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叶斌 于 2012-7-29 16:13 编辑
十八、欧阳杏蓬散文:《 一生两半 》
“最后确定用《一生两半》,这名字很合适我的身份,既是农民,又是民工,既是贵族,又是平民,一脚故乡,一脚天涯,既有家庭,却又骨肉分散。我们这一代人,无论有理想,还是没有理想,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在时代前行的洪流里,我们只是一群卑微的跟随者。”(作者语) 民工,这个词语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它的内涵是丰富的,既是一种告别千年封闭走向市场经济舞台的符号,也是一种转移身份却又携带着小农经济思想基因的脐带;它的味道是酸涩的,既是城乡经济建设活跃市场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在身份、地位、权益、尊严等方面受到较多挤压和歧视的城市边缘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及文化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与未来走向,也记载着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或群体的集体意识和自觉意识的觉醒。
作者毫不隐晦自己是个民工,以及在这个角色下面所品尝的酸甜苦辣咸的滋味。于是,他以漂泊者的姿态,以参与者的眼光,以思考者的睿智,以记录者的勤勉,以文学家的笔触,将打工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的点滴感受和些微感悟如实描述,写出了一种无奈中的期盼、情爱中的愧疚、怀念中的哀伤、艰难中的挣扎、焦虑中的坚守,为自己,同时也是为广大的民工留下了一份思想的备忘录,一种生活的晴雨表,一个时代的良心祭,一首青春的挽歌。《一生两半》文集,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本代表了。
“破碎的生活,却并没有让我们的人生破碎,我们在竭力维持着自己的圆满”。感谢作者以自己独到的方式,为我们书写了一群弱势而不弱小的民工形象,一个勇于解剖自己而又不灭心中希望之火的坚定求索者,一个关注底层生活而又超拔自己灵魂的行走中的文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