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6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 积分
- 286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10-4 22: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聘《秋兰文石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149厘米,横32.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怪石以焦墨勾出,通体以墨彩晕染,厚重凝炼。秋兰则舍弃了当时所盛行的水墨撇写之法,而以双钩白描绘出,略施淡墨,写出兰丛繁茂之貌,以浓墨点提花心及地面野菜。兰之高洁晶莹与石之坚实沉稳形成鲜明对照,使画面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灵动之感。再将“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尽释其意。题画曰:“若夫自闳而采渉,秋弥翠;虽云幽谷之姿,颇侣大夫之蕙,……。”兰花原生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为无人而自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有“花中君子”美誉;兰花叶态优美、花姿娇媚、香馥幽异,是我国文人、士大夫所特别钟情与兰花。从 “孔圣人” 到屈大夫…… 都是有非常深厚的“兰花情结”。
孔子赞叹:“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屈大夫将“兰花”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离骚》开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思为: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九歌》中又有“蕙肴蒸兮兰籍”,“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等等,这些幽美绚烂的诗句,都是屈大夫情怀自见,既含一腔忧国忧民之高义,又寄托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屈原还自喻“香草美人”,兰花因屈原的讴歌,声望和地位再次升级。后代对兰花的歌颂,基本上是按照孔子和屈原的调子代代相传的,有关兰花的文辞歌赋,佳话趣事数不胜数。兰花作为传统国画题材中“四君子”之一,是中国花鸟绘画的座上常客。兰花虽为一种植物,可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兰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画家的眼里,兰即香草,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可以作为一种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示物,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文人多绘此类,以寓意清高、有节,坚韧挺拔的象征。兰花最早的作品大约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苏轼的《兰竹苍涯图》,之后频频出现于历代画家笔端。
扬州八怪等在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然而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在中国,兰蕙早已脱离了它的植物性而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所谓“兰文化”是也。兰花是具有美感的,兰文化则更具美感,让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快感和审美愉悦。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