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130|回复: 24

何处是荆州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17 15: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州,名称起源是以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与襄樊市南漳县交界处的荆山而得名。据《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意思是禹贡时代就将华夏划分了九州。古九州不同典籍有不同的说法,《禹贡》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徐、青、梁;《尔雅》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徐、营、幽;《周礼》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并、青、幽;《吕氏春秋》记载是:冀、兖、豫、雍、扬、荆、徐、青、幽。笔者以《汉书.地理志》的荆、兖、青、扬、雍、并、豫、冀、幽九州为准。
《汉书.地理志》九州记载:正南曰荆州,其山曰衡(指代表荆州的名山今湖南省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薮曰云梦(指代表荆州的名泽云梦泽,大致与今江汉平原的面积相等)。《尚书·禹贡》记载说:“荆及衡阳惟荆州。”所以荆州原来的地域,北到荆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西),南到衡山以南。在这一广袤地域,从远古到清朝,或称荆、或称楚,有时荆楚连称(说明一下,战国时期楚国包括今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大部、山东省、重庆市也有一些地方在楚国范围内,远远超过荆州范围)。
楚国在西周时期,建都丹阳。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目前学界多数人认同丹淅说。周昭王姬瑕(?—前977)时,多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游迁徙。到周夷王姬燮(?—前879)以前数十年间,楚人在丹江下游,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了新都。
根据古人以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理论,因楚都位于丹江之北而得名丹阳。后来楚国又多次迁都,于公元前689年迁到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史称“纪郢”或“南郢”。 这是芈姓、熊氏楚国定都时间最长、历史文化沉淀最深的地方。原湖北省委副书记、荆楚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生铁先生,曾带领一批学者考察研究,证明楚国有十九处都城,诸如纪郢、湫郢、鄢郢、陈郢、寿郢等等,当代荆州政府所在地荆州市(历朝是江陵县地域)。公元前278年,由秦国名将白起攻下江陵县纪郢,建立了南郡政府,成为芈姓、熊氏楚国的一个分水岭。到了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秦将王翦、蒙武在寿郢(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活捉了楚国末代国君芈负刍,芈姓的楚国灭亡。楚汉灭秦时,项羽立其部将共敖为临江王,都城设在江陵。
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前106)四月,将天下设十三州(即朔方、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趾)时,荆州治所在何处成为历史之谜。因为相关史料与《资治通鉴》没有相应印证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凭证。直到汉献帝刘协的初平元年(190)三月,《资治通鉴》才明确无误地记载刘表迁荆州治所到南郡襄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冬,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十二月,刘备将军营设在油江口(古油水入长江口。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北),并把荆州武陵郡孱陵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西三十余里)改名为公安县,作为刘备临时的荆州治所。
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孙权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刘备将荆州治所迁到荆州南郡江陵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江陵县就是荆州治所。
东汉荆州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八郡。赤壁大战后,魏国荆州也有八郡(即襄阳、南乡、弋阳、江夏、新城、魏兴、蕲春、南阳)。原因是:赤壁大战后,曹操将东汉荆州南郡的襄阳县改为襄阳郡,分原荆州江夏郡长江以北地区、扬州庐江郡部分地区设置蕲春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西南),又分东汉荆州南阳郡西部设置南乡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南);220年魏文帝代汉,因刘秀是荆州章陵郡人,改东汉荆州章陵郡为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东南)但很快撤消。接着,魏文帝曹丕分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同时将东汉江夏郡长江以北部分地区保留江夏郡(治所从今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西,迁到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城东南30公里处);220年七月,由于蜀汉孟达降魏,曹丕将蜀国益州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荆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西南);221年,曹丕又取“曹魏兴盛”之意,分荆州西城郡部分土地设置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加上分割后的东汉荆州南阳郡形成八郡。
另外,赤壁大战后吴国荆州也有八郡(即鄱阳郡、衡阳郡、汉昌郡、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原因是: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孙权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时,从扬州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鄱阳郡(治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古县渡镇);从长沙郡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汉昌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南);219年十一月,东吴打败关羽,夺回荆州,220年分长沙郡西南部设衡阳郡(治地在今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古城乡);222年闰六月夷陵大战后,东吴又在今湖北省宜昌宜都市陆城街道一带设置宜都郡,也称西陵郡。吴国以宜都郡取代鄱阳郡,鄱阳郡归建到杨州。
也就是说,赤壁大战到夷陵大战,魏、吴都设置了荆州,形成荆州十六郡,比汉朝荆州面积还大,因为魏的设置设的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这等于两个荆州有了今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安康地区、河南省西南南阳和信阳地区,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边界地区。而汉朝荆州八郡只管辖今湖南省、湖北省大部、河南省西南南阳和信阳地区,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边界地区。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即河东郡 太原郡 上党郡 三川郡 东郡 颍川郡 南阳郡 南郡 九江郡 泗水郡 巨鹿郡 齐郡 琅邪郡 会稽郡 汉中郡 蜀郡 巴郡 陇西郡北地郡 上郡 九原郡 云中郡 雁门郡 代郡 上谷郡 渔阳郡 右北平郡 辽西郡 辽东郡 南海郡 桂林郡 象郡 邯郸郡 砀郡 薛郡 长沙郡。其中的“南郡”治所就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西汉恢复诸侯制,汉武帝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即交趾、朔方、冀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荆州只有南阳郡、南郡、长沙郡三郡在三十六郡之列,说明当年的长沙郡包括汉朝的零陵、桂阳二郡和武陵一部分。南阳郡在汉朝是荆州最大的郡,管三十六县,南郡包括汉朝江夏、章陵二郡。这可以说是西汉荆州地域。
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元年(280)十月,司马炎以司隶校尉所管理的郡设为司州。这样晋国灭吴之后共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个州(关于司州的提法早就有,只是280年十月才形成红头文件公布司州管辖司隶校尉所管辖的郡。如,咸宁四年【278】七月记载:司、冀、兖、豫、扬六州洪水泛滥,螟虫吃光了庄稼),一百七十三个郡国(这时封国往往称郡),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
补充说明,284年十二月,司马炎废除了271年八月在今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壮族乡三岔村设置的宁州,划归到益州,设置南夷校尉管理益州,同时设置了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东晋江州迁到江西省九江市。
晋怀帝司马炽(284-313)的永嘉元年(307)三月,《资治通鉴》记载:“以高密王略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说明西晋荆州治所在仍然在今湖北省襄阳市。
笔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277年十二月,晋武帝准备把晋国的荆州政府所在地从襄阳迁到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东南30公里处)。羊祜反对说:“江夏郡政府所在地距离襄阳有八百里,等到知道敌情,敌人已经离开多天了,步兵如何能追上?作为都督为了使自己免遭责备而让部队受拖累,这不是我的心愿。从前,魏武帝曹操设置都督,都督总部一般与州政府接近,这是便于军队好集合而厌恶兵力分散的原故。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所以要谨慎防守。如果经常迁州,敌人出入无常,也不知把州政府设在哪里才便于防守。”
从羊祜的话,我们就知道一般州刺史或者都督,镇守地就在州政府所在地。如果都督二州或二州以上的都督,有时可能将驻军地选在二州中心地带。也有可能驻军重要的军事要塞、或二州相比更重要一州的政府所在地。如司马懿在227年六月,都督荆、豫二州时,魏明帝曹睿让他驻军荆州南阳郡。243年十一月,魏国征东将军、都督扬、豫二州各项军事的王昶,上书魏帝曹芳说:“地势的险阻固定不变,防守的形势却变化无常。如今中央驻军宛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也是魏国荆州南阳郡政府所在地),距离荆州政府所在地襄阳城三百多里,遇有紧急情况,来不及增援。”于是,他把驻南阳的中央军移防到南阳郡的新野县。
307年八月,晋怀帝司马炽分荆州、江州八郡设置湘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湘州除了管辖湖南湘(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资(长江支流,又称资水。左源赧水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青山,右源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两水于邵阳县双江口汇合称资江,流经今湖南省邵阳、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全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二江流域外,还管辖粤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朝改湘州为潭州时,潭州仅有今湖南中部。东晋(317—420)第三位皇帝司马衍(325—342年在位)的咸和四年(329),将湘州并入荆州,湘州存在二十二年。司马衍的咸康六年(340)正月初一,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晋成帝司马衍以护军将军、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何充为中书令。340年正月十一日,司马衍任命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州、荆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各部军事,另外还兼任安西将军和荆州刺史,接替庾亮镇守荆州武昌郡(因战乱,东晋荆州治所迁到了武昌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鄂州市)。
总之,荆州政府所在地不断变化,由于战乱与政权更迭,往往有多个荆州并存,其中就有二个或二个以上侨置。五代十国时,今天的荆州市江陵县成为荆南国的首都。明、清江陵属于荆州府,北宋曾称荆州路等等。这就是历史上的荆州。
我们翻开现代《荆州志》省略清朝以前的荆州历史,只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如下记载:
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荆州专区),专署驻江陵县荆州镇,辖荆门、京山、钟祥、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驻新江口镇)、江陵等8县;同月,析江陵县之沙市镇建沙市市,属省辖市。同年设沔阳专区,专署驻沔阳县(1951年驻沔阳县新堤镇),辖沔阳(驻仙桃镇)、汉川、汉阳(驻蔡甸镇)、嘉鱼、蒲圻、监利、石首等7县及新堤办事处。1950年撤销新堤办事处,改设新堤镇,归沔阳县领导。1951年5月26日,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湖北省人民政府荆州区专员公署”;同年,撤销沔阳专区,将沔阳(驻仙桃镇)、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嘉鱼、蒲圻2县划归大冶专区。
1952年,由沔阳县析置洪湖县,驻洪湖。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县析置荆江县,驻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农场成立;7月1日,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荆州地区总人口541.02万人。1955年撤销荆江县,并入公安县,公安县迁驻原荆江县址陡湖堤,原公安县城关改名为南平镇;同年,沙市市划归荆州专区管辖。1960年以江陵县的沙洋镇设立沙洋市,由荆州专署领导。1961年撤销沙洋市,改设为沙洋镇,划归荆门县领导。1968年3月27日,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地区驻江陵县,辖沙市市及江陵、荆门、钟祥、京山、监利、石首(驻绣林镇)、天门、潜江、沔阳(驻仙桃镇)、洪湖(驻新堤镇)、公安(驻陡市镇,即原陡湖堤镇)、松滋(驻新江口镇)等12县。1975年全地区“撤区并社”,撤销119个区(镇),将721个小公社合并为221个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辖;由荆门县的城关镇及附近地区设立荆门市,由荆州地区领导。1983年3月,全区开展“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和县辖镇分别改为105个区,596个乡,5720个村和58个县辖镇;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撤销荆门县,将荆门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1985年设立东宝区、沙洋区)。
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30号)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县级)。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荆沙市新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沙市区辖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胜利路、朝阳路5个街道办事处和立新、关沮、联合、罗场4个乡;荆州区辖原江陵县的荆州、川店、马山、李埠、弥市5个镇和纪南、八岭山2个;江陵区辖原江陵县的郝穴、观音垱、岑河、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9个镇和马家寨、秦市2个乡。荆沙市辖原荆州地区的松滋县、公安县、监利县、京山县和新设的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原荆州地区的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辖。湖北省政府批准,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荆州市代管。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松滋县,设立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市江陵区,设立江陵县。县人民政府驻郝穴镇。
从以上的《荆州志》内容来看,荆州在建国后的变化也十分复杂。其中有多少与历史相符,我们在没有考证之前,也无法定论。笔者是荆州洪湖市新滩镇大兴岭大队人,了解设置洪湖县的这段历史。只将洪湖县成立划分的区域说说。在《荆州志》里说“1952年,由沔阳县析置洪湖县,驻洪湖”。这是粗象的说法。当年设置洪湖县是因为纪念贺龙领导洪湖赤卫队闹革命,从监利县、嘉鱼县、沔阳县、汉阳县划分一些地区设置洪湖县。当年从今洪湖市新滩镇以内荆河(也称夏水)为界,内荆河以东刘家墩、大兴岭、宦子口村、北洲村等地到今洪湖市燕窝镇属于嘉鱼县,内荆河以西的新滩镇政府所在地街道、胡家湾、夏家墩、庙湾村、下湾村、东湖大队、南到陈沟,也就是今天仍然称的汉阳沟的地方,属于汉阳县,另外今洪湖市以西部分地区属于监利县。今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等地属于沔阳县。
除此之外,《洪湖志》记载:“1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属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荆州志》里说1952年分沔阳设洪湖,《洪湖志》记载1951年5月设洪湖,谁真、谁假?由此可见,好多历史地理区域,在各地地方志上没有填写清楚。所以在写历史时,让史学工作者有很多无奈与困惑。
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宋、南朝齐、南朝陈、南朝梁、后梁,北朝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荆州治所侨置与迁移五花八门。尽管如此,东晋、南朝陈、梁、后梁、唐荆州治所仍然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同年八月,怀帝司马炽分荆州、江州八郡为湘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湘州除了管辖湖南湘、资二水流域外,还管辖粤桂及湖北各一部。隋朝改湘州为潭州时,潭州仅有今湖南中部。晋成帝司马衍(325—342年在位)的咸和四年(329)将湘州并入荆州,湘州存在二十二年。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六年(340)正月初一,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成帝以护军将军、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何充为中央办公厅厅长(中书令)。正月十一日,任命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太守庾翼为都督江州、荆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各部军事,另外还兼任安西将军和荆州刺史,假节,接替庾亮镇守荆州武昌郡(因战乱,东晋荆州治所迁到了武昌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鄂州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1047

主题

7216

帖子

759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4

IP属地:江苏省无锡市

发表于 江苏省无锡市 2019-1-18 1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之荆州是历史之荆州的浓缩!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1047

主题

7216

帖子

7594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4

IP属地:江苏省无锡市

发表于 江苏省无锡市 2019-1-18 13: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州还是那个荆州,只不过时空变化了,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606

帖子

611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1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20 14: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荆州

说荆州,有几个问题要弄清,要分开说。即荆州名称的来由;荆州政区和辖域;荆州治所;荆州古城;荆州与江陵。
1、荆州名字。荆州之名出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这是荆州名字的首出,是荆州名字之源。所谓禹划九州始有荆州縁于此。有些人看见荆州名字中有一个荆字,就硬说是以荆山得名。这是望文生义,是想当然。“荆及衡阳惟荆州”这句话,总共7个字,其中的荆及衡阳只是禹划荆州的南北边界地名,惟荆州的荆州才是名字。所以荆州之名不是出于荆山,否则就该叫荆山市了。另外在《尔雅.释地》中说“汉南曰荆州”,指汉水南叫荆州。在《周礼.职方》中说“正南曰荆州”,在《吕氏春秋》中说“荆州在南方,是楚国”,都没有说到荆山。可见,荆州是大禹命名,是得名于禹王所赐,不是什么得名于荆山!就像湖北的“湖”字也只是湖北的南界名。虽然湖北与洞庭湖有点关系,但湖北之名不是来源于洞庭湖;虽然荆州的“荆”与荆山有点关系,但荆州之名不是来源于荆山,而是来自禹王赐名。禹贡九州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都是得名于禹王所赐。至于禹王为什么要用这些名称,他是怎么思考的,只有禹王自己知道,他自己没有说,恐怕还没有人能把禹王为什么把九州叫这9个名字说清,只能依“荆及衡阳惟荆州”来说了。
2、荆州政区和辖域。从禹贡荆州划定的地域看,是荆山到衡山之间。从楚国之后,秦代设南郡,汉代设荆州刺史部,三国魏、吴各设荆州,两晋、南朝宋齐梁陈均设荆州,大致与禹划荆州的范围相同。随唐时期荆州政区和辖域有变化,唐朝在州级政区上加设“道”,道相当于今天的省,全唐设300多个州,荆州是其中之一,荆州行政层级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了,管辖范围基本上与今荆州市相同,隶属于山南东道。不过荆州的官员配的还是较高,相当今省级。晚唐设荆南节度使、宋元设荆湖北路。明朝、清朝设荆州府,新中国后设荆州专员公署、荆州地区行政公署,荆沙市、荆州市。总体上看荆州的行政层级比汉晋南北朝和晚唐、宋元降了一级,政区管辖范围则小得多。即便改革开放以来,过去的湖北省也对荆州作了数次拆分,现行的行政区划比前身荆州地区小多了。
3、荆州治所。从楚国故都纪南城算起,2800多年来,荆州主体的传统荆州治所,基本上在今荆州市兼名的荆州区。只有东汉末年移治湖南汉寿57年、襄阳19年。东晋在今荆州与武汉之间有迁移,但很快又回到今荆州。楼主问何处是荆州,可能是问哪里是荆州的治所?荆州治所与荆州政区是有区别的,治所只是政区的一部分,不能把两者划等号,更不能用治所代替政区。
4、荆州古城。荆州古城是楚国故都的渚宫,学者认为可与纪南城一体看待。据史料,荆州城为三国关羽所筑。开始是土城,后东晋桓温重筑。唐五代高季兴改修砖城,有很多传说。明朝洪武(1369年)重修荆州砖城,被毁,清朝再修荆州砖城至今。据考古,多次重修都是在三国关羽所修城墙的基础之上,位移相差不到50米。荆州城一直为荆州、南郡,江陵的治地,三级府署衙同处一城。
5、荆州与江陵。江陵一直为荆州、南郡所辖,是荆州的一部分,现在也是。江陵政区和辖域变化也很大。唐早中期以前是县,晚唐与南郡合并,设江陵府,管辖的范围大体是唐代荆州的区域,一直到到南宋。元改为江陵路、荆南路、中兴路。到明朝设荆州府时又改回江陵县,一直到今天。其辖域变化也较大。新中国后,将其所属的沙市镇改为省辖市。沙市处于江陵的中部,将江陵隔成东西两部分。荆沙合并时设原江陵县东半部仍设江陵县,治郝穴;原江陵县西半部设荆州区,治荆州古城。

从上可以看出。荆州之名,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历代明智官员的代代传承,是当代有识之士的正确坚守。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楚国历史文化、三国历史文化及荆州历史文化都有重要意义。荆州自古以来一脉相承,一路走来,是传承时间最长的名字,现在这样的名字在全国已经不多,要倍加爱护。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否认;但历史只是历史,并不是一切都等于现实。过去曾经为荆州所辖的地方,只是曾为荆州域。荆州人说荆州的历史,只是为了发扬历史的辉煌点,吸取历史的教训,把现在的荆州发展好。如此而已。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35

帖子

551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5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18 15: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说说民间流传的“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这话不能改成刘备借南郡。三国时期的南郡,到刘备借荆州时,其辖域大致相当今荆州市及所属县市加上沙洋、荆门市区的面积。但刘备借的荆州比这面积大多了,包括江夏郡、长沙郡、桂林郡,这三郡直到刘备占领汉中称王还没还,后来为借用孙权抗曹才归还东吴,所以不能改成借南郡,南郡面积太小了。另外,西晋初期荆州的治所在襄阳,但至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已迁自今荆州。东晋是荆州治所迁移最频繁的。在今荆州与武汉之间多次来回迁,直至太元十四年才在今荆州固定下来再未迁动。迁治不等于侨置。侨置主要是指东晋时期为了安置北方因战乱丢失自己的辖域的南迁来民,在异地仍用自己原来的郡县名字,称侨县或侨郡。荆州从来都是在自己的辖域内迁动治所,根本不能称侨置,只能叫迁治。看你像是学历史的,不会连迁治与侨置的两个概念都分不清吧?要实事求是,不必固执己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7

136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7298

IP属地:江苏省无锡市

发表于 江苏省无锡市 2019-1-18 17: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州就是荆州,自古以来,没有中断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850

主题

4261

帖子

450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02

IP属地:江苏省无锡市

发表于 江苏省无锡市 2019-1-19 09: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知故问,很有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35

帖子

551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5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9-1-19 15: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荆州在各朝代设置的简要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尚书.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地域名。
西周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荆州在南方,楚也” ,楚国的核心地域及纪南郢都。
秦时期:设南郡,领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当阳,宜城,中卢,襄阳,编县,临沮,秭归,巫县,治江陵
西汉与东汉时期: 设荆州刺史部,治南郡江陵,领南郡、南阳、江夏、武陵、零陵、桂阳六郡、长沙 一国,治江陵:  东汉领南郡、南阳、襄阳、江夏、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七郡,晚期移治汉寿57年、襄阳19年。
三国时期:  早期魏蜀吴争夺荆州,治公安、江陵。中晚期魏、吴各设荆州。吴荆州辖南郡、江夏郡、建平郡、宜都郡、武陵郡、衡阳郡、桂阳郡、零陵郡、临贺郡、湘东郡、长沙郡。南郡辖编县、当阳、江陵、孱陵、作唐、华容、监利,治江陵。
西晋时期: 设荆州,领南郡、江夏、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魏兴、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武昌、安成二十二郡国。治江陵。
东晋: 设荆州,领魏兴郡、上庸郡、南乡郡、新城郡、南阳郡、义阳国、襄阳郡、建平郡、宜都郡、江夏郡、南郡、武昌郡、武陵郡、衡阳郡、天门郡、零陵郡、邵阳郡、桂阳郡、湘东郡、安成郡、长沙郡、武昌郡、江夏郡,治江陵、上用
南朝时期: 宋、齐、梁、陈均设荆州。治江陵。
随时期: 设南郡、荆州大总管府。治江陵。
唐时期: 设荆州、荆州大都督府,初期隶属山南道(非常制);中期隶属山南东道,但多是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或副长史兼山南东道刺史;晚唐设荆南节度使,领江陵府、澧州、朗州、峡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一府七州。
荆州辖长林、当阳、枝江、江陵、松滋、公安、石首 ,治江陵。      
五代十国时期: 设荆南节度使;建荆南国(南平国)。
宋时期: 设荆湖北路,领江陵府、复州、安州、鄂州、峡州、归州、荆门军、汉阳军、岳州、澧州、辰州、沅州、靖州、鼎州。
江陵府辖枝江、松滋、江陵、潜江、监利、石首、公安。治江陵。
元时期: 设荆湖北道宣慰司,领荆南路(中兴路)、峡州路、安陆府、沔阳府、荆门州、德安府。  
荆南路辖江陵、松滋、枝江、潜江、公安、石首、监利,治江陵,隶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时期: 设荆州府,领枝江、宜都、巴东、兴山、归州、夷陵、长阳、江陵、松滋、公安、石首、监利, 隶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时期: 设荆州府,领江陵、枝江、宜都、松滋、公安、石首、监利, 隶属湖北省荆宜施道。设荆州将军府,督湖北湖南等军务。
民国时期: 设荆宜道,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 隶属湖北省。
新中国:设荆州专区专员公署、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驻江陵;设荆沙市、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 隶属湖北省。

荆州古今行政层级和辖域变化很大,今天的荆州确实比古人设置的荆州行政层级低得多了,比古荆州的区域小得多了。 但古荆州的核心区域和名称一直传承至今天,大体从唐代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模样,行政级别和管辖范围就差不多了。只是唐代的荆州官员配的较高,相当今天的省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6

主题

2406

帖子

260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08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9-1-19 15:34: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州古城墙从秦始皇建起。江陵一直是荆州首府,而且荆州与江陵是一城两名。古史就有纪录。有些狗屁文就是想弱化荆州历史。只可惜事与愿违。而且这种事做多了,会消耗其家属福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6

主题

2406

帖子

260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08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9-1-19 15:3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州的行政区历史上变化大,但行政中心基本上一直在荆州古城内。这和很多古城一样,行政区划都变动过。但是荆州是城址和城名没有变化过的城市。荆州与江陵一城两名,是全国少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1-20 13: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参与讨论!以上说明一点,荆州治所在刘备时代,才明确在今湖北省荆州市。也就是当年的江陵县。至于千湖之城所说“荆州古城墙从秦始皇建起。江陵一直是荆州首府,而且荆州与江陵是一城两名。古史就有纪录。有些狗屁文就是想弱化荆州历史。只可惜事与愿违。而且这种事做多了,会消耗其家属福址的。”没有史书应证。秦朝只有郡,没有设州,千湖之城所说的荆州古城墙从秦始皇建起。江陵一直是荆州首府。不知道你有什么证据。
笔者只是简介了荆州重大的转折过程,说明荆州志没有记载清楚自己的历史。
再次谢谢各位参与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