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采访时发现,环境如此恶劣的查果拉哨所,居然还吸引了一位清华学子吴毅恒。去年12月,正在清华大学读大三的吴毅恒,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面对许多不解的目光,毅然弃学从戎,成为清华校史上第一位进入西藏边防部队服役的在读学子。三个月的新训一结束,他就申请到西藏军区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查果拉哨所服役。 当问他为什么选择查果拉,而不是其他哨所时,这位戴着一副清秀的眼镜,镜片后面透出鹰一样锐利目光的学生兵十分坚定地说:“我就是要到查果拉,她是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军旅人生只有在这里度过,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如今,吴毅恒在查果拉哨所已近半年了。可以想见,他的同学们一如既往,或书声激昂于美丽的清华园,或结伴而行繁华的北京街头……记者不禁又问他有没有后悔过?他还是那样坚定的语气:“有什么后悔的?自古道:治国平天下,马革裹尸还,男儿不当兵才会后悔一辈子哩。若干年后,当那些有识之士面对我们的墓碑时,他们一定会说,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崇高的、伟大的。” 一股敬意令人油然而生。这多么像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讲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永恒地发挥作用并长存于世,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驻守查果拉,最艰险的还是巡逻。查果拉战士们每次巡逻都要翻越几座五六千米的大雪山,涉过几条冰河和几片沼泽地,往返100多公里。每次巡逻回来,人人都要脱一层皮,掉几斤肉。尽管巡逻如此艰险,但每次下达任务,所有官兵都争抢着去,毫不退让,并把每次巡逻都当作是交给祖国人民的一份答卷,总是以最高的标准去完成。 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决不做雪域高原的逃兵,一定要做茫茫雪山的主人。”为了改变生存环境,一茬茬查果拉官兵,发扬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精神,高举建设边防的旗帜,在“生命禁区”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把哨所当作自己的家园来建设。他们说:“在查果拉,除了严重缺氧这一条我们无力改变外,其它任何困难我们都可以战胜。”他们做到了:空气稀薄,士气旺盛;雪山再高,斗志更高;环境艰苦,情绪欢乐。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后退半步。他们像一道钢铁长城一样,驻守在世界屋脊之上,高高树起“高原红色边防队”这面红旗,创下了祖国西南边陲几十年如一日的领土完整、和平稳定。 1990年7月,江泽民主席视察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时,亲切接见了查果拉哨所的26名官兵代表,并赞扬说:“你们长期在高原站岗放哨,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劳苦功高啊!”江主席还题词勉励他们:“雪山红旗,永放光彩”。 如今的查果拉,已经有了巨大变化。他们配备了拉水车,告别了常年下山背水、砸冰取水、取雪化水的历史;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结束了过去靠点煤油灯照明和烧牛粪取暖的落后生活方式;修建了结实耐用的大棚温室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正规营房;建起了雪山文化学校和军人俱乐部,购置了卡拉OK点歌机,安装了卫星电视和军中电脑网,有效地丰富了官兵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高原红色边防队”的官兵们,“生命禁区”的挑战者们,高擎“雪山红旗”的勇士们,正以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提高着自己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同样处于“生命禁区”的詹娘舍哨所,海拔4700多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处中印边境锡金段,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铆在乃堆拉、则里拉哨所之间,担负着对外反蚕食、对内反分裂的双重任务,战术价值十分重要。与当面印军哨所距离150米。素有“云中哨所”、“雪山高脚屋”之称。 詹娘舍,名字听起来很柔美,其实,藏语的意思是悬崖峭壁,鸟飞不过去的地方。军分区某边防团五连六班就常年驻守在詹娘舍哨所。这里夏季雨多雾大,空气潮湿;冬季风雪无常,气候严寒,雷击、雪崩等自然灾害频繁,封山期长达7、8个月,有“雪域孤岛”之称。哨所建在悬崖峭壁之上,面积不足20平方米,吃水靠天,物资靠背,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是哨所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 30多年来,詹娘舍一茬接一茬的官兵,他们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勇于在 “生命禁区”挑战,团结互助,英勇顽强,忠诚戍边,用青春热血和赤胆忠心筑起了祖国南疆的钢铁屏障。从1997年至今,詹娘舍哨所连续十多年荣立集体三等功,3人荣立一等功,4人荣立二等功,20人荣立三等功。 在詹娘舍哨所战斗过的战士都忘不了第一次上哨所的情景。从则里拉营地到哨所虽然行程不远,但山高坡陡,乱石丛生,行走十分困难,稍有不慎,就有跌倒摔伤,甚至滑落山崖的危险。新同志初上哨所难免心生畏惧,连队骨干和老兵都会下山迎接新兵,一人帮一个,与他们促膝谈心,扶着新同志爬上哨所。一路上,他们帮新同志背东西,讲传统,鼓干劲,讲安全,陪新兵站好第一次岗、执好第一次勤、做好第一次饭。年复一年,官兵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老西藏传统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干部骨干对新同志手把手传、帮、带的同时,也体现了对新同志的精心呵护。 站岗对于军人来说,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了。但在国门前,我方与对方兵与兵之间总有些暗地里的较量。那一年,还是新兵的杨恒升披着一身淡淡的月光,踩着厚厚的积雪走上了哨位。借着月光,他可以隐约看到邻国的哨兵也在站岗。小杨暗暗较上了劲儿:今夜无论多大的风雪,我一定要坚守哨位,不动一步。小杨挺直了胸膛,精神抖擞地站在哨位上,两眼直盯着对面。任凭狂风呼啸,冰雪象刀割一般刮在脸上。小杨紧握枪杆挺立着。对面的士兵也挺立着。时间一分又一分过去了,小杨就是一动也不动,象一尊钢铁雕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对面的士兵终于忍受不了风雪的击打,退回了哨所。此时,小杨还是纹丝不动,而他脸上已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前来查岗的班长惊呆了:眼前的小杨从头到脚都是雪,俨然一个雪雕。大雪早已湮没了他的膝盖。小杨见到班长的第一句话便是:“班长,我赢了,我站赢了对面的哨兵!”班长明白了,小杨第一次站岗是多么出色啊!班长马上和战友们把他背回宿舍,用体温和棉被温暖他。 被成都军区表彰为优秀基层主官的“岗巴营”营长、后任某边防团团长的张正庸,就是从詹娘舍哨所走出来的。他经常说:“我在詹娘舍哨所工作4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我感到欣慰、幸福,因为我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互助的品质、顽强拼搏的作风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人生旅途中积累了一笔宝贵财富。”像张正庸一样从詹娘舍哨所走出来的先进个人不胜枚举,有的成长为领导干部,有的成长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领头雁。正是詹娘舍哨所艰苦环境的磨砺,为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