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所发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请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莲花落”,又称“莲花闹”、“莲花乐”、“落子”。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沔阳、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应城”等地。它由“往昔”艺人在街头“敲牛骨打砖”的即兴演唱发展嬗变而来,宋代(公元960年——1127年)已在城乡广泛流传。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已有关于唱莲花落“乞讨”者的记载。元、明之际,演唱曲目逐渐增多,并被“杂剧”、“传奇”所吸收,杂剧《金线池》、《曲江池》均有“四季莲花落”穿插其中的记载。明《南音三簌》中云:“忽而又变文词说唱,胡诌莲花落,村妇恶声,俗夫亵语,无一不备矣。”
“莲花落”何时流入江汉平原无文字记载。艺人说,大约明末清初,已在江汉平原的“天门”、“沔阳”一带流传了。因“天沔”一带地处古“云梦泽”,“地势低洼”,自古就有“水乡泽国”之称。由于历代贪官污吏,不兴水利,故民谚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之说。
乡人每遇灾害,人们便身背“三棒鼓”、怀抱“渔鼓筒”、手拿“莲花闹”(“竹板”),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四处逃荒,卖唱行乞。正如莲花落艺人在《逃水荒》中所唱:
尊声列位听端祥,
家住沙湖沔阳洲,
庄稼十年九不收,
水灾年,闹饥荒,
家家户户尽缺粮。
夫妻们苦难当,
离乡背井奔他方。
走黄陂到孝感,
云梦应城到德安。
安陆府不能久站,
夫妻二人来到京山。
……
莲花落灵活自由,早期莲花落艺人的活动一般多以“沿门”(即“沿门乞讨”)为主,其次也参与“赶酒”(“婚丧嫁娶”)和“赶会”如:“灯会”、“龙舟会”、“盂兰会”、“庙会”等活动。它可一人演唱,也可二人对唱,或与“莲厢”组合演唱。
一人演唱时,艺人左手操两块“竹瓦”,右手操一块“竹板”,自打自唱;两人演唱时,一人为主,一人为辅。为主者左右两手“操板”,为辅者左手操竹板击节。由两个艺人交替颔唱、对唱,然后“帮腔合唱”。后期的莲花落逐渐发展成为一男一女,“一旦一丑”,对口演唱。当与“莲厢”组合演唱时,男打“竹板”,女打“莲厢”,或以夫妻相称,或以兄妹相称,既有叙述,又有代言。极大地增强了莲花落的表现力。
莲花落的文词以七字句式为主,偶尔也穿插十字句或五字句,灵活自由形式多样。它的唱腔属于韵诵与歌唱相结合的“综合”体。主要唱腔有“十枝梅”、“西腔”、“逃水荒”(“小调”)几种类型,在每种唱腔中又有若干“板式”变换。每当唱到一个段落时,均要伴以“玉(呀)、兰(乃)、花(也),闹莲花”的衬腔衬词,气氛十分热烈。流布于“荆楚”大地的莲花落虽非当地的“原生物种”,但由于入乡随俗,改用当地方言和唱腔演唱,它已嬗变成了荆楚说唱“家族”中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一员,因而受群众的欢迎。
参考资料:《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 《中国曲艺志·湖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