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晚报讯 打开湖北地图,在鄂西生态文化圈中,有一个呈等边三角排列的城市群,他们相隔百公里,由三条高速公路连接成串,比邻而居,显露出勃勃生机。
这是湖北鄂西版图上最耀眼的三颗明珠。有着共同文化基因的宜昌、荆州、荆门三座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已经相互交融,形成1小时“宜荆荆都市圈”。
3月下旬,由省财经办、农办副主任梁亚莉带领的“宜荆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调研组在三个城市进行深入调研。而在6年前,本报刊发宜昌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文章,首次推出“3+2区域联盟”及核心“宜荆荆三角都市区”的区域发展系列报道,引起“宜荆荆”三地市民广为关注。201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等新的城市群,“宜荆荆”正式进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如果说6年前“宜荆荆都市圈”还是一个学术概念,那么现在它正在变成现实,并上升到湖北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对“宜荆荆”城市群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路,刚刚开始。
“宜荆荆都市圈”的设想
将宜昌、荆门、荆州三座城市串联起来,组成一小时都市圈,互相发展。早在6年前,宜昌就正式提出这一倡议,一时间广受关注。
4月2日中午,作为“宜荆荆都市圈”的倡导者,原宜昌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俊显得十分感慨和欣慰。虽然现在他已是市政府副秘书长,负责的工作也有不同,但对于“宜荆荆都市圈”却始终十分关注。
提到当时的研究背景,王俊记忆犹新。2005年年初,当时湖北省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正在崛起。作为武汉城市圈外的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阳明显感受到了压力。不仅如此,其他圈外城市大多有被边缘化的感慨。是孤军奋战还是抱团取暖?很多城市都在思考。
城市面临着发展的关键节点,作为政府经济发展研究机构,王俊和他的同事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当时就想提出一个鄂西南经济协作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以长江、清江为纽带,以三峡工程为核心,以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合作为重点,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主要交流平台,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鄂西南区域性经济协作组织,形象地说就是“3+2”区域经济联盟。
“其中的3代表宜昌、荆州、荆门三座城市,其组成的‘宜荆荆三角都市区’是鄂西南区域的核心。2则是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按照构想,这将是一个承中启西、多民族聚居,具有浓郁三国文化和巴楚文化特色的经济区。
王俊告诉记者,2005年之前,面对“1+8城市圈”的挑战,他和同事们就开始区域经济的研究,并有了“宜荆荆都市圈”的设想。从地理环境来说,宜昌、荆州、荆门三座城市相互间的距离在100公里左右,交通便捷,实力相当。如果用直线连接,是个非常标准的等边三角形,构成一个“宜荆荆三角都市区”,这将极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2005年初,王俊和他的团队将自己的区域设想报送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并在多个场合进行推广。
同年5月9日,本报刊发《3+2:构筑区域经济新联盟》系列深度报道,就鄂西南经济协作区,特别是“宜荆荆都市圈”进行解读。本报报道得到两城媒体呼应,荆州晚报几天后全文予以转载。
鄂西圈中的“黄金三角”
这是鄂西生态文化圈中一个 “黄金三角”。
从宜昌到荆州约100公里,到荆门约110公里;荆州到荆门约90公里。1995年,汉宜高速开通;2006年,荆襄高速开通;2008年荆宜高速开通。三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三座城市之间的里程从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交通的便利把三座城市紧紧地串联在一起。
“我每天都要跑一遍。”在宜昌开发区,货车司机吴群对三地交通融合体会颇深。在他看来,正是这几条高速公路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因为在三座城市都有物流点,吴群每天都会前往荆州、荆门送货,“感觉很轻松。”
“黄金三角”的经济影响力每年都以超过13%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宜昌GDP为1547亿元,荆州837亿元,荆门730亿元,均排在全省市州前8位。去年三地社会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20%。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宜荆荆城市群在湖北省域内越来越重要,“黄金三角”开始凸现。
王俊告诉记者,这个等边三角串起了3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30多个集镇,面积占我省的25.6%,人口占22.2%,无论是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还是人口环境、资源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和联动性,这将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城市集群,“是个典型的黄金三角”。
荆门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郑孝华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认为,宜昌、荆州、荆门三地具有地理空间、文化、交通和经济等城市群组合的天然条件。相似的文化底蕴降低了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1小时交通也符合城市群引力半径。同时,宜荆荆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态势,在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联系紧密,尤其在农业产业、磷化产业、能源产业之间,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地合作,媒体率先发力
如何将宜荆荆“黄金三角”做大做强?区内资源如何整合?除了政府研究机构层面上的相互探讨外,媒体的合作早已开始。
4月6日,宜昌市第五届万人相亲大会报名正在火爆进行中。今年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荆门市将组成一个庞大的相亲团来到宜昌。荆门小伙徐建告诉记者,宜昌和荆门相隔不远,发展很好,如果能在宜昌找到女朋友,那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是荆门晚报和本报联合的一个创举。而在下个月,荆门也将举行万人相亲大会,届时晚报与荆门晚报将再度联手,两地青年将再赴“鹊桥会”。
此前的3月19日,中国晚协2011年秘书长工作会暨华中片区部分总编辑座谈会在宜昌举行。会上,宜荆荆城市群三地媒体老总对区域内如何合作进行了有益探讨。这其中,合作互动、资源共享成为共识。荆门晚报总编辑刘义忠认为,宜荆荆城市群给了媒体拓展和合作一个空间,可以打造跨区域联盟,比如宜荆荆晚报联盟,实现共赢。
事实上,区域内媒体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常态。2010年,荆州晚报、荆门晚报对宜荆荆城市群进行了大型系列报道,在当地引起热议。媒体对于“宜荆荆城市圈”的发展愿景率先发力,这是区域内联合发展的先导力量,“宜荆荆”必将在鄂西生态文化圈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城环线游”充满期待
除了媒体,旅游业或将为“宜荆荆”城市群正式合作率先破题。
“宜荆荆”三地同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根据三地去年的统计公报,2010宜昌国内游客1519.00万,旅游收入100.34亿元;荆州国内旅游912.62万人次,旅游收入51.1亿元;荆门国内旅游865.94万人次,旅游收入40.17亿元。三地旅游收入增长超过30%。
三峡大学旅游系主任阚如良认为,旅游业将是“宜荆荆”三城合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阚如良说,目前他们正在做这方面的项目研究,如果能推动宜荆荆区域内联合,那么区域内的三国文化、楚文化以及土家文化就会各自建成完整的线路,成为鄂西生态文化圈中的一个文化旅游亮点。
而作为旅游从业者,有着10多年旅游经历的旅行社导游扬扬对“宜荆荆”城市圈旅游合作充满期待。她认为,就目前而言,三地之间的旅游合作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得益于交通便利,自驾游越来越多。扬扬说,三地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各有特色,如果打造成一个“三城环线游”,将会对三地旅游带来很大的帮助。
“三城环线游”指的是:到宜昌看三峡、大坝、屈原;到荆州看古城,到荆门看显陵。扬扬说,每个地方用一天的时间完成,这条线路可以充分体验宜昌水电之都、三国文化,同时还能领略各类城市美食。三地交通便利,每周六早晨发车,用双休日就可游览两座城市,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美食,相信会吸引很多的本地市民游客。
而关于旅游,王俊认为,可以协商建立政府主管部门或旅游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规划建立一个“三峡·三国·山水”为特色的旅游区域合作体系,打造共同品牌,使其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荆州市城乡规划局的想法则更为超前,他们认为三地可以建成更便捷的城际快速通道,三座城市共同发行旅游年卡,一卡可在三地旅游。
实现“三赢”路还很长
尽管“概念”变成政府战略,但对于“宜荆荆”城市群来说,挑战刚刚开始。
如何迎接挑战,实现“三赢”?王俊认为,在“宜荆荆”圈内,优势各有特点,宜昌水电资源、矿产丰富,而荆门石化炼油优势凸现,荆州轻工业以及农业十分发达。区域内这些产业完全可以重新进行调配整合。
按照王俊和他的研究团队此前的设想,要把宜昌的电力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比如,荆门荆州和宜昌距离较近,而荆门的石化产业以及荆州的用电大户也可以尝试和宜昌的电厂直接接触,在成本上就可以有极大的优势。
除电力之外,宜昌的磷化企业以及食品加工企业是非常有优势的,在区域内可以采购原材料,实现互动双赢。王俊举例说,在区域内,荆门就可以大力发展石化产业,荆州发展农产品加工及轻纺业,各城市进行资源配合,形成各自的强势产业集群,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王俊认为,除了旅游外,在招商引资、开放市场、生态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三地都可以率先突破。如果这些项目实施,才能最终实现“三赢”效果。
“路还很长。”王俊说,以前为这件事付出过心血,现在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他很欣慰,但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有实质性的措施,才能把“宜荆荆都市圈”真正建立起来。
本报记者 方正
(本文来源:荆楚网-三峡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