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沉湖之舟 于 2011-10-31 14:47 编辑
观看中。
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提升粮油精深加工水平,突破性发展棉花及棉副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林木产品四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棉花及棉副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一批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把天门建成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武汉城市圈菜篮子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基地。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城区东湖、世贸中心、天门新城商务区三大商业中心,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星级酒店和休闲娱乐产业。加快物流业发展,重点建设天门经济开发区、天门工业园、皂市三大物流区。着力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物流市场,积极建设和培育义乌(天门)小商品城、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天门农产品交易中心、新东方建材家具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市场。充分挖掘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发展陆羽茶文化和蒸菜美食文化产业,加大石家河遗址保护利用和佛祖山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利用长寿山、张家湖、沉湖等林地湿地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业,努力建设武汉城市圈重要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建设大城市为目标发展中心城区,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全域宜居、空间统筹、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的要求,统筹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向重点集镇、重点村庄覆盖。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荷沙线、皂岳线为两轴,天门工业园、皂市镇为副中心,建设6个区域性重点镇、6—8个中心镇或特色镇,形成“一心两轴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优化主城区布局,推进组团型、紧凑型开发,形成天门新城、义乌商贸城、竟东新区及北湖侨乡风情园四大商居中心。 加强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区内河内湖改造步伐,加快园林绿化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水乡园林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与景观带。重点实施天门河生态补水及城区段水生态修复工程、主城区防洪排涝工程、陆羽故园和东湖公园改造工程。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城区路网、电网、供排水管网、燃气管网、广播电视信息网等建设。加强中心镇、特色镇建设。坚持产业强镇、特色立镇,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打造一批综合经济强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风情小镇。加快推进荷沙线城镇带建设。以“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实施数字化城管,加大城乡规划执法力度,加强城镇环境整治,打造干净城市。 加强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快速通道建设。加快环北路、西环线建设,形成32公里城市外环一级公路;新改建与武汉城市圈外环高速公路相连的四条公路连接线,完成境内荷沙线、汉宜线、皂岳线等国省道升级改造;支持汉宜铁路天门南站、长荆铁路货运支线、汉江航道疏浚整治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枢纽节点建设。加强武汉城市圈西部运输枢纽天门工业园客货运站、天门一级货运站和汉江中下游组合港建设。着力完善市域公路网。加大县乡公路及危桥改造力度,实现100%乡镇由国省干线覆盖,100%乡镇所在地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建成公、铁、水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安全畅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抢抓国家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机遇,扎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防洪保安工程,全面完成汉江、汉北河、皂市河堤防除险加固和河势控制工程建设。支持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工程建设,抓好汉江沿线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引汉灌区重点工程及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乡镇主要涵闸除险加固和泵站维修改造。抓好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继续组织农村小农水会战,推广“林水结合”模式,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沟渠排灌问题,力争全市75%以上的农田达到十年一遇以上排涝标准。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抓好“两镇五村”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六改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加快信息化示范村、镇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依托国土整治项目,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加强移民新村建设。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与长效保洁机制,切实解决垃圾围村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跨越式发展活力。 优化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努力打造全省审批程序最简、审批时限最短、审批费用最低的地区之一。完善政务服务和安商服务机制,严格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推行“三个全覆盖、一个零收费”服务模式。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运行机制,加强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对接,加快形成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着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努力实现“优惠政策零折扣、生产经营零干扰、优质服务零缺陷、损害环境零容忍”。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着力营造尊商、重商、亲商、护商的社会氛围,打造最优的发展软环境。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和承诺服务制度,提升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商业银行工作。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天门延伸机构、拓展业务。规范城投公司投融资平台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提高经营城市资产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拓展担保公司业务范围,提高担保放大比例。进一步创新园区行政运行、建设管理机制。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推行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机制。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对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的补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健全基层水利和农技服务体系。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积极开展跨区域协作,深化厅市合作。加强“沉湖—天门工业园”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天岳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建设。在岳口镇、皂市镇开展“镇级市”试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推广绿色交通、节能建筑、节水灌溉以及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城乡水源区、重点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抓好重点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正常运行,建立健全重大环境事件责任追究制度。 着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六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加大高技能、紧缺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高度重视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育。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强化校企对接、企业定向培训,扩大技能型工人总量与储量。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村管理人才、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建设“人才高地”。 (四)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