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byht

仙桃过年习俗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8: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年饭
家庭主妇们要把过年期间吃的鸡、鸭、鱼、肉及其它菜肴一并做好,荤素尽有,装满家中的大盆小缸。各种食品都要放在一个专门的房间里,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十五。
旧时腊月二十九要把春联,福字,剪纸,年画全贴上,连水缸、箱柜都要倒贴上福字,以取福到之意。大门要贴门神。家庭用的春联多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等。
商号多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大年三十按讨债人惯例必在年前讨债,若负债人挨过这一天,就等于逃过一关,好有喘息还债的余地。因此有的商号派伙计提着灯笼去催帐至天亮。有的欠债人无力偿还,则设法避而不见,直到天大亮后,街上行人渐多,由于已是大年初一,即使双方再见面,也不再提帐款之事,须等正月十五以后催要。

所以民间有句俗话: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8: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团年饭 有剩余
除夕做团年饭,往往要多做些,至少吃三天。表示前一年的饭能够吃到后一年,意为年年有余,以此来祈盼来年生活富裕安康,温饱无虞。
有一则有趣的故事,道出了这一习俗的来历。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幼年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年幼的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做过乞丐。有一年除夕夜,朱元璋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什么东西能填饱肚子,别说吃团年饭了。讨饭吧,不合时宜,春节去讨饭,自己丢人现眼,别人也讨厌。可看着老母亲挨冻受饿,空着肚子过年,又于心不忍。无奈,他只好拉下脸来当小偷。除夕夜里,朱元璋摸到一户人家的厨房里,东找西找,找不到一点吃的食物,他大失所望。一气之下,把人家的一口空锅端了就走。路上边走边想,将这口锅拿到集市上卖了换点米呀面呀什么的,娘俩也好过个爽快年。转念一想,不可,我偷走人家的锅,害得人家无法过好年,岂不是在大年初一遭人咒骂。想罢,他决定将锅送回去,物归原主。这时,猛然看到东方发白,天就要亮了,如果被人发现,强盗好做,贼名难当啊!朱元璋默默地哀求:“老天爷,让天再黑一会吧!再黑一会儿吧!”说来也怪,天果然又黑了一阵子,就这样,朱元璋趁黑将锅完璧归赵了。传说,黎明前的黑暗因此而来。
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后,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除夕夜偷空锅的这段往事,联想到当今还有不少人像他曾经一样贫穷,过年没有下锅米。于是,下令全国上下,所有家庭,除夕团年饭要多做些,至少要吃三天。其中原由,朱元璋的意思是,为乞丐、小偷准备点过大年的食物,也象征大明王朝家家生活好,年年有余粮。老百姓遵旨照办,“团年饭,有剩余”成了春节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
143741bzqdoqng3mcgezk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8: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仙桃上灯习俗
仙桃(沔阳)城乡,过年的饭菜特别丰富,最有特色的年味菜是这里的三蒸。即蒸鱼,蒸肉,蒸菜等。这些菜提前就准备好了,已是半熟,新年家里来了客人,就用大蒸笼蒸上,热了就可以吃。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最少要有十碗菜才算十全十美。团年要在门前放鞭炮,鞭炮一响,当家人呼唤着祖宗们回来吃团圆饭,桌上还需要给祖宗们备多一副碗筷。象征性地敬上一杯酒。
仙桃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很多习俗还保留至今。什么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皮影戏等等。从农历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那炊烟缭绕的乡村,正忙着赶制年货,有炒炒米,打糍粑,熬糖,打豆腐,发油货,炸麻花,玉兰片,杀鸡宰鸭,买鱼割肉忙个不停。还有大年三十,正月十五到祖宗坟墓上灯的习俗一直沿袭着。

上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代开始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顶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就有了给祖宗上灯的习俗。旧时,不管离家多远的出门人,如果老家没有了亲人但祖坟还在,是一定要赶回家上灯的。

大年三十这一天最忙,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屋前屋后,屋里屋外打扫卫生,贴春联,买鞭炮,到祖坟上去培土,一直忙到晚上。吃了团年饭,离祖坟近的就开始扎灯罩,准备天一黑就去坟地上灯祭奠亲人;祖坟离得远的人家提前就做好这些准备,有的人家甚至推迟吃团圆饭或提前吃一点就坐交通工具出发了。天一黑,大人们就带着这些祭奠品向坟地出发了。小孩子们往往跟在大人的后面看热闹,当然还是要磕头拜祖宗的。到了坟地,先在坟前找出一个平坦的地方扫出一块空地来,再把灯罩插在地上,灯罩里面点上蜡烛,然后开始放鞭,烧纸,作揖磕头。整个仪式结束了还要再守一会儿。有时,你人一走还没有到家,扭头一看,坟前的灯没有了,只有再转回点燃。谁家的坟前如果没有灯,就意味着这家可能没人了或者家丁不兴旺。邻家祭奠的人也会烧一些纸,毕竟这些故人是邻居嘛,平时互相多照应照应,理所应当。

团年饭后,锅碗洗毕,家里的主妇要在灶堂前给司命先生上香,下跪,作揖磕头,接司命先生回来过年。给娃们洗澡,准备初一拜年的礼物。

团圆,团圆,活着的儿孙们团聚了,正好借机去看看已经睡去的祖先,一者告诉他们,后辈们很平安,并且没有忘记他们;再者让他们看看,他们传下的这一脉香火有多旺,儿孙满堂,全赖祖先的保佑。所以上灯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承着。每年大年三十,正月十五的晚上到处是都是灯笼,恰似天河落人间,遍地星光闪烁。

打开记忆的仓库,储藏的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现在回忆起来,满心满眼的都是甜蜜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8: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夕
除夕,又称除夜,岁除,民间叫它年三十。从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晨,在这段“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日子里,人们安排了很多别开生面的活动,以迎接春节的到来。这些活动,家家自发参与,人人自觉照办,久而久之,就成了除夕中的习俗。
活动之一:吃团年饭。仙桃人的团年饭除当年自家亲人去世,要提前一天团年外,大多数都在年三十晚上。团年餐以“沔阳三蒸”为主,兼以煎、炒、炸、熬等厨艺,餐桌上一盘蒸鲢鱼、蒸清菜、炸鲤鱼(敬神鱼)是必不可少的。这三样菜表示年年有余,清泰平安之意。餐桌上的菜至少是十大碗,剩余的饭菜还可吃三天。团年之前,由户主敬家祖、门前放架大鞭、再关上大门(俗称紧财门)然后请长辈坐首席,全家围坐,共进团年餐。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团年饭又有了新发展。如今兴起上酒楼、餐馆吃团年饭,一家人(或几小家)在酒楼餐厅相聚在一起,边吃边看电视、唱歌,其乐无穷。
活动之二:散压岁钱。吃完团年饭,晚辈们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提前拜年,祝贺新春,作长辈的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为了烘托喜庆气氛,长辈将压岁钱用红纸包着,所以压岁钱又叫红包。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别提多高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写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时,兴高采烈情景的一首短诗,将孩子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活动之三:烧亲香。如果家庭里当年有亲人过世,全家人提前一天团年,三十晚上开始接待亲朋好友来家“烧亲香”。前来烧亲香的亲朋好友,吃过年饭后,或一人,或邀约一群人,到亲友家门前,为逝者献一束鲜花,上一柱香,放一架鞭,烧一沓纸钱,以示悼念。
活动之四:守岁。守岁最初是为了驱除大年三十夜里,仍然赖在家里不走的“百鬼”,或是哄过一年醒一次的妖魔,好让自家过个平安、吉祥年。年深日久,逐渐变演,已经没有人把这项活动同驱鬼逐魔联系起来了,守岁成为除夕的一种例行规矩了。除夕不分贫富贵贱,“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儿曹娱老子,围坐说丰穰。”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一家人守岁的情景。除夕夜,合家围坐炉火,老幼欢聚、畅叙往事、展望未来、总结经验、教育晚辈,在感情上把苦和甜、新和旧、回忆与希望交织在一起,给人在精神上注入新的活力,企盼在新的一年万事更上一层楼。
活动之五:点长明灯。除夕晚上,一家老幼不睡觉,整夜不熄灯,一直到天明。唐代“岁夜高堂列明烛”的诗句,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又有希望孩子、老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活动之六:“出行”。当旧年的钟声敲过12响,沔阳(今仙桃)家家户户将事先选好的鞭炮,争先恐后地燃放。霎时,城镇、乡村处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据说放鞭炮既可驱邪赶鬼,又可增添喜庆气氛,还能给自家带来好运。出行时,谁家的鞭炮放得最响,且连续不断,一燃到底,就意味着谁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意,好运连连。
活动之七:看春节联欢晚会。近30多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从未间断。这是新年佳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举办“春晚”,看“春晚”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华民族举国上下的一种新的习俗。除夕不看“春晚”,就没有节日的喜庆气氛。每年除夕夜,人们在守岁中又增添了一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八时正,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吃糖果、嗑瓜子、品香茶、看电视,别有风趣。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国家领导人的拜年与祝福,享受着歌曲、舞蹈、小品、戏剧、相声等高雅的艺术。有种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族人民,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身临其境、共渡佳节的感觉。让人深深地体验到了社会的祥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更加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团结奋进、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情壮志。
总之,传承除夕中的种种科学、健康的习俗,将有利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人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8: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五吃汤圆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9: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
以“元旦”为题材的灯谜很多。如“细看园中景,旧貌变新颜。”首句扣“园”中之“元”,次句取“移位法”,将“旧”移位为“旦”,正合“旧貌”变“新颜”。“园中一轮明月升”,“园中”扣“元”,“一轮明月升”中“明”字中的“月”升起,再加“一”,又恰扣“旦”字。
生活中以“元旦”制谜的更多。如“元旦放假”,猜一储蓄名词“年息”;“前面分明是十角,后面一看成一角”,还是“元旦”。这里的一“元”即十角,而“旦”却是指另一角(戏剧角色),前后扣合,谜味浓郁。“元旦寄信”,猜一集邮名词“首日封”;元旦结婚猜一城市名“重庆”;“元旦合影”打一音乐名词“节拍”。猜灯谜,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增加了节日气氛。
a0ca8335gd3b0265e767e&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拜年(打一作家名:贺敬之)
2、打算明年生小孩(打一电影:宝宝计划)
3、大学食堂的粥(打一专辑名:范特西)
4、接电话(打一歌手:韦唯)
5、2008奥运得金牌(打一电视节目:赢在中国)
6、看望昔日同窗(打一明星:张学友)
7、熙熙攘攘(打一字:侈)
8、最反常的天气(打一成语:冬暖夏凉)
9、出租车都没生意(打一韩国明星:车太贤)
10、武大郎盛情宴请好友(打一成语:高朋满座)
11、情愿一辈子上幼儿园(打一歌名:不想长大)
12、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六神无主)
13、天涯何处无芳草(打一成语:不毛之地)
14、到了长城放声唱(打一歌名:好汉歌)
15、东南西北皆欲往(打一歌名)
16、一碗米汤倒在头上(打一明星:周润发)
17、懒惰的蜘蛛(打一成语:一丝不挂)
18、不许农民种地(打一汽车品牌:丰田)
19、马嵬坡下泥土中(打一外国影片或游戏名:古墓丽影)
20、老式波音(打一歌名:涛声依旧)
a0ca8335gd3b0229bf4de&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9: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联送祝福
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特指欢庆春节、新年时用的。贴春联是中华民族过年文化中的民俗活动,大红的春联寄托希望,放飞心愿,透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我生长在农村,每逢过年,家家门上都会贴有春联。儿时,总会看到父母买回红纸,去请写春联的先生给写一副。后来我上高小了,语文课上学了古诗,其中的对仗句,就把它作为春联书写。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毛主席诗词》也写的不少,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些句子。后来自己学着去创作对联,也不懂对联的平仄格律,只要是对得上就写出来,比如:“脚跟站田头,心向红太阳”。那个时代,这些话还挺感时髦的。回想自己对春联的爱好与书写,记忆犹新。在教书的那些年,我也成为了我们村会写春联的“先生”。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形式,一副对联有哪些要求呢?
其一,要求运用汉字特色,整齐美观。上联下联字字相对,字数完全相同。
其二,要求运用汉字的音调高低,即汉字的平声与仄声。一般指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上下联字,平仄互对,才顺口,才有音调美。
其三,除了字字相对、平仄互对外,还要求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
其四,要求句子结构、句型等,上下联相同。
其五,讲究艺术性,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编造标语口号式的直白句子。
3812b31bb051f819197c5af8dab44aed2e73e723.gif
壬辰传捷龙辞旧
癸巳报春蛇迎新
.
金龙欢腾报功去
银蛇狂舞送福来
.
皑皑白雪铺锦秀
朵朵红梅映新春
.
城乡改革龙蛇舞
梅柳争春世纪新
.
党风端正民心顺
政策英明社稷安
.
勤劳创新春风荡漾
执着超越喜事连绵
.
龙腾归去山河秀
蛇舞驰来岁月新
.
年年增福家家乐
岁岁皆安户户康
.
金龙传捷报人间欢笑
银蛇送新岁天下迎春
.
龙腾碧空大好河山美
蛇开新岁小康日子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9: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a0ca8335td3743759fe1d&690.jpg
天天好运道,日日福星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345

143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6083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30 0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