白日下松巅”的诗句里,马蹄被称为马足,不能简单认为是出于平仄对仗的需要,而是诗者另有寄托。在古代社会里,马不仅仅是人类的交通工具,更是沙场的战友,固有“人欢马叫”“人仰马翻”“人荒马乱”之说。既然马是人类的朋友,称蹄为足,也就恰如其分、亲切自然了!汉·无名氏之“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句,更是把马直接称为“高足”!何为“高足”?杰出弟子也!在这里,人与马的关系又进了一层。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同飞禽有着稳定的独特喻意,比如大雁象征忠贞吉祥,白鹭象征纯洁高雅。称雁爪为雁足的诗句有:南北朝·庾信的“雁持一足倚。猿将两臂飞。”南北朝·吴均的“秋风泷白水,雁足印黄沙。” 称鹭爪为鹭足的诗句有:“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以上的描写都见诗情、见画意。 兽之脚、禽之爪被称为“足”已很奇特了,而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称之“足”更是神来之笔。唐·孟浩然有句“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此例把落地的雨点称之为足,赋予雨水以生命特征,活泼灵动。唐·刘禹锡有句“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三足鼎”指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赞颂刘备功业。“五铢钱”是汉武帝铸行之钱币,后被王莽禁用,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恢复五铢钱,以此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壮志,此处之“足”乃代指国家,“足”的喻意已经扩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个小小的“足”字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张力,实在不可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