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沔阳三蒸真滋味
中国仙桃网(仙桃日报) 同事小妹家在天门,正月里出嫁,一帮兄弟姐妹吃了喜酒回来,个个眉飞色舞,脸上放光:河那边的“棚席”比仙桃还讲究,光是“蒸菜”,就有清蒸、粉蒸、泡蒸等花样;也更丰盛,一桌酒席一天都吃不完。那姿采,那神色,如同逛了大观园回来。 那天有事,没去成,稍许遗憾。不过,我倒是以为,许是天门人家觉着同事哥姐从仙桃“大地方”来,稀客,难得,不免高看一眼,多加了几道菜;或是觉得仙桃同事光临,庭堂生辉,而厚爱一层,特意精心制作。潜意识里,蒸菜之源在沔阳,“沔阳三蒸”为正宗,河对岸人家“瞟”去的那点儿手艺,能蒸出什么色、香、味哟? 直到上网看了资料,才知天门蒸菜名堂也不小。据说,天门也是逢筵必蒸,天门蒸菜的历史也可追溯到石家河文化时期,天门蒸菜以历史积淀、独特风味、精湛技艺,跻身鄂菜品系之列。去年4月,天门人更是举办了蒸菜美食文化节,弄出了颇大的响动。他们显然也是想捞个诸如“中国蒸菜之乡”类的名头,往自己门脸上镀些光鲜色彩,炫抖于世人。 河那边的事儿,还是少说为佳。无论外边如何动静,骨子里、内心深处,还是“沔阳三蒸”醇香、地道、精致、纯粹,拿得出手,也更有品位。真正的“沔阳三蒸”当然是在沔阳,在沔阳民间。 土柴灶、杉木甑,雪白米粉,小磨香油,佐以姜、蒜、葱、椒,下层饭、上层菜,鱼肉和着青菜香,饭香拌着菜香,这才是“三蒸”真滋味。所以每有客人点“沔阳三蒸”,我就说,此三蒸非真三蒸,“水”也,城里的馆子里是吃不到沔阳三蒸的。 话虽如此,客到仙桃,必上这道菜,必赢一片溢美声。想想老祖宗留下的“沔阳三蒸”,为今人挣了多少面子,赚回了多少银子呵!难怪天门人编撰了有关天门蒸菜的书报、画册,还说要兴弄蒸菜文化产业——怎么又扯到河那边去了呢? 去年冬天,两新疆朋友来仙桃办事,我作东。原来想把他们带到酒店,可他们说,不必太破费,也不一定吃得惯,不如就来点儿“仙桃特色”的吧?于是去了农家乐。“沔阳三蒸”当然是头道菜,接着便是“腊肉煨菜梗”、“盐菜煨黄鳝”、“蚌肉煨豆渣”、“莲藕焖野鸭”、“水煮白干子”、“排骨藕汤”等地道乡土菜及炸米团、炒豆皮、糖水糍粑之类的主食,末尾,再来一份锅巴米汤。远道而来的客人吃得是热汗淋漓,额头放光。应验了那句话:本土的就是大众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知道一些“沔阳三蒸”的掌故、传说及一些不太严密的考证,但没见这方面的著作,也鲜有有关“沔阳三蒸”配料、制作工艺的权威文字记载。申报文化遗产,这个空白该趁早补上,如果让河那边人占了先,估摸老祖宗都会坐起来,一睁不闭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见得就没有阿Q爷遗风。 小区外面有家“老台门”包子铺,专卖汤包,闽台风味连锁店。包子价高,却卖得俏,“窍门”就在于制作的程式化、标准化:大小严格一样,蒸的时间精确到秒,时间不够,没熟透;时间过了,汤汁溢出。蒸锅边就放着闹钟。 如果我们的餐馆做“三蒸”也能像包子铺那样,融入民间工艺精华,把主料、配料、佐料配比及加工用具、工艺、时间都“格式化”,既益于推广、普及,更易于产业化,从而传承、光大这份文化遗产,对得起老祖宗。(作者:理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