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末:方言意若刚才、马上、立即、当时。 将一末,刚才。
一末吃,一末屙;一末听,一末忘记;一末打针,一末退烧;一末结婚一末生儿;
一末小宏还在跟我说话,车身就没看到人。妈(把)500块钱渠一末就花光了。
一,引有少,短小义项。
一末,方言又谓一尼,一奈;将一末又谓先一末,先一尼,先一奈。
一末,山西临猗亦有类似口语。
通语用法又转为边。一边安装,一边生产;边走边吃;边走边看。 一边:指相同派别、同一战队。
文革时“鄂梅三师”跟“红联总”不是一边的。
打蓝球我三个一边,五个球下。不行!喝边。
喝边或合边,指抽签分组,童戏“乒乒乓乓喝”,按手心手背分组、分边。
邀边,指合伙自卫或欺负他人。 一派:犹一辈。派号,辈分,与年纪大小无关。和“排行”一词音近,俗指同族家谱上辈分字号。
嗯(你)是么事派号尼?我跟亚伢是一派的,“第”字派,“常”字派的我要叫公(爷爷)。
支派义与之有关。
派与脉,古文有些相同。 脉的繁体,即月(肉)旁加派右。
“王家桥姓王的哈(咸、悉)是一个老公公发脉的”
发脉,与英文from发音、意义,如同出一辙:从何而来。发,与far同音,英文far,指远。
一车:同忽然间、转眼间,指短暂。车音cha。
脚一车就走了;眼睛一车就是个主意;车身,转身。
一车,我队六几年生的一捞尼哈老了。一捞尼,一拨人。
圆物稍转,谓车。
一扎:普通话指一束,黄梅方言指一朵花。(记音)
端午节,头上插一扎栀子花,老远就闻到香。
黄梅童谣:映山红,扎扎尼开,有钱莫接细姑奶。。。
福建建阳谓一丛。
一皮:犹一片、一瓣。
一皮树叶、一皮秧。集体插早稻秧时,要求“三五寸,六七皮”;
过去农村人舍不得吃整根大蒜,从活栽的大蒜上片两皮大蒜叶炒腊肉,不影响大蒜继续生长,让根部继续发育结成大蒜籽(头)。
黄梅山歌“栀子花尼十二皮,六皮高来六皮低”。
狗的量词方言谓匹,“一人省一口,胀死一匹狗”、“渠是小池一霸,送渠打死了只当打死匹狗”
一路:一起。
雄伢在大路上一看到俏姐尼,就说“哎!一路一路,去看电影不哦?”
我做证,到九江我俩路去路回(一起去一起回),这边打架跟渠不相干。
四川亦有此方言口语。
一大路:指人多。同一大批、一大帮。
一大路挑坝的人摞厮,哈到渠屋吃饭、歇脚,屋里人满(音咩)潽了。
西南官话、湘语,均有此言。
嗒奶奶是有福有禄的老人家(戴孝子白孙红曾孙绿,玄孙另加绿,谐音禄),脚踏四层人,出丧(殡)里孙、外孙跪一大路。
一大路歪:不必要的话语、事情搞得过多。主观嫌烦。
说一大路歪、搞一大路歪。
一气:一阵。时间稍长。
坐了好大一气,该走了。
又曰好大一盖(届方音)。由气概一词,知气有概音。
一气,山西忻州亦有此语。 、
一掐:不足一握,音ka,
炒一掐尼韭菜 一事:一起。
把母舅、舅母娘一事接来吃餐饭。 一把:终于。
喜伢读到高六,一把考取了大专。
一把尼:同“一掐尼”。指量少。 一炮:以十计。炮把个,十来个。 一床:或简称床。打床棉絮。发床床单 一到:一次。
我只去一到,渠屋住哪里还蛮搞不清 一股:一成。三股一,1/3,五股麻索 一锉:半截
这筒沟我俩二一添作五,一人挖一锉(坐刀合体字);
尿只屙一锉尼,汽车大灯照过来了,骇的放麻的攞裤痖跑。 一垡:垡,有不用土底,改用草头。一伐,即一茬。
麻雀也有一垡蛋。韭菜割了一垡又有一垡,俏姐奈爱不尽的。 一钵:花器,或菜式器具量词
、
一高:量词。
一高雨,一高醒,好醒只要一高。
一丫:西瓜等切数份选其一,曰丫(腭音)。月饼几分之一,也叫“一丫月饼”。桔、橙果肉亦用此量词。“分一丫青桔子我,好酸!”
新疆鄯善亦有此语,有人就此断定乃借自回族语,恐不尽然。湖北随州亦有类似口语。
作量词“丫”,本字乃“隅”字古音转。禺,古音有若“啊(腭音)”,偶、藕等字可证。另参阴司伢尼、大胯伢尼、伢(唱)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