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勋明

谈打造“中国农谷” 与巩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关系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9

主题

329

帖子

387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87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4 13: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 佩服老李社会责任感,敢于仗义直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48

主题

2970

帖子

3531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531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4 17: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一仕 于 2012-3-4 17:36 编辑

                                 清初舒成龙治州的成功之道(一)
                                           李勋明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荆门历代名宦中,清初知州舒成龙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在荆门治州十二年,重民生,兴文化,“建衙署,新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觐京师”。为荆门做了不少好事,他留给荆门人的文化遗产无人可及。其实,舒成龙在荆门做的很多事都是围绕一个“名”字。当官求名是好事,因为求名的官必出政绩。下面让我们根据史料从“名”的角度来评说舒成龙,不仅不会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反而让我们更加了解舒成龙,并从中受到启迪。
    做官想留名的人大都重视文化。乾隆八年,舒成龙到荆门上任,时年已四十三岁,其先,他二十二岁便入京都任事,得到怡亲王的赏识,三十四岁被拔任湖北谷城、竹山等地知县。十年的京都磨剑,十年的基层县吏煅炼,使舒成龙羽翼已丰,踌躇满志。他决定把荆门作为发挥他人生价值的重点。下车伊始,就找下属索看州志,结果“泯然无片纸”,遂感叹曰“志者,在官者不可无之书也”。立即开始组织专班编撰《荆门州志》,他明白编州志既传承了历史亦可方便为自己留名,何乐不为之。
     一个官员想干事,少不了财力支撑。舒成龙赴任荆门的第二年,就做了一件一般人想不到而生财有道的事。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柳家州柳之厚等八户农民田里长出了奇异的二十余茎双穗麦,后二日,马良七宝山农民雷圣至家里的牛产下一只麒麟,生存三日,观者如睹。舒成龙大喜,认为这是“本朝圣圣相承,百昌效顺,而嘉禾瑞麦以出”,他要借这两件祥瑞异事做文章了,他立即授意州将邹世权等制书向省巡抚大人报喜,并函告天子,又亲自作《瑞麦记》《产麟记》大颂皇恩浩荡。估计他“两觐京师”时,也一定将《瑞麦记》《产麟记》呈报乾隆皇帝,恭颂圣明,当然必得皇帝赏赐,加上他在京都的人脉关系,两次“卓卓进京”必争取了不少银两回来。查舒成龙当年在荆门前后捐俸金额记录数额高达近两万金,可见,没有京都的支持,光靠在荆门的灰色收入是不可能的。至于当时柳家州农田是否生双穗,马良乡是否牛产麒麟,反正穗已落,麟已死,不会有人去鉴别真伪了,舒成龙却借此小题大做,发了财,升了官!
      荆门象山东麓泉流涌注,风景如画,人文底蕴丰富,乃荆门城市文化根基所在。舒成龙知识渊博,又善懂风水学,他的姓名中有一个“龙”字,他认为自己也是一条龙,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称龙,他要称龙也只能喻其意,并且要做的让人无话可说,否则是要杀头的。现在,他要借象山东麓这块风水宝地围绕“龙”字造景,让自己这条“龙”与象山一道升华。
     他的第一步棋:修来龙桥。首先倡导在西成门外通往象山的竹皮河上建一座桥,理由是为了连通州城地脉,其意义非同一般,悠关一城兴衰,岂能不做,按他的话说是“无西桥则无州治也”,桥修好后他命名曰“来龙桥”,这是他第一次巧妙的用上了“龙”字。
     他的第二步棋:造龙泉。在修来龙桥采石时,他编了一个神话,说梦中遇见了蒙、惠二泉泉神,泉神指示他于两泉间取石。于是舒成龙便派参军萧式汤到蒙、惠二泉间开采,未掘三尺,泉水上涌,得一石碣,上刻 “泓泉敷润有深功,石窦涓涓海眼通,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落款为“宋绍兴壬申仲冬荆门知军吕元题”,至于此石碣的真实性,大概只有参军萧式汤和舒成龙自己清楚了。舒成龙即取诗经“飞龙在天,或跃在渊”之意,借石碣诗“长静龙宫”之意,在蒙泉旁边大胆新造一泉,冠以“龙泉”,又在泉前建一亭曰“跃渊”,左右构景亭十余处,刻“龙泉十亭”,他这条潜龙如今要跃渊了,舒成龙第二次成功的用上了“龙”字。
     他的第三步棋:筹巨资修“龙泉书院”。舒成龙自己先捐俸两千五百余金,续捐一千七百金。又发动绅士捐银三千四百两。在龙泉东北的旧书塾上兴建“龙泉书院”。内设三堂(洗心堂、方塘、东山草堂)、两馆(春华馆、秋实馆)、两斋(敬业斋、乐群斋)、两轩(寄畅轩、会心轩)。在书院东建“荆园”供文人墨客游赏,在书院西建“全忠祠”供来者瞻仰,在书院前修“得月台”以和阴阳。这样,舒成龙初步完成了在象山东麓以“龙”为中心的造景计划。
     他的第四步棋:包装以“龙”为中心的附属景观。首先维修与“龙”字沾边的白龙观,题“白龙观”,建“霖苍甘雨亭”,于白龙滩石壁上题“白龙神潭”。于东宝山上修青龙观。当然,为了拔高“龙泉”,老莱子和陆九渊这两位荆门文化先哲牌是必打的。他先疏“顺泉”、构孝隐亭,书“老莱山庄”,立“老莱子之位”碑,把老莱子在荆门的圣迹创新了一个台阶。结着维修陆夫子祠,重塑陆九渊像,把陆九渊高祖以下四代立牌位供奉,春秋祭祀。将陆夫之祠后面的文昌楼移至南门上,另选择陆夫之祠后半山造一台,说是陆九渊教化民众讲经处,并题 “讲经台”和“敛福锡民”,又在讲经台旁构一亭,特请安陆府知府张世芳大人来命名,张世芳看舒成龙造假好笑,碍于面子,这位大人也很知趣,只好写了篇《仰止亭跋》说“问其台,墟也”,以表示他不敢苟同舒成龙造假,接着以半教训的口气说“象山先生在荆门,士之师,亦吏之师也,当与君共勉之!”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命该亭为“仰止”。文中特意加了一句夸“舒君贤牧也”,舒成龙虽如哽在喉,亦倍感满足也。
     他的笫五步棋:在凤凰台上建衙暑,寓龙舒翼。根据州人李之湘《建荆门州暑记》所述,建成后的荆门州暑大小房屋计百余间,富丽堂皇,舒成龙一一题名,特别在署馆主楼上大书“舒翼楼”三字匾额悬之。明曰 “楼峙其上,如凤之舒翼也”,倒不说舒成龙这条龙要如凤舒翼也!这是舒成龙在象山造“龙”后把自己的“舒”字又巧妙的挂在了凤凰台的州署上。因该楼建在古凤凰台台基上,堂而皇之称“舒翼”,谁有理由指责他做的不对,舒成龙真是聪明啊!
     他的第六棋:凡文物古迹必修。舒成龙在荆十二年,修复古迹庙宇百余处,主要有学宫、文庙、升天塔、城隍庙、四坛、文昌祠、上泉寺、仙居寺、掇刀关帝庙,汉上书院、内方书院、新城城隍庙、白鹤寺、内方山云雾观等。这些文化古迹基本都留有舒成龙的题刻,或被下属撰文收录于州志。今天当我们翻阅《荆门州志》,其中约有十分之一篇幅均为替舒成龙树碑立传的文字。
     历史是后人评价的。舒成龙当年在象山东麓围绕“龙”字造文化,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今 “龙泉”响誉华夏,几百年来,龙泉书院文风丕振,人才辈出。由于他的建树,使荆门升为省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创造了荆门自陆九渊筑城后的笫一次中兴。
                       (见荆门日报2011年7月1日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48

主题

2970

帖子

3531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531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4 17: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一仕 于 2012-3-4 17:33 编辑

                            清初舒成龙治州的成功之道(二)
                                 李勋明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在象山东麓造“龙”可谓是不惜代价,仅修龙泉书院他就捐了四千二百余金,占书院总造价六千余金的三分之二,从留名的角度看是值得的。事实证明舒成龙在荆门为官十二年,“建衙署,新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觐京师”,扎扎实实做了几百件政绩,今人能看得见摸的着的,除了他所编的《荆门州志》,大概就是象山东麓的造“龙”工程了。“来龙桥”“龙泉”“龙泉书院”让他永载史册。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舒成龙治理荆门州政绩卓著,朝廷升任他为广西平乐府同知。乡绅们联名禀呈,请求留任,主要理由是《荆门州志》编纂未果,这其中定有舒成龙给乡绅们的暗示,因为他要把几件为自己重点留名的事做完,而且要做得漂漂亮亮。吏部内阁只好同意舒成龙仅在吏部挂同知官衔,继续留在荆门治事。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又升任他为湖南衡州知府。离开前的最后两年,舒成龙真是忙得不亦乐乎,疏浚竹皮河、金虾河,又在南薰门一带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学宫孔庙维修工程,并一一题刻。特别给自己重点留名的龙泉エ程又增题了近二十多处石刻,还亲自写了一篇《建龙泉书院碑记》,详细叙述了他修龙泉书院筹款的经过,接着又授意心腹萧式汤写《为勒石以彰善行碑》再勒石。门生黄凤呜、张向达等六十二人也很能揣摸舒成龙的心事,联名特书《祖老夫子创建龙泉书院碑记》为之歌功颂德,并奉他为“祖老夫子”。一些马庇绅士这时候也联合起来为舒公在荆园内建了生祠。同年,耗费了他不少心血的《荆门州志》也得以出版。舒成龙这才心满意足,欣然写了一首《大道在川上》诗镶嵌在龙泉书院墙上,“仰天大笑离荆去”,到湖南衡州上任。
      关于舒成龙在荆园的生祠,因房屋狭小,舒成龙并不是很满意。他要选一块好地来为自己建祠,让荆门人像纪念陆九渊一样永远记住他。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舒成龙赴任衡州第二年,他回河北任丘老家为父守孝,路过荆门,寄宿龙泉书院,以三百金购买下来龙桥北的褚、王两姓房产,明助龙泉书院膏火,暗则示得意门生们把他的生祠从荆园搬到了那里。乾隆四十五年舒成龙侄儿守西安,特别寄银五十两来再次助修舒成龙生祠,于褚、王两姓房屋田地上,即今城建幼儿园一带增建正房三间,头门一屋,围墙数十丈,舒成龙生祠得初具规格。然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庭下文禁止为当世官员建生祠,州府不得不把舒成龙生祠改为龙神祠,仍供舒公像于祠中,后又改为舒公书院。民国动荡,舒公书院在战乱中随之消失。这个结果,恐怕是舒成龙生前未想到的。话说回来,公证的看舒公对荆门的贡献,即使今天我们为舒公建祠也并不为过!
      舒成龙在荆门大兴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民生工程,下面归纳他在民生方面做的几件主要实事,便足以证明他是政绩古迹一起抓:
      一、兴修水利,四起堤工。治理沙洋至潜江交界的堤防,维修朱家湾、郑家潭、仙人堤。于江家湾,廖家凹修月堤一道。于欧家土地、李家湾等处建防洪石矶十座。在关庙前欧家土地处建长80余丈石护岸。在沙洋北修复两座排水闸,保障“湖地粮田八万余亩”。初步解决了荆门“东南财赋地”的洪涝灾害。并申报豁免郑家潭冲农民税银三百一十九两,公粮一百五十六担。州同知江允楠《小江湖纪略》,州人何梯《修复仙人古堤并白鹤寺碑记》、姚湘《重建小江湖暨姚金口月堤碑记》、陈鉴《壑免郑家潭冲沙田粮碑记》有记。
     二、稳定社会,安抚民心。改革田赋政令,废除里书制度,偏印通俗易懂的各类农产品缴费项目手册,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和被勒索。设立约长制,规定每乡设正副约长,制定乡规民约,“命之与父言慈,与子言孝,与兄弟言友恭”,褒扬好人好事,打击乡霸刁民,使社会风气和习俗渐有好转。州人刘天质《州守舒公设立约长制》、蔚钟颖《除里书序》、魏光辉《舒公劝民凿堰葛桕记》有记。
     三、建仓诸,方便粮食集散。舒成龙于仙居口,州城,石桥驿,团林铺,四方铺,建阳驿,后港扩大仓储,在州丰仓旁建有常平仓,在各乡建了8座社仓,免除了农民交公粮运至沙洋往返百里之苦,又利于就近囤积粮食。荆门州平仓是在舒成龙在任时才正式开建的,颇得民心。州人许英《州平仓碑记》,王琪《复建后港仓碑记》有记。
      总结舒成龙做官求名的成功之道,离不开他从小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据相关史料记载,舒氏家族是河北任丘八大家庭之一,也是典型的科举家族。舒成龙五岁就开始随其父学《论语》,树立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人生观,二十二岁时便入京城任事,得到怡亲王看重。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朝廷考派职官,授予舒成龙州同职衔,先在户部营田司效力,结着又分到兵部车驾司学习三年。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舒成龙三十四岁时,被拔任湖北谷城、竹山、房县、郧县、黄冈知县。乾隆八年 (公元1743年)正式补上荆门知州的空缺,官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五品。舒成龙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能担任知县一职,与怡亲王允祥的“保举”是分不开的。所以舒成龙由于有京都的政治背景和十一年的从政经验才使他在荆门大展抱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从《荆门州志》上为舒成龙歌功颂德的一些拍马文字,可见舒成龙做官善于用人,也善于笼络人心,培置亲信,他把一大批精英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帮助谋政谋事,而且做的都很出色,如参军萧式汤、参将邹世权、学正刘名建、州同知江允楠、诸生张东林、宁绍殷、李之湘等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为了留名,自己不好意思说的就让这些人帮助说,舒成龙在荆门做官求名达到了登峰造极,当然这也是他自身非凡才识的展示。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最后引舒公《大道在川上》几句诗作为本文结尾:
               前贤芳躅在,留得古亭台。及此追先哲,何难继后来。
               雄飞应直上,壮志莫轻灰。闻说麒麟阁,诸公尽异才。
     是的,大道在川上,谁都在走,几人能雄飞,几人能直上?在荆门历史上一百三十多位州官中,舒成龙可以自豪的说他雄飞了,而且飞的很潇洒!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让荆门人永远怀念。
                                      
                                       (见荆门日报2011年7月17日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48

主题

2970

帖子

3531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531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5 11: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1

主题

2186

帖子

267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7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5 11: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屈岭钟哥 于 2012-3-6 10:43 编辑

          中国农谷实乃上下五千年中华农耕文化发祥地也,时今日世界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举目四望,不少城市为图谋发展不惜脏水泼身也奋力向前,前有西门庆故里之争,后有李白家乡之争,最不济也喊出宜春会叫春的城市,为何?其实是家无老祖宗之遗产,实在擎不起有影响之大旗,其行为令人耻笑,其前进之雄心不容人小窥。荆门应以屈家岭文化为荣,不能当做负担。世人皆言经济唱戏文化搭台,有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  是为荆门之幸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5 13: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2-3-6 11:57 编辑

回楼上“屈岭钟哥”:

       ,我主题很明确:打造“中国农谷”必须与“区域中心城市荆门”同步发展,才会双赢。农谷与荆门乃唇齿关系,唇亡则齿寒,在屈家岭打造中国农谷不用荆门城市人力物力才是真牛B…。屈家岭被推上“中国农谷”高台后,迫使荆门在战略规划和舆论上把“中国农谷”泛化为大荆门区域或整个江汉平原,在操作上则需要大智慧…,没有荆门城市对屈家岭做出付出和牺牲,屈家岭何能兴乎?
      “屈岭钟哥”在回帖中把荆门城市和过去的干部诽的一钱不值…,
       行路不在一个平台上,难勉冲撞,让我们共同探索吧!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1

主题

2186

帖子

267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7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5 19: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老也不用心寒了,就你那“老妇怀屈岭宝胎”之意屈家岭人都明白你老的心思,屈家岭和荆门的关系是小弟跟大哥,大哥说话小弟听,同理小弟有事大哥不罩着,这样的大哥谁跟着混,荆门搞到现在旗下钟祥京山早盼望着省直管县,去荆门化色彩严重,如今荆门只有高举建设大农谷旗号才能聚集人气,统一思想,认为建设农谷是负担,是削弱荆门市实力之举恐怕只有您老才想得出来,再者您老儿子诽谤父亲之说是无稽之谈,你我之争论皆在农谷建设看法之上,所有贬低之词都很无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02

帖子

232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32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5 23: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念一条河 发表于 2012-3-1 10:33
“中国农谷”给荆门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念、精神,不了解其内涵者不能妄加评论。 ...

同感,只是楼主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6 09: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岭钟哥 发表于 2012-3-5 19:01
你老也不用心寒了,就你那“老妇怀屈岭宝胎”之意屈家岭人都明白你老的心思,屈家岭和荆门的关系是小弟跟大 ...



         佩服“屈岭钟哥”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屈家岭情结。有屈岭钟哥 这样的人才,何愁农谷不兴!
        老夫要识时务,克服思想僵化,用屈岭钟哥 思想武装头脑,与时俱进。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3-6 09: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中国农谷”必须与“区域中心城市荆门”同步发展,才会双赢。相信决策层会把握这种战略关系。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