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3-28 16: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可贵的探索 可喜的成绩
---说说香版近作在题材和形式上的新开拓
要谈香版近期诗歌创作的特色,我认为,可以用“可贵的探索,可喜的成绩”这两个短句予以概括。
毋庸讳言,作为曾有“情诗公主”美誉的版主,香版前期作品题材范围过于狭窄,虽然也偶有吟咏亲情、自然一类的作品,但绝大多数都是抒发一己之爱,囿于个人风花雪月的低吟浅唱。从形式上来说,也许是年轻时偏爱汪国真的诗歌,受汪国真诗风影响太深,大多是三段论式的短章,篇幅短小,章节分明,尽管不乏简洁明快的的优点,但也给人一览无余,缺少含蓄和韵味的感觉。表现手法上,主要是大量使用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总之,无论是篇幅、章节还是表现手法,似乎都有模式化之嫌。关于前期作品的主要特色,老灯已有过专题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香版的近作,主要是指自前年十月份以来创作的四五十首新作。同前期诗歌作品相比,这些新作无论是在题材领域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多的开拓和创新。
从题材领域的开拓来说,后期作品已经跳出了单纯吟咏爱情的窠臼,而是放眼更广泛的领域,显得丰富多样,摇曳多姿。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不只是需要风花雪月的爱情,爱情也不是生活的唯一,生活中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本真和平淡。在这一点上,香版的后期作品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翻阅这些作品,不难发现,这里虽然也不乏爱情之作,但更多的已经游离于爱情之外,居家生活的柴米油盐,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内心世界的情感涟漪、旅途所见的风物人情,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都被她摄入笔端,成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这其中,表现日常生活场景的,以《星期天的女人》最具代表性。这首小诗,摄取了星期天的女人去菜场买菜的片段,写得清新质朴,温馨可人,充满生活气息,赢得了网友们的好评。表现内心世界情感涟漪的,以《清明,我去看你》为代表。这首诗,通过清明上坟时的内心独白,抒发了自己对已故亲人无尽的思念,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通过对旅途见闻的描写,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思,是香版后期作品的一大特色。从她一系列游记作品可以看出,这一年中,香版曾经到过江南、华中、华南等许多名胜之处,可以说是屐痕处处。从上海的南京路、黄浦江,到苏杭的西湖、太湖、岳王墓,从海南的玉带滩、不老松,到天紫湖的人间仙子,这些地方都留下了香版的足迹。这些游记作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十月,去江南》,抒写了自己追思怀古的沧桑情怀;《漫步太湖边随想》写出了戴望舒《雨巷》中那种雨中丁香的淡淡忧愁,营造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我一直以为,你会撑着油纸伞,在江南的某个小巷,寸步不移的等我。可是寻遍所有的角落,遭遇的只是一场江南雨。原来,我苦苦寻觅的你,在江南之外,在这场雨之外。《观博鳌玉带滩有感》、《观南山不老松》等,也都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是较为难得的游记作品。
在拓宽题材领域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妙手天成的几组小诗。这几组小诗,清新活泼,大有冰心奶奶《繁星》、《春水》的韵味。小诗的内容,既有充满生活情趣的瞬间画面,如《美少女》:夏天的躺椅上,一个美少女正在安睡,一只蝴蝶在她眼睛上屏住了呼吸。《采莲女》:在低头的一瞬,心事,不慎落入湖中,被一尾鱼叼走。也有充满哲理的人生感悟,如《光阴》、《蝴蝶心语》、《指南针》、《杜鹃花》、《小花心语》、《回家》、《外面的世界》等。这些,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哲理思考。
在形式的创新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篇幅增加。以前的作品,大多像律诗、绝句一样,四句一节,全诗分为两节、三节或者四节,少的几行,多的也就十几二十行,容量有限。后期的作品,篇幅普遍增大,达到二三十行甚至更多,扩大了诗作的容量。二是许多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章节分明。前期作品刻意分节,同义反复,就像戴着镣铐一样。后期许多诗作都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这样,更符合新诗的特点,也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在风格上显得铺张扬厉,一泻千里,有点快意恩仇的意味。三是不刻意追求修辞手法的运用,而是直叙其事,直抒胸臆。如《思念不如一见》、《观博鳌玉带滩有感》、《怀念今冬的第一场雪》、《心爱的姑娘》、《上海南京路》等。《上海南京路》最后一句“导游提醒说,坐地铁的时间到了”,让我想到了以前黄谷子诗中“南飞来了没有?”那句话,都有临行前提醒大家清点人数,不要落下了同行者的意思。
限于时间和精力,关于形式上的创新,这里就不一一举例分析了。有点虎头蛇尾,意犹未尽,还请大家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