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池湖村:探寻红色足迹
2025年3月9日,怀着期待与好奇,我们一行共5名弘传红色文化的志愿者,驱车来到距离市区大约10公里的新庙镇池湖村。在得知我们要来后,市督考办选派池湖村驻村第一书记卢胜林和村书记周刚两位同志冒雨早早就提前在村口等候。
在卢书记和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池湖村的红色文化宣传长廊开启了这次难忘的红色之旅。其实,刚下车,大家便被竖立在村口《红色拾忆和美池湖》的红色文化宣传招牌吸引住了,因为这块红色招牌的左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池湖水上交通站”。
卢书记首先向我们介绍:池湖村有着深厚的红色资源和文化禀赋其亮点就是“池湖水上交通站”。为了突破长江天险,建立一条通向鄂南腹地的交通生命线,新四军五师十四旅特在池湖建立水上交通站。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池湖水上交通站”成功接送主力部队、党政军首长、交通情报等人员近十万人次和运送军需数百批次,创造了人员无一伤亡,物资无一损失的丰功伟绩,曾被鄂豫边区领导誉为“江南水上尖兵”。
接着卢书记又向我们介绍了从池湖村走出的抗日功臣佘植富同志的英雄事迹。佘植富同志因读过私塾、为人正直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号召力,在1942年3月被中共鄂城县委书记陈大发任命为池湖水上交通站的站长。如今,矗立在村部广场篆刻有共和国开国少将罗通同志亲笔题词的天堑通途的四人雕塑其中就有佘植富同志,这也是对他革命功绩的高度肯定和表彰。
紧接着周书记也向我们介绍:“池湖水上交通站”在抗日战争时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也是鄂南抗日根据地的一条生命线。为此,每当接到渡江任务时,中共鄂大工委便特派长江(杨岭)武工队负责警戒,保护池湖水上交通站人员和物质的安全。
在红色文化长廊的参观过程中,大家对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烧杀抢掠的暴行纷纷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悲痛,同时也深深地被池湖人民在艰苦的岁月,为了民族大义,不畏牺牲,团结一心,前赴后继地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参观完红色文化长廊,我们又跟随卢书记和周书记来到村部的会议室进行池湖红色文化的交流研讨。在座谈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对佘植富、罗通、张体学、王表、陈大发等革命先辈和先烈的历史功绩进行深情回顾与缅怀。1942年3月,中共鄂城县委书记陈大发同志沿江考察发现池湖村背后的江滩坡度比较长,江水涨落好泊船,是一个天然的港口,便特在此设立水上交通站。当大家听到卢书记说陈大发同志当时患有严重的肺病是躺在担架上进行长江水上交通站的选址考察时都被其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深深震撼了。
最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位于江边的“池湖水上交通站”当年的秘密渡口——池湖港大柳树渡口进行实地考察探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