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鄂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该市组织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和民间艺术家,走遍田头地角,深入群众家庭,搜索远古历史,探究民间艺术脉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搜集整理鄂州民间艺术项目60余项,经逐级逐批申报,到2011年6月,已有下列知名项目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笔者作为鄂州市民协主席团成员之一,有幸参与了搜集和保护鄂州“非遗”的全过程,现将我们整理的资料集中汇编如下: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鄂州雕花剪纸。
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4项:鄂州雕花剪纸,牌子锣,玉连环,蒿山百节龙。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鄂州雕花剪纸,牌子锣,玉连环,蒿山百节龙,葛店虾灯,泽林旱龙舟,塘角头活码子,樊湖硪歌,华容土棉布印染,踩高跷,桐油穿花龙舟,华容织布,鄂州民间文学。
此外,影响较大的鄂州民间艺术有:青铜古镜复制工艺,万簌声武学伤科,花湖木船制作工艺,鄂州堆漆字画,叶编艺术,华容刺绣,杨叶抽纱,威风锣鼓,莲花山丰碑拓片,丝竹(弦)锣鼓,珍珠饰品工艺,鄂州烙画,麦杆画,布贴工艺,根艺,木雕,石雕,贝雕,蛋雕,冰(糖)雕,泥塑,鄂州十字绣等。
鄂 州 雕花 剪 纸
雕花剪纸,又称花样剪纸,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艺术的活化石。鄂州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远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楚鄂大地就出现了剪纸的图案纹饰,据鄂州民间老艺人回忆,早在1935年的鄂城便成立了花样剪纸工会组织,这在全国是惟一最早成立的专业组织,当时有会员150余人,戴汉生为主席。近年,经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努力,挖掘出1942年的鄂城《花样同业工会各种规条》,上载有入会的种种规定,可见鄂州花样剪纸的历史悠久。
鄂州花样剪纸即剪纸绣花样,一般为民间男艺人创作、雕刻出来为妇女绣花的底稿。盛行时,鄂州的花样传遍大江南北,上湖南走四川,经苏杭二州至上海,甚至渗入外国租界,品种涉及帽花、鞋花、枕花等生活中的各类花样。
鄂州剪刻花样的工具、材料,主要有宣纸、蜡盘、剪刀、刻刀、锥子、镊子以及花样箱、花样鼓等。一张花样图案,通过“阴刻”、“阳刻”、“阴阳混合刻”,可剪刻出20多张同样的花样来。艺人们就是这样,把一张一张“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心灵至美”送给你,送给我,送给他,送给千家万户,让民间充满和谐、温暖。
鄂州的花样剪纸种类繁多。近年来,鄂州市民协在抢救、搜集、整理花样剪纸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抢救整理出老花样2000多个品种,近4万张“花样”,这些受不得潮见不得水的“原汁原味”之作,能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十分难得,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品种大致可分为“生产生活”、“吉祥喜庆”、“婚丧嫁娶”、“婴幼儿服饰”、“床上用品”、“室内装饰”、“时政新品”以及寺庙祈求物品等几大类型,其中,除了有数百件作品,参加省级举办的展览外,有10件精品被选送北京“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可以说,这些数以万计的,令人震惊花样品种,一幅幅、一件件无不凝聚着鄂州民间艺人们的聪明和才智,辛劳和汗水。
国家和省有关专家在考察了我市的花样剪纸,特别是清朝、民国时期的剪纸后认为,鄂州花样剪纸在中国剪纸发展中有着特殊的贡献,表现在鄂城花样剪纸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剪纸的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生动地记载和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珍贵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价值,改变了早期剪纸以女性为主体的创作格局,造就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剪纸队伍,改进了工艺,丰富了表现手法等等。特别是在将剪纸引入商品流通领域,成立行会组织,并使之与经济文化接轨等方面,可谓是鄂城花样剪纸的最大特色。2006年2月,市民协会收藏的鄂州花样剪纸被作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间剪纸代表成果送至国家博物馆,参加了国家首次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由此,鄂州花样剪纸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天,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鄂州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挖掘传统艺术和不断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又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极强的剪纸艺术品,在全国各大艺术赛事中屡屡夺得名次。市民协剪纸分会会长黄云山的《八仙庆寿》全国剪纸作品大赛中获得金奖;副会长孟翠兰的《哺育》、秘书长万水清的《鳊鱼韵》也先后获得全国性大赛的银奖。今年,经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评审,上述三人被公示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市民协会员李立志被公示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目前已8名市民协会员成为全国剪纸研究会的会员。鄂州剪纸艺术已深入农村、工厂、机关、学校,成为人民群众中最普遍的和流传最广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