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最早叫“灯影子”,现为“皮影戏”,在我国艺术行当中,它又以影像玲珑剔透,唱腔优美抒情,台词妙趣横生,伴奏优雅动听而深受群众喜爱。据《沔阳县志》记载,在清道光(1821)年间,沔阳一带,有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唐宝林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因家乡十年九水,长期流浪在外,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沿门苦唱乞讨,含辛茹苦,备受艰辛,受尽不少欺凌和折磨。他们常常这样唱到:“ 正月是新春,宣统把位登,指望今年好收成,谁知啊荒得很。”“二月凉嗖嗖,人人带忧愁,采把野菜把生度,实在难下喉。”“五月是端阳,落种来插秧,大小淹得精精光。”“堤溃无人管,穷人饿肚肠,眼望洪水泪汪汪,携儿带女逃水荒。”
到了咸丰年间,皮思金、皮思银二人出于无奈,便设法用硬纸剪成人影子,仿外地皮影的模样,晚上用灯光映照,把影子贴在纱布上进行表演,以此招来观众,维持全家生计。皮氏兄弟这一创举,很快轰动了四方乡里,人们纷纷前往观赏,倍感稀奇。不久,乡村“头人”看见,接往村落进行表演,后又有茶馆、书社老板知道,急忙请进馆内……皮氏兄弟二人名噪一时,成为草台、茶馆之常客,皮氏兄弟这一独创,使渔鼓和皮影合二为一,为沿们叫化的渔鼓艺人开拓了新的生活,师门晚辈一致公认他们为沔阳皮影的师祖。
一花引来百花开,万紫千红才是春。新中国建立后的沔阳,皮影戏出现了可喜局面,影响力逐步扩大,皮氏兄弟的门徒遍及天门、潜江等地,给汉江两岸的人民带来不少荣耀和快乐。1951年,沔阳县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第一个皮影队,并被列入祖国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3月,赴省会演,由龚本槐创作并演出的《武松打虎》获一等奖,4月调中南局会演又获一等奖。1957年,皮影戏《造车记》选段,由省广播电台录音、中国唱片社灌片后向全国发行。1980年,西德国家皮影代表团在沔阳观看了皮影戏后,索取两个皮影像带回国内,陈列在该国博物馆内;1981年5月,中央文化部、全国木偶皮影协会的的领导同志到沔阳,观看了皮影戏《火焰山》后,对该剧的唱腔极为赞赏。省电视台还专门前往,拍摄了一组介绍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一时间,全市皮影队发展到40多支,从艺人员达到250多人,创造了“村村院院演皮影”的景观。 . 【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