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少尉
 
- 积分
- 1641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本帖最后由 一代枭雄 于 2012-12-16 09:31 编辑
【2012年散文年度汇展】一代枭雄作品:冬日里来豆糕香
散文五篇:
01.冬日里来豆糕香
详情请看: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18509465-fpage-2.html
02.月亮代表我的心
详情请看: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18312343-fpage-9.html
03.一碗瓦罐汤
详情请看: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18191348-fpage-10.html
04.炒玉米
详情请看: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18093152-fpage-12.html
05.回家的诱惑
详情请看: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17997845-fpage-14.html
01.[亲情百味]冬日里来豆糕香
文/一代枭雄
每年入冬时节,家乡的人们就显得格外的忙碌,大家都在为烫豆糕作准备,一时间,宁静的村庄热闹起来。
烫豆糕是乡下人一年中的盛事,也是忙年的前兆。这数百年来沿袭下来的习俗,既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浓郁乡情的体现。只要是烫豆糕,不论先后,谁家先烫好,谁家就会卷上几卷热气腾腾的“活”豆糕——刚出锅的豆糕,乡下人管它叫活豆糕。给隔壁四邻挨家挨户送到,让大家分享这浓浓的年味。若大的一个村庄,一下子仿佛是一个大家庭,温馨而甜蜜。
豆糕,又名豆丝,是南方农村所特有的食品,因其味道鲜美,煮、蒸、炸皆宜,且储存时间久,也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佳品,故而深得乡人喜爱。
豆糕做工考究,主要原料为大米、黄豆、绿豆等,且大米须采用当年的早稻米,黄豆、绿豆以颗粒饱满为宜,这样不仅好起锅,而且色、香、味俱全,放在口里嚼劲十足,后味绵长。
烫豆糕有着严格的流程,各流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首先要“看天”。必须提前几天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做到心中有数。最好选择连续几个响晴天,这样便于晾晒,如果没有“看天”,而盲目“开工”,遇上的是晴天还好,要是碰上连阴雨,那烫出来的豆糕就不能正常晾晒,结果忙碌了几天,豆糕只能霉在家中。
其次是“淘米”。这个过程要细致而耐心,将选好的大米、黄豆、绿豆等,按一定的比例掺好,提前一天置一大木桶中,向桶中注入适量的清水,至水漫出大米两至五厘米状,第二天,将泡好的大米等反复清洗、淘尽,剔除当中少量的细沙与杂质,如此三至五遍,以确保豆糕的质量。然后将淘尽的大米等用幹面杖搅拌均匀,备用。
再次是“磨浆”。现在磨浆多用磨浆机,方便又快捷,磨出来的浆细腻而均匀,过去多是用石磨。小时候,每年烫豆糕时,母亲与父亲轮流推着沉重的石磨,哥哥姐姐帮忙“喂”米(把淘好的米等,用水瓢盛上,加水从石磨中间的磨眼倒入),我与妹妹在一旁观阵,一边拍着手,一边唱着童谣:“推磨,做粑粑,请客,喝茶茶……”
不一会儿,调皮的豆浆就从磨盘的底下汩汩流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大米与豆类混合的清香,虽未尝到豆糕的滋味,却早已垂涎三尺了。
接下来是“烫豆糕”。这个过程要求最高,烫豆糕一律要用土灶、大锅,燃料也是清一色的草把子,决不能用大片木柴,因为片柴火气太旺,不容易控制,而草把子的火热比较均匀,火候也能控制自如。而烫豆糕更是个技术活,一要有经验。凭经验可以判断豆糕何时起锅才恰到好处。二要有旺盛的体力。烫豆糕这活有时要在灶台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如果体力不支,就可能半途而废。三要手脚麻利。因为烫好的豆糕温度很高,起豆糕必须眼明手快,否则不是烫伤了手,就是不能保证豆糕正常出锅。
我家先前烫豆糕的是老母亲,母亲胆大心细,且有着极强的耐力,经她手烫出的豆糕,圆得俊俏,黄的可人,是村里最棒的师傅,每年到烫豆糕的时候,总有乡邻请母亲去帮忙,母亲原本热心快肠,对此从来都是来者不拒、乐此不疲。
母亲上了年纪之后,把手艺传给了大嫂,大嫂聪明伶俐,不但把母亲的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了工艺,把原来只用一锅改成两锅同时起用,左右开弓,又快又好,而且效率提高了一倍,真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就是“切豆糕”。先将刚烫好的豆糕放在室内凉席上冷却,再将冷却好的豆糕朝一个方向卷成圆筒状,用菜刀切成面条宽的细丝。
在第二天清晨,太阳出来之际,将切好的豆糕置一室外空旷且通风处,晾晒两到三日,至豆糕内水分完全蒸发殆尽,豆糕才宣告做成。
如今,已过去了多少年,母亲已作古,家中的石磨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家乡的烫豆糕习俗却依然代代相传,尤其那饱含乡情的豆糕,在这寒风刺骨的冬日里,散发出的幽幽清香,使我心中如沐春风,让我回味无穷……(1578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