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北京、广州"治堵"的经验,及十堰部分路段交通拥堵的实际情况,本人对十堰“治堵”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建、管、限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
十堰要组织由公安、发改委、交管、城建、规划等部门研究路网状况、气候条件、经济条件、机动车落户管理、机动车动态管理,市民出行习惯等方面对交通的影响程度,找准问题;认真研究北京等城市治堵方案,吸取有益的措施办法为十堰所用;组织有关部门组成协调机构,统一承担城市交通治堵的组织协调工作。
2.建立起十堰交通管理联动平台。
交通管理因为涉及到公安、城管、建设等多个政府部门,各管一块,则难以进行深层次的综合协调,因此建议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在交通管理上实现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引成合力;在管理方面要创新观念,发挥商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物业公司的作用,与社会互动。
拿出创卫的干劲儿,滚动开展交通拥堵点综合整治,加强对交通拥堵点的现场疏导,加强市中心城区道路排堵保畅通工作机制。
(1)抽调一定数量的特警、交警等警力,成立“治堵”应急分队,交通高峰时段作为快速疏导交通机动力量,加强中心城区主干道、交通易堵塞节点的疏导;
(2)对排查出来的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点,提前制定现场疏导工作应急预案;
(3)建立“分片管理”及四级勤务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路面民警执勤“见警率”和“管事率”;
(4)是要完善垂直指挥调度机制,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3.建立十堰交通信息共享平台。
(1)总结创卫和武当山国际武术节期间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形成全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推进平台的常态化工作。
(2)推进停车场信息资源共享、停车换乘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现有的停车场行业管理系统,实现停车场动态信息的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现有停车位资源,提高中心区内公共交通分担率;以东西新城区域为试点,建设应用停车位预订系统,提高停车效率,减少车辆“巡泊”造成的大量无效交通流。
(3)建立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交通拥堵”信息,引导车辆提前分流。 a.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将交通信息、运输信息动态向社会公布,引导车辆提前分流,在人民路、朝阳路等道路优先实施。 b.市交警部门与电信运营商、电视广播台合作,设立“交通拥堵”信息互动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向车主提供交通路况信息,可以通过“交通拥堵指数”来反映交通拥堵程度。 c.在容易拥堵的重要路段或路口,增设道路交通流量提示牌,提醒司机选择合适路段行驶。
d.在早晚高峰等时段,通过公交,电视,广播等媒体,随时播发各路段交通流量,提醒市民及司机及时避开易堵的路段。
4.加大交通违法治理力度,引导司机文明行车、市民绿色出行。 (1)加强对路边违法停车及占用公交专用道的执法。
重点加强对路边违法停车的规范管理,加大对主干道违法占道停车的处罚力度,加大对非法占用公交专用道的执法力度,执法范围覆盖所有主干道和公交专用道。
(2)提升道路排障救援水平。
对中心城区主干道和关键路口,实现全天候监控车辆运行状况;制定工作预案,遇有抛锚或事故车辆、应急事件时,确保警力和牵引车快速到达现场指挥交通疏导和救援,同时保证应急处置联络的畅通。
(3)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活动宣传,评比“交通文明指数”。
制订“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深入推进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通过开展文明交通主题教育和培训、举办交通安全知识竞赛、评比“交通文明指数”等活动,普及文明交通安全知识,使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4)适当增加公共汽车数量,提高发车频次,对于人流量大的站点,可开设区间车,采取直达不停的短途运营,可大大缓解人们乘车难的问题。
(5) 政府通过实行低票价,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让更多的人愿意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自驾,来缓解交通压力。降低票价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可通过加大IC卡的优惠、开通月票乘车等措施实现。 (6)实行“错时上下班”和“错时放学”可缓解早、晚出行高峰拥堵。政府一些岗位可以推行“朝九晚五”工作制,高低年级错时放学.
(7)加大对公交路权优先的支持力度,实现公交车辆早晚高峰较快通行.
对已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线路密集、客流量较大且交叉口有条件的主干道进行公交优先信号配置。通过配置公交车辆感应信号系统或在路口设置公交优先交通感应信号,灵活调整交叉口信号周期、信号相位,确保公交车辆优先通行,进一步提高常规公交的运输效率。
(8)提高公交车和客运班车的服务水平,尽量减少上车和发车时间.
尤其三堰客运站,空间狭窄,班车掉头和停车困难,验票和发车有些慢,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5.适当推行“限行”、“限车”、“限号”、“限路”、“限停”等限制性措施. (1)在主干道或次干道,或支路,错时推广单行道。
主干道或次干道,或支路在交通高峰时辟为单行道,可以加快车辆在市中心的周转速度,减少车辆在市中心的停滞、逗留时间。
(2)尽快实施“公车限制令”,适当控制中心城区私家车数量,尽快实行公车改革。
在合适的时机,出台政策适当控制机动数量。 或推出“单位班车”和“校车”,减少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集团员工的驾车上班比例,减少学生放学时的人流量,特别是行政、学校、企业、商业集中区域。同时抓紧进行车改,科学制定乘车补贴
(3)制定“限时限号限路”的交通疏导管理办法。
规定某个时段,某些路线,对某些牌号进行限行。从而使驾车者可根据规定选择合适的时段和路线出行。
(4)在城市外围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人车分流”,将客流向市区周边疏导,引导外来车辆换乘公交等交通工具进入市区。加快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为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创造安全、便捷的通行环境。
(5)在主干道推行咪表停车诱导管理系统,提高停车位利用率.
在不影响动态交通并充分保障行人、非机动车等“无车族”路权的前提下,在小区、学校、酒店和娱乐购物场所周边道路,适度设置临时占用道路的停车泊位,实行限时停车、夜间停车等分时段、错时停车制度,规范设置停车场交通指示标志和标线,明确规定停车时间。咪表停车诱导管理系统提高了停车位的利用率,可以促使道路停车秩序好转,解决机动车辆占用人行道停车、占用道路资源等问题。
6.做好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建设。
造成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在于城市规划滞后,企业、大医院、中小学校、金融机构等,大都集中在老城区,尤其是人民路、柳林路、朝阳路等。当前虽有在建东、西新城区,但上班、上学、办事、看病还得进老城区里来,引发周边向中心拥挤。另外,老城区、老道路功能局限,综合改造费用高、难度大,沿路临时停车点太少,停车难加剧行车难。还有,公交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城市拥堵。
(1)加快十堰东、西新城区建设,提升红卫、花果等外围城区,抽疏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
a.城市建设规划,要多中心,每一个行政区都要建设各自的商贸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休闲中心等,满足市民就近购物、办事、就医,休闲娱乐,和幼儿、中小学生的就近入托、读书问题。
b.政府要对新住宅区强制要求必须配备足够的停车位,
比如,每户业主至少要配备一个车位。不符合政府规定的,小区建设图纸不予批准,建设完工的,没有按照审批图纸建设,包括车位设置不落实的,不准出售。区内车位必须首先满足本取业主使用,暂时空着未用的车位可临时租给附近居民使用,不得向区外的业主出售。简言之,新建住宅区,必须解决好本住宅区业主的车辆停放所需,不能出现本住宅区业主的个人车辆停放在街边的情况。住宅小区正门,应当配备3-5个车位,专为“来访者”使用。在国外,许多楼盘都有这种设施。
办公大楼,酒店、大型商场、超市、文体设施的建设必须预留(建设)足够的空间,用于绿化,交通通道。不具备环保建设条件和建设公共交通设施,如公共汽车站,停车场的建设图纸不予审批,违规建设的必须重罚,限期补救,否则不准开业。政府管理缺失的由政府负责。开发商造成过失的,由开发商负全责。
(2)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建设总量增量和开发时序。
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建设审批制度,加大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估对项目报批的决策影响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增量,调节建设项目开发时序,鼓励外围组团的综合开发和公共服务配套。对中心城区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突破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指标。
限制主干道大型商贸和地产等人口密集性项目布局,引导向新城区布局.
(3)按照国家标准落实配套交通基础设施,使交通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等国家标准,规划建设道路、交通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开发项目与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接管、同步投入使用的制度。分区域按差别化原则修订实施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标准。
(4)对中心城区客运站、货运市场、批发市场实施规划调整和清理、整治或搬迁。
积极推进我市“中心区、过渡区、发展区” 货运业布局调整,加快落实“发展区”内物流发展用地,加快推进“发展区”物流园区、新型货运站场的规划建设。结合城区外围搬迁安置场地的落实情况,积极稳妥采取清理一批,土地置换一批,旧城改造一批,经营转型一批等分类措施和办法,适时加强货车交通管制措施,分步推进落实增槎路等路段沿线货运市场、货运停车场的搬迁撤场工作。
建议三堰汽车站搬出人民路,重新规划班车客运站.
(5)加强道路网结构完善和外围城区交通枢纽站建设,提高道路网的疏通循环和换乘接驳功能。
a.全面梳理主、次干道,局部“挖潜”。
十堰在高架桥难架、地下交通难通的现实情况下,只能通过对“寸土寸金”的地面道路的“挖潜”,从局部改善到全面提升城市的交通通行能力。
b.推广社区“交通微循环”.
继续加大对街巷道路的改造拓宽力度,打通道路微循环,从而形成区域性的微循环路网,有效缓解车辆集中上路,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造成的通行压力。
c.要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多建地下人行道,多建地下停车场、多建能基本满足“吃购娱”等基本功能的地下消费场所,尽可能地把一部分人密集活动的区域从地上拓展到地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建设安全、连续的步行系统,结合绿道适度发展自行车。
结合中心城区交通改善以及人性化出行的需求,完成一批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提供安全、连续的步行系统,同时在有条件区域规划建设自行车道,结合绿道的布局区域适度发展自行车,为慢行交通接驳公共交通提供便利。
e.加快市区外围交通枢纽换乘站点建设。
加强换乘接驳,科学调节进入中心城区的个体交通。加快市区外围交通枢纽大型换乘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完成五县一市及外围城区交通换乘枢纽站点建设项目,引导市民通过停车换乘方式进入中心城区,减少中心城区交通流量。
尤其新火车站和飞机场,需要规划公交、出租车、长途车、城乡班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换乘接驳的综合型车站,则可以大大减少中心城区交通的压力.
f.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从“财政优先、用地优先、路权优先、信号优先”等四方面积极建设“公交城市”。
尽快开通郧县等到市区外围城区的公交,通过停车换乘公交车的方式进入中心城区,减少中心城区交通流量。
g.引进社会资本建停车场,制订立体停车场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停车场建设和管理。
如在市区投资新建对外经营30个以上泊位的立体公共停车场,可享受特别优惠。而对于现有符合条件的停车场进行改造,建成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也可另建新的停车库,对此政府可给予投资方一些优惠政策。
“治堵”关乎十堰人的民生,希望政府像抓创卫一样,长抓不懈,逐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