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6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 积分
- 286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4 17: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姿态万千——西方静物画、中国花鸟画
一、西方静物画
起始于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静物画,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与革新,已完全超出了早期单纯的描摹阶段。在高于生活的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杰出画家 —— 夏尔丹、塞尚、凡高、毕加索等著名的大师都曾将静物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无不以其特有的艺术品位确立了各自在世界画坛的显赫地位。我国的静物画基本上是承接了原**绘画的模式进行的,它在作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求作画者把过多的精力用在色彩及基本造型的训练上,使所作的静物画有等同于小品一般。现今,随着现代绘画思想理论的不断注入,很多画家已走出了传统,在静物画领域内不断挖掘新的艺术天地,使这一精描细绘的架上艺术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多元化。
西方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摆放的环境。西方的静物画,顾名思义则是描绘处于静态的物质,静物写生是特指对景作画,经常是以失去生命的动植物和器物入画,如插在花瓶里的鲜花、摘下的果实、甚至丧生的猎物,如死鱼、飞禽、野兔等,即便是表现活物,也是一个静止的物体,甚至将草虫绘成标本。静物画是经过画家们不断的实践发现了光照在千姿百态物体上所产生的变幻无穷的光影具有整体、**、节奏等更加深层的美的规律。而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发展和应用,使画面上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更为准确、真实。所以说,西方画家善于通过色彩、光影、质感、空间的表现手法对景物作深入的写实描绘,把客观之真与理想之美结合起来。
以表现现实生活中相对的静止物象为内容的绘画,在中国画中称“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鱼虫、蔬果等等),在西方中则是“静物画”。西方静物画突出“静”,是对静止形象的深入观察、刻画。中国花鸟画突出“动”,是对花鸟形象的生动感觉和作者审美联想的表达。
中国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生活的环境,并不以模仿景物的外在形象为目的,而是借花鸟形象和笔墨意趣,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情怀。注重摄取客观对象的自然神韵,特别是表现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动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和生长、运动状态等,而这些是无法对之进行面对面的写实,全靠博闻强记并胸有成竹地表现出来——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笔墨精炼、形神兼备;并且,历代中国画家们对于笔的这种粗细、浓淡、轻重、快慢、虚实、长短、刚柔、滞畅等客观属性的理解明显地带上了画家主观因素,从而使笔墨产生抑扬顿挫的情感色彩。而通过疏密安置、综合穿插、对比应用、主次搭配等人为的组合,又使笔墨之间产生生动的气韵和优美的节奏,为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服务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
《早餐》 威廉·克莱兹·海达
威廉·克莱兹·海达(1594-1680。8)是荷兰17世纪最富诗意的一位静物画家。海达大约从30岁以后,放弃其他题材,一心画静物;海达很注意光线对这些器物的反作用,他在描绘第一件静物时,仔细观察自然物本身在不同环境中的色度表现。他画的静物调子总是那样细腻,没有色斑,更不会有笔痕,只有物的形态、质感、光和空间感。并在静物上以所谓“早餐”画的特点发挥他的长技:玻璃与金属器皿,内装牡蛎、鱼虾之类,或者在桌上摆着半削了皮的柠檬,等等。构图十分简朴,物品集中而自然,除了有一点巴洛克色彩的表现之外,还具备高度的艺术完整性。往往在他的画面上,总是离不开几样基本物品——金属与玻璃器皿。有一种精细的运色能力。这里的银灰、绿色和棕黄的**结合,几乎找不到一丝色阶之间的界限,自然光似乎把这些色彩天生地融而为一了。他从这些具有反光效果的器物中发现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所绘静物,从形态到色泽,都极富质感,光和空间关系处理得十分谐和。这幅《静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种静物画我们管它叫古典画法的静物画,它带有巴洛克装饰成分,但是毫不虚浮夸张,与后来19世纪的写实静物画在运笔方法上迥异其趣。
17世纪荷兰画派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静物画也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静物画分为花卉、乐器、蔬菜、水果、海鲜等门类。最早的静物画常常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王冠、珠宝代表人类的欲望,乐器代表享乐放荡的生活,钟表和蜡烛代表生命的短促和时光的流逝等等。后来的静物画不太注重象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