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君启节文物图片
鄂君启节原文图片
车节(上)
车节(下)
舟节(上)
舟节(下)
鄂君启节 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周礼·小行人》中有所记载。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 鄂君启节共出土5件,青铜铸造,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舟节长31厘米,宽7.1厘米,车节长29.6厘米,宽7.3厘米 。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 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为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 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金错鄂君启节,上有金错铭文,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 “鄂君启节”的资料发表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58年殷涤非、罗长铭的《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郭沫若的《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商承祚的《鄂君启节考》;1963年于省吾的《“鄂君启节”考释》,谭其骧的《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黄盛璋的《关于鄂君启节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殷涤非的《“鄂君启节”两个地名简说》,商承祚的《谈鄂君启节铭文中几个文字和几个地名等问题》;1982年黄盛璋的《鄂君启节地理问题若干补正》,朱德熙的《鄂君启节考释(八篇)》;1989年,《朱德熙古文字论集》;1972年3月,日本学者船越昭生也著有《鄂君启节考》等。这些论文的相继发表,在对战国晚期经济社会等方面提供研究的同时,也给学者们证实了鄂君封邑的存在,一致认定鄂君的封地就在今湖北省鄂城(现鄂州市),使鄂邑在楚国的地位更加明晰。 湖北简称为“鄂”,省吴楚文化有关专家认为,如果能在鄂州江滩修建一座“鄂州启节”的巨型雕塑,对鄂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的传播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摘自有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