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不忘怀 (2008.5)
胡老师是在业余写作方面给了我最大的关怀与帮助,且至今仍是素昧平生的一位恩师。
15年前的1993年,我在村小教书。闲暇之余,爱看看书报,练练笔,也偷偷地试着给报纸投稿。当时,学校订有《湖北农民报》。由于农民报办得较有乡土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及教师们的喜爱,于是我便与该报副刊的主持人胡德民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自发投稿被采用了几篇后,六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了胡老师写来的第一封约稿信。信中,胡老师对我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论方面的能力予以了肯定和褒扬,让我就随信寄来的一篇小小说谈点看法。我当时既有受宠若惊之感,又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有资格去对别人的佳作品头论足。但既然承蒙编辑错爱,也就寄去了一篇评析文章。很快,胡老师来信说,我完全同意你对原作的分析,希望今后能朝这方面多加努力,定能有所收获。短评刊出后,原作者也给我来函,对我的观点表示首肯。这些,让我心潮起伏,倍受鼓舞。这以后,他对我更是百倍的关怀。凡是刊有较高品位作品的报纸,他总会单独给我寄来。仅1993年一年,他就亲自给我写信、寄样报达六十多次,平均每周一次有余。一位年近花甲、且任省报主任编辑的老 人,每天不知要处理多少来信来稿,时间、精力该有多紧张,却对一位素不相识的业余作者如此关爱,确实令我感动不已。
为了帮助我提高写作水平,胡老师除对我每篇习作精心修改、润色外,还尽全力从其它渠道给予帮助。
1994年,我到乡政府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怕自己因新闻采写知识、经验不足,难以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便写信去求助于他。很快,他便给我寄来了一大捆学习资料。这里面,既有该报新闻·文学函授班的讲义,也有湖北日报社编印的经典新闻作品集,是在外面花多少钱都难以买到的内部资料,而我却未花分文便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这些资料,对提高我的新闻采访写作水平,起了很大作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7年间,每年在各级新闻单位用稿百余篇,年年被评为全区“十佳”新闻通讯员。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直接得益于他的帮助和鼓励。
胡老师不仅在写作技巧、能力等方面给业余作者以教益,也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为了提高业余作者的知名度,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他尽可能多发那些处在最艰苦、最边远地方作者的作品。1993年10月,在他的推荐下,我和武穴市一位青年诗歌爱好者有幸赴京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走向二十一世纪全国文学创作研讨会”。当他得知我们的作品获奖时,马上在《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上作了报道,这对提高我们的知名度,其作用自是不言而喻。胡老师在给另一位业余作者的信中说过,我与不少至今未谋面的青年结下了忘年之交,他们的来信常常给我以很大的鼓舞。可见,他对所有业余作者都是一样的关心爱护,大家也都把他看做可敬的师长,可亲的朋友,工作生活中的烦恼,都乐于向他倾诉,他也一定不遗余力地给你帮助。许多业余作者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有的结为笔友,有的由相识到相恋,直至幸福地结合,胡老师便成为他们当中无愧的月下老人。
在这方面,还有一段既饶有趣味又令人感念不已的小插曲。1994年初,我写了一首关于爱情的小诗寄给他,正好红安也有一位女青年写了一篇自述与某笔友恋情的散文。胡老师误以为那位女青年所写的对象是我,便将我们的作品在同一期上刊发出来,想对这段恋情起点促进作用。哪知别人写的是另外一个人。胡老师事后来信说:想来不觉荒唐。我虽然也觉得可笑,但也十分感念他的一片苦心,一份好意。他对业余作者的关怀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我至尽仍未能了却亲自登门拜谢、看望一下胡老师的夙愿,并深以为憾,但对这份恩情,我将铭记终生,成为鞭策我不断前进的力量。
谢谢您,胡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