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顾绍骅

顾绍骅对中国画的认知、创作、发展的浅识(系列)论文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3 20: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
绘画构图的特点,与取景的方法,角度密切联系。在大多数中国画家的作品中,山水、花鸟基本上是分家的,是独立的画种;而在潘天寿的画上,山水、花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在他解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新奇,壮阔,是潘天寿绘画作品构思构图的主要特点。据吴茀之先生评析,潘画不论画幅大小,都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处立意,前面已经提及,潘画取景的方法和角度就与众不同。他把现实中别人不太注意的最美的一段截取下来,作为自己的构图的基础。再以《小龙湫下一角》为例,一般人画此景,都是直接画悬空直下的飞瀑,而潘先生只取湫下一角,通过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表现自然环境的幽深静穆,创造出“空山无人,水流花放”的优美、新奇的意境。古画论有云:“景愈藏,境界愈大”(明唐志契《绘事微言》)。潘老深谙此理。他在《之江远眺》中把一丛竹林放在构图近处,加以具体描绘,而把要表现的主体——之江却放在远处,不着一笔,留出空白,由两岸数抹淡赭来烘托出日光映照的江面。加上江中用浓墨画成的点点片帆,黑白对比鲜明,增加了之江的壮阔气氛。
      吴茀之先生还分析到,潘画的构图倾向于奇险一路,经常采用“造险”、“破险”的手法。常见潘老首先大胆写出一块巨型磐石,使之几乎填塞了整个画面,这种构图使人觉得画家已入险境,无法收拾,因为这样大的石头容易扼塞气势。这就是所谓“造险”,亦即画家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潘老却胸有成竹,提笔四顾,临见妙裁,在某些地方点缀一些山花野草或禽鸟虫畜,就转危为安,使画面上的物象的位置,关系不但平衡,而且获得与众不同的新奇意境。
22-3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3 2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山水诗意画——峡江秋色》顾绍骅【自作题画诗】绝壁现帆影,红叶盛崖顶。峡江满秋色,闲翁五言吟。【欣赏】在陡峭的山峡绝壁中,远处显现帆船的影象;茂盛的红叶树生长在山崖的顶部,将画面“染红”,好一片秋天丰收的景色充满整个山峡的江山。我看到这样的美丽风光,忍不住把“五言”诗词作。
规格:68×68㎝  纸本设色  2008年10月创作
22-6   峡江秋色(参加中国画网络大展作品之一).JPG
笔者自以为是“诗情画意的坚守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守者):追求“诗情画意”,即:一画一诗、或一诗一画。认为中国画也需要有自己的“品牌”——“诗情画意”( 我的艺术主张:“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倘若没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只是没有“生命力”的躯壳。)
笔者参加2012年中国画名家网络大展的作品:(http://zhanlan.zhuokearts.com/ArtsDetail.aspx?id=455 )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4 17: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姿态万千——西方静物画、中国花鸟画
一、西方静物画
起始于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静物画,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与革新,已完全超出了早期单纯的描摹阶段。在高于生活的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杰出画家 —— 夏尔丹、塞尚、凡高、毕加索等著名的大师都曾将静物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无不以其特有的艺术品位确立了各自在世界画坛的显赫地位。我国的静物画基本上是承接了原**绘画的模式进行的,它在作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求作画者把过多的精力用在色彩及基本造型的训练上,使所作的静物画有等同于小品一般。现今,随着现代绘画思想理论的不断注入,很多画家已走出了传统,在静物画领域内不断挖掘新的艺术天地,使这一精描细绘的架上艺术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多元化。
西方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摆放的环境。西方的静物画,顾名思义则是描绘处于静态的物质,静物写生是特指对景作画,经常是以失去生命的动植物和器物入画,如插在花瓶里的鲜花、摘下的果实、甚至丧生的猎物,如死鱼、飞禽、野兔等,即便是表现活物,也是一个静止的物体,甚至将草虫绘成标本。静物画是经过画家们不断的实践发现了光照在千姿百态物体上所产生的变幻无穷的光影具有整体、**、节奏等更加深层的美的规律。而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发展和应用,使画面上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更为准确、真实。所以说,西方画家善于通过色彩、光影、质感、空间的表现手法对景物作深入的写实描绘,把客观之真与理想之美结合起来。
以表现现实生活中相对的静止物象为内容的绘画,在中国画中称“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鱼虫、蔬果等等),在西方中则是“静物画”。西方静物画突出“静”,是对静止形象的深入观察、刻画。中国花鸟画突出“动”,是对花鸟形象的生动感觉和作者审美联想的表达。
中国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生活的环境,并不以模仿景物的外在形象为目的,而是借花鸟形象和笔墨意趣,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情怀。注重摄取客观对象的自然神韵,特别是表现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动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和生长、运动状态等,而这些是无法对之进行面对面的写实,全靠博闻强记并胸有成竹地表现出来——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笔墨精炼、形神兼备;并且,历代中国画家们对于笔的这种粗细、浓淡、轻重、快慢、虚实、长短、刚柔、滞畅等客观属性的理解明显地带上了画家主观因素,从而使笔墨产生抑扬顿挫的情感色彩。而通过疏密安置、综合穿插、对比应用、主次搭配等人为的组合,又使笔墨之间产生生动的气韵和优美的节奏,为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服务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

《早餐》 威廉·克莱兹·海达
威廉·克莱兹·海达(1594-1680。8)是荷兰17世纪最富诗意的一位静物画家。海达大约从30岁以后,放弃其他题材,一心画静物;海达很注意光线对这些器物的反作用,他在描绘第一件静物时,仔细观察自然物本身在不同环境中的色度表现。他画的静物调子总是那样细腻,没有色斑,更不会有笔痕,只有物的形态、质感、光和空间感。并在静物上以所谓“早餐”画的特点发挥他的长技:玻璃与金属器皿,内装牡蛎、鱼虾之类,或者在桌上摆着半削了皮的柠檬,等等。构图十分简朴,物品集中而自然,除了有一点巴洛克色彩的表现之外,还具备高度的艺术完整性。往往在他的画面上,总是离不开几样基本物品——金属与玻璃器皿。有一种精细的运色能力。这里的银灰、绿色和棕黄的**结合,几乎找不到一丝色阶之间的界限,自然光似乎把这些色彩天生地融而为一了。他从这些具有反光效果的器物中发现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所绘静物,从形态到色泽,都极富质感,光和空间关系处理得十分谐和。这幅《静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种静物画我们管它叫古典画法的静物画,它带有巴洛克装饰成分,但是毫不虚浮夸张,与后来19世纪的写实静物画在运笔方法上迥异其趣。
 17世纪荷兰画派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静物画也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静物画分为花卉、乐器、蔬菜、水果、海鲜等门类。最早的静物画常常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王冠、珠宝代表人类的欲望,乐器代表享乐放荡的生活,钟表和蜡烛代表生命的短促和时光的流逝等等。后来的静物画不太注重象征意义。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4 17: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鳐鱼》﹝TheRay﹞114×146㎝,作于1728年,现藏巴黎卢浮宫;这幅画是夏尔丹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的成名作,使他成功的以三十三岁的青年之姿成为皇家艺术学院成员。厨房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夏丹喜欢的题材,在《鳐鱼》中,夏丹以其一贯冷静的笔法呈现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一面,血腥的鳐鱼闪闪发光,乍看时颇令人震撼,但是一旁龇牙咧嘴曲背的猫,又让人莞尔一笑,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有一位法国评论家说:“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的生命’--就象英国人和德国人对静物的叫法(Still-Life)那样。”这段评语形象地称赞了夏尔丹的静物画的魅力。他在静物画上确有自己独到的天赋,为了表达这种静止物象的“生命”,夏尔丹一改早期静物画的富贵气,尽量不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让静物展现其本来的面貌。在他的画面上,从不展现精心描画的野味或豪华的餐具。1730年后,他所表现的静物对象是属于中产阶级厨房里的普通物品,那些极其平凡的厨房器物,一旦再现在画上,它们的幻象反而显出很强的“生命感”。无怪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要称他为“大魔术师”。这一幅《鳐鱼》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2 《鳐鱼》﹝TheRay﹞这幅画是夏尔丹代表作之一.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4 18: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的画作《静物》
在塞尚的《静物》作品中,苹果常常成为他写生的“静物”,几枚苹果凌乱地放在铺着台布的桌子或者果盘里,是一幅特别有意味的画面。当塞尚的静物苹果出现时,西方美术界为之震惊。这是只没有政治,没有所谓思想,没有雄心壮志,不急不躁,不会故作深沉的苹果,它清新芬芳、真实可触,忠实于自己的自然属性,安静而光泽。塞尚画笔下的所有女人,似乎都有着苹果般的气质,她们坐在那里,没有所谓为了前途而疯狂打拼的野心,她们安静到只是一只苹果。(1999年,塞尚画作《静物》以6050万美元的价格在纽约拍卖成交,让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观赏到大师的作品,同时也确认了他在世界美术界的地位。)
3  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的画作《静物》.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4 18: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静物——花》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迪隆·雷东
象征主义代表人物雷东的艺术中,十分喜欢描绘花卉题材。这反映了他把自己的心灵深深地陶醉与沉浸在自然和宁静之中。这一幅《瓶花》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此画作于雷东逝世前两年,白色的花瓶上,插着一束品种杂杏、色彩鲜明的野花,画家排除了光照的作用,把鲜艳的各色花朵,以强烈的固有色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在讲求光线和补色作用的写生画来说,是非常新颖的创造。雷东之所以画花,是他从花看到人,他说“花朵和人的面孔一样,=朵就是一个谜”,“它是灵魂的反射。”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雷东的这种追求。各色各样的花朵,在画面上被处理得如此和谐、协调,似乎组成一曲交响乐的各个声部、各种乐器发出的谐和柔美的曲调一样,因此,也有人把雷东称做“神秘的色彩作曲家”。〖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4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迪隆·雷东 《静物——花》.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6 18: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溪边小鹿》这是一幅库尔贝的油画;以抒情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森林深处的小溪边三只小鹿自由嬉戏的场景;画面采用黄色的暖调子处理,绿色及褐色的使用都服务于统一的黄色主调;画家以崇敬和赞美的情绪歌颂大自然的美好;溪水是清澈透明的,树木是高大粗壮的,小鹿是伶俐可爱的;库尔贝为我们真实描述了一个童话中的美丽世界.
5  库尔贝《溪边小鹿》.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6 18: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日葵》文森特·梵高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同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6 文森特·梵高   《向日葵》.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6 18: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兰迪《静物》(作于1920年),2007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70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的纪录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他以其高度个人化的特点脱颖而出,以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阐释了事物的简约美。莫兰迪选择极其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以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以及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捕捉那些熟悉的风景,使自己的作品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美妙、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艺术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妻子、情人。他孤寂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波洛尼亚,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仅仅在意大利做过一些旅行。唯一的一次出国是去苏黎世参观塞尚的画展。在20世纪艺术的喧嚣中,当其他的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的时候,他则静静地在波罗纳的工作室里,用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
7  莫兰迪《静物》(1920),2007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70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的.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9-16 18: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曼陀铃》,布拉克作,1909—1910年,布面油画,79—59厘米,伦敦,泰特艺术博物馆藏。
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所作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以致于摆在一起难辨孰人所为。这在艺术史上是极其少见的现象。两人不仅画法相同,而且所选题材也十分相似。他们都偏爱画乐器。布拉克喜爱音乐,所以乐器和乐谱在其作品中尤为多见。这幅作于1909—1910年的油画《曼陀铃》,是布拉克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一件代表作。而在同一时期,毕加索的画中也曾出现这种乐器。
据说,立体派画家对于曼陀铃这一题材的偏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著名诗人马拉美(Mallarme)的影响。在马拉美的诗作中,曼陀铃是一种最受偏爱的象征物,具有多重的隐喻。它由于自身能够奏出音乐,面被当作艺术创造的象征,同时,又因其状似女性的子宫,而被视为一种类似的创造之暗示。不过,对于立体派画家说来,马拉美的影响,与其说是在于他的将乐器作为题材的选择,不如说是在于其诗歌创作中分解与重构的艺术技巧。立体派画家将客观的物象分解,并将分解的碎块在画中重新组构。这里多少有马拉美的影响。
相对说来,布拉克在画中对于物象的分解,要比毕加索更加极端。他多数是在静物画中进行这种分析形体的实验。这也许是因为静物画对他说来较少约束之故。在《曼陀铃》这幅静物画中,那个被形与色的波涛团团包围的乐器,隐没在块面、色彩与节奏的振颤中,所有要素都与那具有音响特质的阴影、光线、倒影等产生共鸣。整个画面布满形状各异的几何碎块,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点空着的地方,也找不到一点不具动感的区域。那四处弥漫的光,那些朝着这个或那个方向倾斜的块面,相互之间彼此呼应。正如布拉克在一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回声应随着回声,所有一切都发出了共鸣”。而真正能够使众多视觉要素统一起来的,则要算是画面中心的曼陀铃上那个圆孔;这个深色的图形也是画中所有交叉的斜线所交会的中心。从而,这幅画的生命力便是由两种不同方向的运动所派生:一是向上的运动;一是旋转的运动。画中的色彩,仍象他早期作品的色彩那样简单,不过,在不失其纯朴特质的基础上,显得更加明快和富于变化。
8 《曼陀铃》,布拉克作,1909—1910年,布面油画,79—59厘米,伦敦,泰特艺术博物馆.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