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2-6-8 18:29 编辑
.
又到艾叶飘香时(张才富)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先秦《诗经》里写到的艾草;“那个采艾的姑娘,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恋人之间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切切思念。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 又见端午节,街头巷尾飘着艾草香,飘着粽子香。家乡仙桃,端午节吃粽子,家家门口挂艾草是家乡人的一种习俗。在家乡的五月天,芳草凄凄的河岸上,道路旁,田埂边,野生的艾草密密麻麻,一片片艾草在风雨中摇摆,散发着迷人的清香。艾草种类多,一般常见的有野艾、草艾。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花黄白。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灸较好;草艾分大小两种,小艾不适于艾灸,大艾喜生长在田梗地头,或种植在花圃,枝高叶大,也可用于做艾灸。记得起小时候,端午前常把艾草成捆成捆地割回家,摆在夏日下暴晒,几天之后,绿油油的艾草成了灰褐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叶气味。然后把晒干的艾草编织艾草辫子,悬挂在屋子里每一个角落。 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艾草挂在门楣上或是门的一侧,是辟邪的意思,那时候年幼无知,自然相信这是真的。其实,艾草除了辟邪,挂在门口还有另一个功效那就是驱“五毒”。乡下五月,蚊虫兴盛,艾草之香,恰是蚊虫之惧。人们把艾草放在瓷盆里点燃,用浓浓的烟,驱赶蚊虫。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记忆,每每想到这些,此时此刻总会想起家来。是那种“烟熏火燎”的岁月,伴随着我们长大成人。 那时医学落后,在乡下,人们多靠艾草来给小孩子防病,兼达到消除一些疑难杂症的目的,所采用的是些古老的方法,如艾灸,烧艾水洗澡等。艾灸是将艾叶搓成一小团一小团,轻轻地靠近煤油灯的火焰,接着用口轻轻地吹,艾草发出一种直冲鼻腔呛人的味道,把烧着的艾叶放到小孩子的脚底、脚踝、膝盖、肚脐、肩膀、头顶、手甚至手指头……通红的艾叶在嫩嫩的皮肤上面燃掉最后一缕光…….小孩歇斯底里地哭叫,大人心像针扎。这隐藏着的,绝不仅仅是一颗盼望孙儿健康长大的心。艾水洗澡是把艾草连水煮开后,一是用热气熏蒸,二是浸泡。有老人看护小孩的家庭,一般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用艾水给孩子们洗一次的。腊月三十用艾水洗过澡,还有夏天不生痱子的说法。 这些年的端午节,我都是在北方过的。谈到吃粽子,我们南方的粽子就主料而言,是以糯米为主料,辅料可就多了,湖里现采摘的粽叶,有鸡、鸭、鹅、鱼、肉粽,品种之多,味道之美,无不令人食之即恋之。而北方有些不同,北方的粽子多以糯米、黍米(北方也称大黄米)为主料,加大枣三、五颗,有的加花生米或绿豆、红豆,用箬竹叶子成三角状包紧,用箬叶拧成细绳将其捆紧,在大铁锅里煮一、两个小时即可,煮粽子时,满屋都是箬叶的清香味道和糯米、红枣等混杂的香味。 记得小时候,端午前几天,母亲开始泡米了,米泡好后家里就热闹起来。水缸边摆满了盆子、钵子,装着糯米、粽叶。母亲淘米,浸粽叶,开始包粽、煮粽子。屋子里满是诱人的粽叶清香。看到那一大盆煮好并泡在水里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剐开粽叶,把粽子穿插在筷子上,蘸上白砂糖,大口大口地啃,糯软绵甜,又香又粘,这时,只感觉像是在过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对南方的粽子倒是情有独钟。每当我吃着北方的粽子,望我南方的故乡,此时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想到老家那片艾草地,想念母亲用铁锅煮粽子的场景,泪湿衣襟…….五月的家乡,乡村的田野,已然是麦浪滚滚,秧苗青青,碧涛摇曳,满目苍翠,多姿多彩、恣意绚烂。到处飘逸着芦苇、艾草、薄荷、菖蒲的芳香,包粽子、插艾草…… 又到艾叶飘香时。让我又一次重温当年清苦岁月的幸福与香甜。 2012.06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