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北京警方接到报警,称香港一家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临时展出的部分展品失窃,经初步调查,丢失物品是该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内临时展览的现代工艺品。北京警方高度重视,布下天罗地网,综合运用科技手段,经过58小时缜密侦查,终于在11日晚18时40分,在京城一家网吧将故宫展品失窃案嫌疑人石柏魁抓获,追回了部分被盗展品。
为了感谢北京市公安局迅速破获此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等相关负责人来到市公安局赠送锦旗。然而,在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上竟然出现了明显的错别字,把“捍”写成了“撼”,这下真的“撼”倒了中国的文化人,招来了不亚于针对故宫安保水平的质疑,有网友揶揄,堂堂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写错别字?仅仅10个字就有10%的差错率,这也难怪故宫有四道安保防线也会出差错。
可是故宫相关负责人随后表示,“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此话一出,又惹来大众的口诛笔伐。错了就是错了,连中学生都看出来了,为什么死不认账?是欺故宫之外的人没有文化,还是以为只有自己才是中国文化的权威?
人们都知道,在语言文字的问题上,只有字典才是权威和准则。无论是公众还是故宫方面,如果要对此作出解释,只能以字典为准,其他的解释都是无力的。”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捍”的解释是保卫、防御;而“撼”则是摇,摇动。把它们分别用在词组“祖国强盛”之前,一个的意思是保卫祖国的强盛局面;另一个则是让祖国强盛的局面“摇晃”起来。
百度百科对“撼”字的相关解释是:
撼:hàn
笔画数:16;
部首:扌;
【撼动】 hàndòng摇动;震动。
〖例句〗 日本白色恐怖的威胁,撼动不了中国人民抗日保家的决心。
还有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撼,动也。――《广雅》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岳飞传》
又如:撼落(摇落);撼摇(摇动,动摇);撼顿(摇动,颠踬)撼hàn摇动:震天~地。震~人心。
这些释义都是读书人所熟知和公认的,就是在故宫相关负责人的解释中也有此话:“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这个解释真有“水平”,难道他不知道这句话来源于“撼岳家军难”的“撼”字是“动摇”吗?这位关负责人竟说出自己打自己嘴巴的话,真是让人“撼”了!或许人们有充分理由对故宫所用人员的水平提出质疑:大红的宫墙之内是否都是华夏文化的饱学之士?滥竽充数之人是怎么混入故宫的?
说这些还是比较客气的,请看微博的一些热议:
郑渊洁:我只读过小学四年,认识的字不多。北京故宫博物院失窃案告破后,故宫送给公安局一锦旗。请教各位汉语学者专家,“撼”在古代是否和“捍”通用?如果不通用,将“撼”和“祖国强盛”连排且置于前列,涉嫌用文字颠覆国家?还是恩将仇报讥讽公安“撼祖国强盛”?我还是觉得在中文使用上故宫不会出错。
李开复:解释康熙字典被盗了更好。如此强撼(悍)的撼(汉)语,撼(汗)!
赵所生(著名文史专家、学者,前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错别字没水平,死不认错的解释更没水平!
榕树下的故乡:故宫,你悍然用此锦旗送平安北京的捍卫者,令人汗颜,真是撼故宫易,撼没文化难,撼知错就改更难!!!
其实,堂堂国家故宫博物院写错一个字,一经公众指出,马上认个错,道个歉,改正过来,去求得大家的宽容与谅解;或者找个能说服公众让大家信服的理由;总比越抹越黑、一条道走到黑、死要面子活受罪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