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八景”之一:鹿门古刹
足踏鹿门山,山泼黛,水嵌蓝,翠相挽。鹿门山被史学家称为“傲帝隐山”,被文学家称为“千古诗山”,被香客信众称为“清静佛山”,被现代都市人称为“休闲乐山”。
鹿门山汇聚了诗文化、隐文化、佛文化、药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等诸多文化。“老天爷”赏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老祖宗”遗赠了如梦如幻的文化。鹿门山如何承载如此厚重文化及详细景点知之不多,诱人的“鹿门八景”以飨读者。

鹿门寺是中国早期的寺庙之一,《大藏经》等佛教经典中多处记载鹿门寺高僧的故事。公元28年,刘秀皇帝命襄阳侯习郁在苏岭山兴建苏岭祠。神祠建立后,鹿门山逐步成为人们拜神求仙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苏岭神祠先后更名为鹿门祠、鹿门庙、鹿门寺院、万寿禅寺、鹿门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鹿门寺逐渐成为僧侣传化清修的佛教道场。西晋时,“鹿门寺”由朝廷赐名为“万寿禅寺”,唐代曾建有“华严院”。在两晋至唐宋时期,鹿门寺发展成为中国境内较为宏大的佛教圣地。宋政和年间,鹿门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庙宇数百间,僧侣五百多人,住持由皇帝钦点,香客千里云集,香火终日不绝。
据史书记载,鹿门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著名丛林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鹿门寺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寺庙香火日益旺盛,禅宗传承地位突出,高僧名师层出不穷。
史书中记载的鹿门名师高僧有鹿门诗僧少康、鹿门怪僧丹霞、全家得道鹿门的庞蕴、鹿门灯泉公法灯、鹿门诗僧梓舟船等。其中,唐代名僧处真、丹霞和宋代法灯禅师都出自鹿门寺。他们的徒众都被派往全国各地寺庙,住持讲经传法。清康熙年间,息波法师于鹿门山伏虎,为地方除害,造福一方百姓,传为佳话。
千余年来,鹿门寺屡毁屡建,梵音覆盖千里,香火延绵,长盛不衰。
公元810年,著名禅师处真住持鹿门并在此大弘禅宗曹洞法门,寺庙建设大兴,声名在中国禅界大振。后经过历代僧侣多次扩建,至宋代时,鹿门寺已成我国佛门重要圣地之一。宋代著名诗人李廌诗载:“传闻古道场,台殿若鳞布。日者一昔灾,楹栋皆若炬。坏垣积煨烬,况乃金碧处。山僧勤朴斲,堂构略已具。”记载了公元1098年前,鹿门寺突遭大火,寺院大多焚毁的境况。
公元1081年前后,鹿门寺修葺完工。公元1117年,鹿门寺迎来了第二次建设高潮。公元1117年,法灯大师受皇命住持鹿门寺,十年之间将鹿门寺建成有房舍数百间,僧侣五百多人的大寺,香客千里云集,一度成为全国禅宗丛林之冠。南宋末年,宋元战火波及鹿门山,寺院损毁殆尽,直到明洪武年间兴友大师重建。明永乐年间默庵和尚住持鹿门寺,再次整修扩建,并恢复佛门祖庭之盛。明崇祯末年,闯王李自成占领襄阳,曾在此延请名士蔡思绳。蔡思绳不从,在灵溢泉边投水殉节。
至清代,鹿门寺古碑记载了两次整修过程,一次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主要整修大殿;一次在光绪二年至五年间(公元1876—1879年)。1946年时,因国民党拆毁梁柱修筑工事,致使鹿门寺彻底坍塌,直到1992年原襄阳县政府再次重建,鹿门寺才有今日规模。
鹿门寺的禅韵与周边山势环境浑然一体,互为彰显。鹿门五峰的山形、山名及其对出家人和信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警示力。进入鹿门山,耸立在眼前的就是威武雄壮的狮子山,提醒信众勇猛精进,坚定不移。庙门的正东面是端正凌空的香炉山,警示信众礼佛虔诚,心无旁骛。进入寺院,面对的是雄奇的鹿门山,山寺同名,告诫信众,敬香拜佛要心神归一,万念皆空。在此修持,北有李家山阻隔杂念的干扰,南有霸王山拱卫正念的形成。端坐在大雄宝殿,聆听钟鼓磬声,诵念万卷佛经,神清气爽,心静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