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答复,主要内容基本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本阶段荆门进入宜昌”。强调了在预科研阶段,如果国家不修改预可研,说到做到,那就是荆门到宜昌,下一阶段怎么办?还不知道; “未来过江方案不在本次可研范围”,也就是说宜万桥附近过江还是焦柳东或者西过江,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 “从宜昌北到常德,还没有研究”,这就是说,规划人员基本决定宜昌北一定要过!那么这个决定排除了发改委走焦柳东过江的可能性,焦柳西过江,则是宜昌北直接斜向东南到猇亭;但是更可能的决定是宜昌北走宜万桥附近过江。 “你反映的情况已经咨询专家,我们将密切关注”,从这个回复来看,提高警惕的目的达到,为了避免重蹈丢失十宜和丢失郑渝,我们的警惕要加倍!
规划人员要办好百年规划,除了各级领导的积极性,第二可能宜昌的城市规划影响了我们铁路规划的视野。因为城市规划就是这么个小圈圈,所以高铁规划没有办法超前? 宜昌70年的发展,值得提的几个大的事件是: 1, 三线建设。宜昌城区因此引进了510红旗电缆137中南橡胶、红光港机、湖北开关厂、710研究所、焦柳铁路。其他一些厂不在城区,或者现在已经不存在,对宜昌城市的扩张没有起到作用。比较遗憾的是80年代三江航天066和宜都两个光学厂如238在搬迁到孝感和黄陂之前,宜昌当时没有下大决心留住,这是当时领导的失误。 2, 葛洲坝工程,此段建设周期很长,鸦官铁路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3, 三峡工程,此阶段的配套工程包括汉宜高速和三峡铁路(长荆线) 4, 改革开放时期,宜昌市和宜昌地区分别搞了两个开发区,一个东山,一个猇亭。恰逢地市合并,一下子增加了两个扩展点。与此基本同时代的事情是三峡省的设立与取消,这个事情的失败与成功将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5, 夷陵区合并进城区 6,汉宜高铁与渝宜铁路设站宜昌东站。这一站点设置,直接增加了宜昌一个副中心(伍家岗,主要是交通),
看了下这70年,我们很多城市都进行了跳跃性的飞地规划,我下了一些图,包括左下角比例尺,大家可以看看别的城市发展时,只要看准路子,是非常绝决地跳出旧框框(我图上用红的矩形框)旧城区的,新城区用圆圈。
比如大连。最先俄国皇帝是在占领旅顺口军港的基础上发展。日本打败俄国后,一下跳出30公里发展大连湾。解放后合并成旅大市,再更名大连。改革开放后,又跳出20公里发展金州区。
再比如大理,那时上千年大理国国度,但是解放后,因为洱海地势的影响,城市跳出25公里,发展了下关这块地方。
再比如厦门,最先就是个厦门岛,解放后修长堤连上大陆,后面数次以围棋的大飞下法,扩展很快。它不是那种一步步往外蹦,而是一次蹦出10公里外,然后建设多年后连成一片。
焦柳铁路,是中国地理台阶的第二级和第1级的分界线。到了宜昌,就已经深陷高地(第二级台阶)。宜昌应当下大决心,在宜昌之猇亭大飞一手,也可以顺便打开宜昌铁路规划人员的想象力。
比如这次的呼南南段,有人说还是从宜万铁路桥边走,然后尽量拉直,五峰甩掉,,,,其实只要走宜万,那拉直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中铁可没有时间陪你算到底增加了多少距离,它一看那根线弯的,你就没法和它理论。
宜昌之地理劣势,一直没有被正视。如果我们这代人正视这一点,大飞一手,宜昌之地理劣势一扫而光,尽得宜昌地利之优势。如此,则宜昌百世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