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14-4-27 14:43 编辑
八百年楚国发源地在老河口
---震惊湖北的重大发现 (图)
文章/卧马先生(李敦彦)
一、众说纷纭抢争楚文化的发源之地 八百年的楚国发源于“老河口”,老河口是楚国的发源地。
这应该是一个震惊史学界、震惊楚文化研究专家的重大新发现。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 楚人就是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丹阳继续南下迁徙才开创了八百年楚国的春秋霸业,楚国一直是荆楚大地上的楚国人的骄傲。 就是因为这个“丹阳”,让楚文化研究专家很头疼,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是楚兴于公元前1042年始都“丹阳”灭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3年,至今天下人居然不知道也还没真正弄清楚楚国的发源地的始都“丹阳”到底在哪儿? 也因为不确定的这个“丹阳”,居然引起了跟襄阳南阳争诸葛亮隐居地、河南安徽争曹操墓似的“丹阳”之争,闹极一时。 有考古学家、研究专家居然说: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并且还有说丹阳在安徽当涂、在宜昌的秭归跟枝江等说法,这都跑哪儿去了,秭归、枝江都到长江边了,还有说“丹阳”在安徽“当涂”的,这个更不可能,因为楚人早期至中晚期基本都在汉江。 丹水的北面称“阳”,你知道这个丹淅之汇的的丹阳石头山吗?在丹江口淅川地界有这样的风水宝地吗? 因为全国各地的楚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都承认有明确古史记载的“楚始都丹阳”的丹阳,就是不知道丹阳到底在什么地方?各路的专家学者最有代表性的有五种说法:1、当涂说、2、秭归说、3、枝江说、4、丹淅说、5、迁徙说,都一一被否定。最后楚文化研究专家居然了认定保康的重阳是丹阳。真是赤裸裸的指鹿为马呀? 丹阳问题真是众说纷纭,虽然专家下了定论,依然是疑点重重,所以一直以来“丹阳“之争,一直都还是楚国发源地之争的焦点。 随着岁月的更替,楚国、丹阳好象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 没想到2014年3月27日的一次因为中国象棋发源地研究的袁冲古城水库采风之行,不仅发现了“古阴国王城的遗址”在老河口,发现了“阴国”的王城遗址地,还是著作《周易》的周文王亲自为他儿子选定的荆山之北、两水交汇、有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居然意外的踏上了丹阳之地,发现原来“八百年楚国发源地”就在古阴国,就在老河口的袁冲,并且找到了很多能够揭开让楚文化专家困惑的古“丹阳”在老河口的相关的确凿证据。 二、话天地阴阳向背 江山地理论丹阳 公元前1600年就有了老河口袁冲的阴国历史,被称为“楚国故都”的“阴国”就在袁冲的古城一带。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地方争说丹阳的时候,丹江口人因为他们地名上有个丹江,他们也近水楼台的就说丹阳有可能在丹江,推论楚国的早期都城——丹阳很大可能就在丹江沿岸的龙城。 其实丹江口人这样说犯了个违背了阴阳学的原则性错误。 从古至今全国各地象洛阳、南阳、襄阳、郧阳,这些带“阳”叫“阳”的城市和地名,应该都是在周文王大行阴阳《周易》之后才这样叫出来的。这些带阳的地方,之所以都带上了阳字,都与它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个阳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够叫得了的。 阴阳是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阴古作“侌”、阳古作“昜”,从字面上看,意思是今天天上有云叫“阴”,天上有日叫“阳”很直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就地名而言,古人的阴阳学说,原则上说没那么复杂了,阴就是阴阳就是阳,山之南水之北都可以叫“阳”地,都是跟地理位置有关。 这也是古人从阴阳学说中找到的一个科学、宜居的生存法则,楚人包括古人大多都是在依山傍水最适合生存的向阳之地,也是古人为了辨别和区分地理方位的一个有标准的叫法,没有太多现代人所理解的那些迷信成份。 看看在洛水之阳的洛阳,襄水(南渠)之阳的襄阳,伏牛山以南而得名的南阳,都是这样才叫上“阳”的。显然丹阳的这个“阳”也一定是阳字辈儿的无疑。 三、汉丹淅水三江汇 追根溯源话丹江 了解汉江流域和丹江流域水文水系的都知道,丹江是一条江汉江是一条江,它们是来自不同方位的两条江,1577公里的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而443公里丹江是汉江最大的一条支流。 丹江口之所以叫丹江口就是因为它正好地处于汉江和丹江交叉口而得的名。丹江口是1983年才命名的新名字,原则上这个丹江口之丹跟丹阳之丹是两回事儿的,古均州的历史上也从没有叫过丹阳的。 汉江和丹江虽然都是发源于陕西秦岭山脉,一个是源自于汉中另一个则源自于商洲的丹凤的凤凰山,丹江始于商洲终于老河口。 丹江流域商洲到老河口段,基本呈东西流向的,汇入汉江流域后老河口以南段才向南流的。从丹江流域的走向来看,丹江口地多处在崇山峻岭的山地和江山之间,丹江在老河口以北的丹江口地界上的土地不过弹丸之地,几乎没有。而与丹江口以东以南接壤的纪洪袁冲、孟楼、竹林桥、薛集、张集都是小丘陵冲积平原的老河口地界,所以说从地理位置和土地面积上来看,严格的说,丹江口无适合耕种定居的丹阳之地,淅川与老河口交界的地方都是石山高地。至今老河口的水泥厂的石头都开采于纪洪与淅川交界的石山中。真正符合阴阳学说、在丹江以南、属丹水之阳的丹阳之地,只有老河口的袁冲及以东南地段,所以说最符合丹阳之地的只有老河口。 打开丹江口地图和老河口地图,你就会发现,丹江口在汉江的东岸基本没有土地,主要集中在汉江以西南至十堰方向。而老河口在袁冲的分水岭、盐行、小贾沟、姚家沟、裴家与淅川接壤,所以说老河口才是标准的在汉江河东岸的丹江河南岸,与正北方的淅川接壤和向望的最符合阴阳之说的“丹阳”之地。 另外从丹江到老河口的山水地貌和地势的分布来看,丹江水系,从到老河口为终点最近的地方,应该就在与丹江淅川接壤的纪洪袁冲了。其实在不受控制的古代,丹江水到了老河口纪洪袁冲应该不可能完全终止停下来的。而来自北方的淅水也是在汉江河以东方向,并且淅水也不可能会在丹江地界上划上的句号,严格的说是丹水与淅水交汇的地方,不是在丹江而是在老河口。 现在还能够看到丹水更下游的如清泉水沟、孟桥川水库、古城水库及以下紧临孟楼、竹林桥半店水系相连的张集的大河口,以及竹林桥排子河一直到襄阳的石桥水系。这些现在看都似不相连接的水系是一个个分散的现代水库,在过去、在没建起水库大坝的洪水泛滥的丰水期应该都还是相连相通的,只是到了枯水期才断续分离的,当地的老人都知道之前这些水系的分布状况。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汉江与丹江淅水在丹江口交会后,因为汉水的大流量及汉江河改变了流向向南流了,所以丹江流域的水流就被减弱了,丹江的水继续往下的水流最多只能够通航到老河口。加上丹江大坝的建设,现在基本看不到古汉水、丹水、淅水流向交汇的原貌了。所以袁冲的古城水库及以下紧临孟楼、竹林桥、薛集的排子河、直到石桥,及到张集的大河口,这些水系原则上应该还是丹江流域古老水系的组成部分。 看淅川与老河口接壤地可见,淅水也在汉江丹江以东,丹江终于老河口,淅水也应该终于老河口。因为丹江大坝抬升了江河水位,看不清楚原来丹水、汉水和淅水的流向了,江河可以改道,江山永远也移动不了它原本位置的-------。 水往低处流,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另外,了解和到过老河口袁冲古城“阴国王城遗址”的都知道,在当地老人讲述的周文王选定的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戏珠的二龙,其实就是指的是两条河流,一条是自西而东的丹江水,一条是由北向南的淅水,两水正好在古城交汇了。现在的古城水库就是把这二龙戏珠的二水给拦截筑坝了。过去丹江水和淅水在古城交汇后,并没有停住继续向南流到了孟楼、竹林桥、薛集、排子河、石桥及到张集的大河口。 按照古城的地理方位看,古城遗址正好就在自西而东的丹江水北,所以,古城遗址,正是最标准的丹水之阳的丹阳之地。 楚文化的研究专家们,可以到古城遗址上作详细的考察论证。 四、迁徙说细说迁徙楚故都寻根求源 另外提出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包括保康重阳说的这些论点的这些专家,应该是即没考虑在楚国之前的阴国,也没有弄清楚人到底从哪儿出发迁徙南下的,跟楚人为什么要迁徙的关键要点。 史学界及各界专家都承认,楚人是华夏族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的郑国。楚人的祖先部落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与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才逐渐南迁的。《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 就是:新郑——洛阳——丹阳——荆山——鄂王城(大冶)。 楚人是聪明和有智慧的,楚人由北向南迁徙是有原因和原则的。古人讲究风水阴阳是有风水阴阳的道理的,这个不是什么迷信。 你过细研究一下楚国迁徙的路线,你就会发现,楚国先人迁徙从楚国故都的(老河口的古城遗址)、到宜城的郑集(楚都公园遗址)、再到江陵钟祥的(楚王城郢都),都一直是在沿汉江沿岸,一步步往南迁徙的,直到最南端大冶的鄂王城,楚人不可能一直往山高林密、不毛之地的深山老林里钻的。 所以说,从楚人迁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来看,保康的重阳,绝对不可能是楚国先人要选择的目的地。楚国先人不可能去到保康这人迹难至没有水的荆山深处去豺狼出没的山林去找野人的,他们也可不是象杜甫李白那样的诗人、登山爱好者,要登上一览众山小的荆山之颠,为了生存,楚人不可能去不适应他们生存的高山爬上山顶去看风景的。楚人又没长翅膀,更不可能一下就飞到秭归枝江的长江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