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所发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请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沔阳(今湖北省
仙桃市)位于江汉平原,种粮种棉都高产,正是湖广熟天下足之地,自家棉花自家织,颜色质料别具一格,一如青丝,于是得名沔阳青。正如叶倾城在他的《南京布·沔阳青》中所说,我是楚人,所以对于楚地名格外的亲切。我也是楚人,也有着同样的感觉。
今日,在看到沔阳青后,我竟然久久不能够肆怀,一定想知道沔阳青的来历。
百度一下沔阳青。竟然会找不到关于它的东西。感到很是伤心。
“我是楚人,看到湖北地名分外亲近。沔阳位于江汉平原,种粮种棉都高产,正是“湖广熟,天下足”之地,容我妄自揣测,自家棉花自家织,颜色质料想必别具一格,一如爱人的青睐异于生人的青丝,于是得名沔阳青。” 这是叶倾城的解释。但是并不能够解决我的疑问。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都有叙述:江南染房,盛于苏州。扬州染色,以小东门街戴家为最……红有淮安红……桃红、银红、靠红、粉红、肉红,即韶州退红之属。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即古之油紫、北紫之属。白有漂白、月白。黄有嫩黄,如桑初生,杏黄、江黄即丹黄,亦曰缇,为古兵服,蛾黄如蚕欲老。青有红青,为青赤色,一曰鸦青,金青古皂隶色,元青……合青则为冥色,虾青青白色,沔阳青以地名,如淮安红之类。佛头青即深青,太师青即宋染色小缸青,以其店之缸名也。绿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苹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蓝有潮蓝,以潮州得名。睢蓝以睢宁染得名,翠蓝昔人谓翠非色,或云即雀头三蓝。
对此,我翻阅了家中《沔阳县志》。沔阳缫丝织绸,具有悠久的历史。沔阳土法纺丝始于唐代,系手工抽丝。
据《沔阳县志》“沔阳丝、天门绢、荆州织锦曾夙著盛名”。湖北产丝之区,以沔阳为最丰而显著。而沔阳黄丝质地优良,尤以三场(
彭场、何场、王场)为县内之冠。日本客商慕名来华收购沔阳丝,除日本外,还远销欧美、东南亚。
据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沔阳境内始种木棉,手工纺纱业随之兴起。明永乐年间,
通海口、
沙湖等地地木工从杭州引进技术,开始制造脚踏手抛织布机。明代末年,腰河口、叶王家湾一带,就有部分农民利用蚕茧缫丝。它的发展,促进了织绸。
道光二十八年以后,由于英国和印度、日本的“洋纱”输入,腰河口、叶王村一带的农民,在织绸的基础上,发展了织“洋布”的生产。织成的“州庄布“”混庄土布“质量好,畅销各地。光绪年间,彭场解家垸,黄荆腰河口织布户生产的“州庄布”、“墨青布”、“苏花布”等上销四川、宜昌、沙市,下销武昌,成为县内闻名的织布湾。
民国三十四年,织布专业户发展到多户,并将老式机全部改成铁制扯机。工具改革后,促进了织布业的发展。
我再不曾在其他地方见到沔阳青这名词,而现在,连沔阳都没有了,改叫仙桃,还保留了棉桃的意象,但并没有一种颜色一种布料,叫做仙桃青。沔阳青的消失,我想不会比南京布晚多少。民族产业太稚弱,总是一损皆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