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斌:城管已沦为执法的弱势组织 3月19日,湖北省鄂州论坛版主、鄂州市城管局邱雪斌在当地论坛上发帖《》倾诉了城管队员的苦闷,他认为中国目前法制不健全、城管体制不顺、执法机制不完善,国家立法不作为,没有法律保障导致城管难以提高自身执法水平。而城管沦为执法的弱势组织这一反常现象令人深思。而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早在2008年,他就曾代表湖北省鄂州市城管局全体队员致信湖北省政府,督促湖北省人民政府落实城管队员公务员身份。 
自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以来,有立法权的城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了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落实了城市管理体制和城管执法机制。现行的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是国发2002年17号文的决定,是行政处罚法所确定的一项制度。目前综合的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工程、公用事业,所对应的执法依据有《城乡规划法》、《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条例》、《建筑法》等。而城管部门在整治这些法规规范领域内的各类现实问题方面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特别是违法建设问题,而究其原因存在六大现实问题。
4.媒体评论:城管执法“打铁还需自身硬” 相对于小贩,在现实中城管人员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而在网络上却为何在舆论场中“优势逆转”,一遇纠纷常常处于被怀疑、受批评的位置?对此,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等众多媒体对连日来全国出现的热点事件进行了深入解读。 城管为何成为平民百姓的“眼中钉” 中国新闻网评论《城管为何成为弱势群体的“眼中钉”》指出,按说城管维护城市市容市貌公共秩序是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可为什么许多平民百姓却不领情,不给他们鼓掌反而越来越厌烦呢?这当中的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城管的执法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正像有的网友指出的那样:“收费要钱成了城管执法的必修课,强扣物品是城管执法的主要形式,动手打人乃城管执法的家常便饭。”于是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与群众暴力抗法的悲剧不断轮番上演,并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而奇怪的是,尽管近年来各地城管队员已经引起了群众的极大不满,被视为“打砸抢分子”,可仍然听闻一些地方还在不惜成本地强化城管的“执法”功能。诸如全副武装,装备钢铁头盔、防刺背心、防割手套和反光背心等等,而这些新闻传递出来的信息表明,城管们被放在了与小摊小贩和其他底层群众的对立面上!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城管便成为不少城市管理者的“别动队”。 城管何以遭遇“不理解” 3月7日,人民网舆情频道《今日舆情解读:商贩和城管都不容易》一文针对“广州城管掐女商贩脖子押上警车”事件相关舆情进行分析并指出,小商贩的生活不易,背负太多骂名的城管们也有难处。城管是城市管理者也是为民服务者,类似广州城管掐人脖子的执法方式不论起因如何,终究丢的是管理者的脸,失去的是民心。城管们只有真正地把人民当做亲人,文明执法,城管打人的新闻才不会再见到,城管形象才能真正提升,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3月20日,人民网舆情频道《今日舆情解读:喊一声理解不容易》一文针对“广州城管被砍无民众援助局长痛心”事件相关舆情进行分析并指出,城管部门应当换位思考理解百姓疾苦。一个和谐公正的执法环境的创造既要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执法制度,也需要建立健全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素质也需全面提高。 3月21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城管何以遭遇“不理解”》指出:与一般的社会管理者不同,城管的管理对象大多是位居社会最底层的低收入群体。这使得城管执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打铁还需自身硬,要避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影响执法,屏蔽事件真相,城管人员就格外要注意执法刚性与柔性的结合,注意执法程序的严格公正,维护执法者自身的良好形象。从根本上说城管工作既是社会管理,也是群众工作,尤需弄清“我是谁,为了谁”。只有切实“把群众当亲人”,对被管理者利益上保护、情感上贴近、工作中照顾,通过一次次耐心劝说、文明执法,去打破坚冰、赢得人心,“不理解”才会越来越少。
5.人民网盘点“城管”的前世今生 城管,承担着城市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诸多管理任务。这个集众多部门行政处罚权于一身的综合执法机构,其成立初衷是为了消除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近年来却一直饱受非议,城管执法引发的社会冲突成为社会热点。在许多人眼里城管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机构。对城管制度从何而来,究竟管了哪些事,执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城管执法总和暴力联系在一起等疑问恐怕一时难说清楚。 2011年10月19日起,人民网与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政治版联合推出“城管十问”系列报道。深入解读了城市管理应该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 
四、舆情点评 连日来,继“广州城管被砍无民众援助”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湖北英山县城管队长制止违建遇袭身亡”事件推动了“城管”话题舆情热度的持续升温。在网络上关于“湖北英山县城管队长制止违建遇袭”事件的相关视频得到了广泛传播。而对于事件的具体细节和事件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类媒体和包括城管队员在内的众多网友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等众多媒体对连日来全国出现的热点事件相关舆情进行了深入解读。 城管们成了“网络弱势群体” 尽管湖北英山县城管遇袭身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在网络上,众多网民们的心理太平却倒向了被执法者一方。城管的公共形象在网友心里以负面居多且短期内挽回很难。有网友甚至认为骂人骂的最凶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全家都是城管!” 对于官方认定的“违建”一事,网络上的质疑的声音却很大。网民们认为事件背后与“强拆”有关,农民在自己家地上盖房不应算违建,城管们的“强拆”拆掉的是一个家庭的梦想,而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城管队长被砸死这一流血事件的发生。也有网友认为,遇袭城管也是受害者值得同情。城管的工作很无奈,以暴制暴的方式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有网友质问“文明的每一寸进步为什么总要以失去生命为代价来取得?” 而在我国城管如何规范问题上,网民们众说纷纭。有网友认为认为城管行业立法很有必要。让城管有法可依,才能真正执法为公、执政为民,接受群众监督。城管要杜绝人治,要纳入到法制化社会的轨道中来。而城管的执法标准一是以人为本,二是法治化。有网友认为将城管归编为警察队伍能够从根本解决问题。更有网友认为应该撤销城管,学香港一样由警察承担该任务。 城管严格执法不是错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刘星星指出,城管阻止违建遇袭却有网民拍手叫好让人心寒。一些人屡屡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城管,而正是这些城管维护着城市正常的生活秩序,让我们生活在有序而宽松整洁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我们的城市就多了许多毁坏的树木、搭建的危房、占道的摊点、堆积的杂物、乱设的广告牌……我们享受着的习以为常的秩序都是城管费尽辛劳、背着不理解的骂名换来的。过去城管的确有许多暴力执法的行为,但近年来城管一直在改变执法作风,“微笑执法”、“鲜花执法”、“眼神执法”的出现也说明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形象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执法必须理性,但有时在那些失去理性、不听劝告的人面前根本就没有半点作用。法治社会何以容忍这种凶残事件的发生?如果说城管严格执法是一种错,错就错在他们过于对这个社会认真负责。 中国城管有六大问题 一位湖北省鄂州市城管队员邱雪斌认为,中国城管有六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城管立法问题;二是城管体制问题;三是民生的保障和改善问题;四是城管队员公务员身份问题;五是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公平执法、公正执法、为民执法问题;六是法律保障、政治保障、经济保障问题;这六大问题不解决导致城市管理步履维艰,而社会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将城管推上风口浪尖,人为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制约了城乡规划、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他呼吁国家出台《城市管理法》以规范城管执法。与此同时,有网友也对解决中国城管问题提出了建议:制度设计要完善,城管定位要明确,执法严明要到位,打击违法要重典。 城管执法的职能定位值得深思 据媒体报道,各地的城管都在不断的探索中都试图打破目前的执法困境,并且已经有所为,但依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管住一个城市不难,和谐管理一个城市很难。城管必须要有服务意识,首先领导要有这样的意识。”《西安日报》一位跑市容市政新闻10余年的老记者肖持纲认为,若想和谐管理好一个城市,城管执法部门必须同时把自己看做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部门。城管工作模式和理念的创新首先来自于理念,特别是城市领导者理念的创新。 人民网“城管十问”系列报道的第十篇《中国城管走向何方?》分析指出,我国现行的城管执法体制处于无行业主管部门状态。全国各地城管执法机构属于地方市、县政府的执法机构,中央和省级政府无单独城管执法主管部门。城管的执法职能是一种综合执法。对当前城管执法体制面临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从部门角度看问题,而应该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的大背景下来考虑。部门职能界限模糊,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是多年来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顽症。当初探索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实行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在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体制上避免“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现象。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伴随着城市管理与执法的法治化发展。而法治化的城管执法必须解决两个城管执法核心问题:一是城管执法“姓甚名谁”,即自身的法律地位问题;二是城管执法怎么管的问题,包括管什么和管的方法手段等。而城管职能的核心还是城市的市容市貌秩序环境卫生以及与这些职能相关联的其他职能。所以需要规范城管的综合职能,地方政府不能随意地把需要办的事、想要办的事、难办的事、没有人办的事等都交给城管负责。城管不是也不应当是可以随意增加事项的“大箩筐”,城管也不应当成为各地的“二政府”。 有评论指出,城管队员如何依法行政,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面对暴力?城管执法如何建立一套严格的程序、预案和心理准备,这也应该是每一位执法人员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本文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