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728|回复: 45

[吴风楚韵] 转自百度百科词条~龙感湖管理区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2

主题

136

帖子

612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12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4-6-28 22:0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蓝1987 于 2014-6-29 09:41 编辑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246289.htm?adapt=1&fr=aladd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910

主题

9066

帖子

9906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990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2014-6-29 00:3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啥玩意儿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6-29 08: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感湖的传说



某年,有叫花子称令公者来黄梅东一大湖。此人有一双慧眼,能看清水底下鱼藏身处,渔民纷纷请他上船教打鱼。后来鱼都认得令公了,见他来老远就溜。渔民请令公想办法,令公说此处龙山宝塔下有一井,镇一巨龙,须推倒宝塔砸断铁链让其入湖,搅浑湖水。令公找来斧头,来到宝塔下。龙对他说,你救我虽好,但你却有大难,宝塔一倒会把你压住。令公称,为了渔民们常年有鱼吃,我死不足惜。后龙出塔入湖,令公死,渔民年年鱼满舱。龙为令公所感动,没上天也没归海,长驻此湖,造福百姓所以此湖称为“龙感湖”。


原址:http://blog.sina.com.cn/u/2887456254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6-29 08: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池月色 作者:菩提非树

       荷开时节,想起了下新,想起那接天莲叶,想起那映日荷花。
     6月26日下午,我随了驴友一行11人,自驾3辆车,于薄暮时分到达了黄梅的下新。
     港湾内,弥漫着渔村特有的腥味。渔舟静泊,鸥鹭点点,夕阳染金。渔民们在船上收拾着鱼虾、网具,有的生火做饭,薄暮的云烟和着炊烟,在平野里氤氲着。远处的湖里飞翔着白色的鸥鹭,天水一色,在夕阳下仿佛再现了王勃名句中的意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们沿着湖堤走向一处船上餐厅,听人说这儿的鱼席不错。银鱼蒸蛋鲜美可口,黄鳝炖排骨软糯鲜香,莼菜鱼片滑嫩爽口,清炒菱角米更是让我们领略了水乡的风味......。
     湖风徐来,阵阵清凉,四野一片水光,一片寂静。大口的喝酒,大筷的吃菜,有种快意江湖的感觉。月亮钻出云层,水面顿时亮了,岸树黝黑的剪影,倒影在水里朦朦胧胧。那月光映着阵阵涟漪,漫散开去,荡起一湖碎影。
     月下饮酒,本就十分有趣,何况身在江湖?一股豪气油然而生,赤着膊,光着膀,呼酒唤菜,豪气干云。那份挣脱束缚的轻松、洒脱,自然由心底生发开来。子樟酒兴勃发,诗兴也勃发起来,只见他仰脖喝下一碗酒后,抹抹嘴,摇头晃脑的乘兴吟出一首诗:“半杯啤酒半邀琴,三杯两壶呼酒菜,湖中满月映三更,梦里荷花伴谁眠。”惹得大家一片叫好,你一句,他一句评价、修改起来,气氛甚是热烈。经过几番推敲,最后改成:“半杯啤酒半邀琴,弦歌丝丝醉酒仙,湖中满月三更白,岸边荷花为睡眠?”子樟嘴里还在喃喃的念叨着,推敲着,很是认真,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
     明月清风,饮酒赋诗,试问人生能几许?
     我看着浩淼的湖面,看着水中的月光,很享受这种宁静。易宁指着脚下的水面说:“这就是古雷池”。我很惊奇,成语中的“不越雷池一步”的雷池,竟然就在眼前!我一直以为,雷池是神话中的某个地方呢。
     回来查资料后得知:在春秋至秦汉时期,江南的鄱阳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连成一片的汪洋大泽,统名“彭蠡泽”。西晋以后,由于泥沙沉积,长江改道,“彭蠡泽”分为两部分,长江以南的仍称“彭蠡泽”(今鄱阳湖),长江以北的叫大雷池,就在寻阳(今黄梅县)的东面。唐以后,随着湖面的缩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渐被各区域性湖名代替。在黄梅境内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在宿松境内的叫龙湖、官湖等。1955年,中央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正式下文,将龙湖、感湖合并称为“龙感湖”。中国地图学社正是依据上述史实,断定今日之龙感湖即古代的大雷池。
     东晋自洛阳迁都南京后,为防西夏侵犯,遣征西将军陶侃镇守武昌(今鄂城),平南将军温峤驻兵寻阳(今黄梅)。寻阳位于武昌与南京之间,为当时控扼吴楚荆扬咽喉之地。温峤驻军于此,既可策卫京师,又可西援陶侃。不过,庾亮对陶侃也不放心。因此,当历阳太守苏峻造反,温峤要回救建康之时,庾亮害怕陶侃趁机而动,于是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这就是“不越雷池一步”成语的典故由来。
     夜阑酒罢,在湖坝上扎起帐篷,今夜要在此地露营。
     今天是阴历五月十五,皓月当空,湖天一色,渺渺茫茫。湖风轻吹,湖面微皱,波光粼粼。渔民说,今年大水淹了荷花,往年满湖的荷,如今寥寥无几。难以看到月下的接天莲叶,也没赏到荷塘月色的意境,有些失落。但满湖的芦苇随着微风荡漾,那起伏的曲线在月光下,就像是佳人起舞,灵动潇洒,衣袂飘飘,竟也充满美妙之趣。月亮是唯美的,任何景致只要经过它的渲染,必会美妙无穷。
     有月当赏。山里赏月,冷峻清雅;大漠赏月,旷远苍凉;而水边赏月,则是清幽明丽。我站在坝上欣赏着雷池的月色,浩淼的湖面上,一轮圆月悬在天空,明月皎皎,湖水淼淼,水与月相融,好似琼田玉鉴,给人以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感觉。刘禹锡《望洞庭》的句子:“湖光月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用在此处,竟是十分贴切。
     雷池的月是水月,水月所蕴涵的意境至美至雅。那盈盈一水,衬着清白的月色,让人忘却世俗的名利纷争,忘却贫富疾患的烦忧,处于忘我的无相境界。正是:天月照心月,澄明映空明。
     雷池的夜色,旷远绵邈。雷池的月色,天水同辉。妩媚的月亮就是诗人的灵感,数千年里,明月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无数的诗人也成就了明月。
     枕着月色,梦回唐朝,醉倒在一个名叫张若虚的笔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6-29 0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彩的龙感湖(转)


            闻名于世的淡水湖泊龙感湖总面积22322公顷。春秋战国时期,龙感湖与江西境内的鄱阳湖相连,故龙感湖又称彭蠡泽。东汉时期,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  
       龙感湖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却是军事活动。“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们常常引用的一句成语,它出自东晋丞相廋亮《报温峤书》: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廋亮回书劝阻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见《晋书·廋亮传》)。故龙感湖又称“雷池”。
  土地肥沃,湖水清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典型的鱼米之乡。硕大的湿地使龙感湖当之无愧成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长22公里,最大宽度为8公里的淡水湖泊,四季分明。滩涂、沼泽,以及丰富的食物,使保护区成为鸟类的天堂。走进湖泊深处,你能看到鸟儿的嘹嘹翅影,听到野禽婉转的歌喉,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东方白鹳、白头鹤、白鹤和大鸨;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鸳鸯、大天鹅、小天鹅和灰鹤;这里还有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白眉鸭、东方白鹳等28种;有列入《中日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定》的金腰燕、灰鹤、白头鹞等73种;还有列入《中澳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定》的白眉鸭、水雉等22种。
  多样的湿地类型、独特的气候特征和优良的水环境,使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据统计,自然保护区有浮游藻类170种,有维管束植物183种,隶属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门,63科,135属。其中,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湿生植物118种,占总种数64.3%,分别形成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水生植被茂盛,几乎覆盖了整个湖面。不同水生植物共生,形成了不同的群丛,主要有蕨群丛、菰群丛、莲群丛、菱群丛、芡群丛和藻群丛等13个群丛,形成了水下“森林”,尉为壮观。莲、芡、菱、水蕨、黑藻、苦藻和凤眼莲等占水生植被的9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粗梗水蕨、莲、野菱和秤锤树等稀有植物在这里也有踪迹。粗梗水蕨分布面积超过250平方米,莲分布面积达333.3公顷,这在江汉湖群实属罕见。秤锤树分布面积达2公顷,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秤锤树群落之一。
  龙感湖,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长江边湿地。龙感湖,风光旖旎,生命多彩。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910

主题

9066

帖子

9906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9906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2014-6-29 08:5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王奶讲讲黄梅的师承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6-29 09: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湖北“鸡鸣三省”之地 听“皇封五户”传说



漫步湖北最低点,“越雷池”感悟百年沧海变桑田;走进“鸡鸣三省”最东村,倾听“皇封五户”美丽传说;


“皇封五户”故事

  “鄂东门户”黄梅南临长江,交通便利,自古被称为“七省通衢”。黄梅县刘佐乡位于该县东南角,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乃“鸡鸣三省”之地。

  刘佐乡滨江村在地理上就是湖北的最东行政村。

  要说滨江村,先得从刘佐乡说起。相传在清朝,长江黄广大堤杨东湾处溃口。当时,溃口左边住着一位很有名的医生名叫刘汉杰。溃口因在刘家的左边而得名“刘左口”,因与“左”同音的“佐”有上天保佑辅佐的意思,于是人们取吉利之意把该地称作刘佐,并沿用至今。

  如今的刘佐乡,已发展成了全国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农作物品种丰富,天然香稻、鱼肥水美,荷香菱甜。朝看千帆竞发,夜观万家渔火,蔚为壮观。

  65岁的周濯街是黄梅颇有名气的“神话大师”,国家一级作家,也是土生土长的黄梅人。采访期间,周濯街向记者讲述了关于刘佐乡的传说故事。

  明代初年,刘佐还只是长江边的一片荒滩。随着河道的不断摇摆及南迁,江水褪去,江底的泥沙重见天日变成沼泽。

  经过元末战乱,明朝初年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朱元璋奖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

  相传,第一个在刘佐开垦的人叫胡开二,字天一。胡开二因为有一身好功夫被招入军营,后因协助郑和下西洋造船有功被升为西南解粮官,负责西南驻军钱粮供应。洪熙元年(1425年),胡开二受命从南京府押解军粮到西南,船队行至刘佐乡的一块荒地附近水域时,江上突然风雨大作,船队不能继续前行,只得就地抛锚躲避风浪。

  胡开二下船后,发现了这片荒地,他觉得这片荒地肥沃,无人耕种实在可惜。他联想到当时“屯军垦荒”的政策,于是触景生情地吟诵道:“船靠雷池七里荒,楚天泽国水汪汪,围湖整治地能种,解甲归田来此乡。”

  宣德八年(1443年),胡开二向湘西最后一次押运粮食胜利回朝后,邀集汪、黄、刘、沈四位跟他要好的将军,商议到黄梅县开垦他之前看中的“七里荒”一事。没想到众人的想法不谋而合,都愿意同去七里荒安家落户。他们的奏章被皇帝批准,赐七里荒给他们,并赐银两作为垦荒费。此后,胡开二等五人带着家眷同船来到七里荒安家落户,开荒种粮,后世称他们为“皇封五户”。

  “皇封五户”首先在湖滩上围堤建圩,全长两千一百余丈。在圩内可供耕种的面积达两千余亩,五家各分得一块,分别命名为胡大场、沈家垅、汪家垅、黄家垅、刘家垅,这些地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探访最东村落

  11月15日,记者一行驱车从黄梅县城出发,约一个半小时后,就到了刘佐乡滨江村。村口石碑上写着“鄂东第一村”字样。村子里很安静,偶尔可见到几名村民或走动或在自家屋外晾晒衣物。

  村委会副主任李国文介绍,滨江村现有360户人家1706人,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生活的仅六七百人。

  88岁的徐婆婆正在家门前剥棉花。她告诉记者,她是几十年前搬迁到此的。1954年长江发大水让徐的家乡成为一片泽国,庄稼毁了,房子淹了,一家人好不容易才渡过难关。次年,徐家一家老小5人,沿着长江一直往东走,最终在滨江村落户。“既然已经到了湖北的最东边,再走下去就出省到江西了。”考虑到出省居住的诸多不便,祖籍黄梅的徐婆婆一家决定就在此处定居,这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最初的5口人也变成了今天百余人的大家子。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黄梅县有“上半县”和“下半县”之分,上半县俗称为“上乡”,下半县俗称为“下乡”,两地口音稍微有些不同。至今,刘佐乡人仍被称为“下乡人”。说到去城里置办大件,“上乡人”一般去黄梅县城购物,而“下乡人”则选择过江到九江市。

  “从黄梅县城到滨江村有60多公里,而从滨江村到九江只有十六七公里,骑摩托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且还有往返刘佐乡和九江市的公交车。”村民李大爷介绍说,他的孙女去年结婚,孙女的嫁妆就是在九江置办的。

  村子里不时有汽车经过。记者发现,路面上的车辆,几乎都挂着九江牌照。刘佐乡副乡长谢新桥解释说,当地居民的车很多上的是九江的牌照,因为去九江办事方便,汽车的年审也方便。由于历史上黄梅县曾隶属于江西省,现在生活在此的居民也大都是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后裔,所以安徽宿松、黄梅刘佐乡、江西九江交界一带,村民语言、习俗等方面都没有很大的区别。

  虽然滨江村属于黄冈市黄梅县,但村民看天气预报一般只看九江的。“我们这儿的老人,可能有没到过黄梅县城的,但是肯定没有没去过九江的。”谢新桥打趣地说。

  动不动就“跨省”

  省对省,门对门。滨江村与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曹湖村仅隔一条小路。

  记者走过这条小路,就出了省。在距滨江村最东一户人家不过10米处,就是曹湖村叶女士的家。叶告诉记者,他们和湖北邻居平时走动很多,经常互相串门,农活忙不过来了,还互助合作。

  不过,记者采访期间了解到,三四十年前,两村村民曾因耕地而争得不可开交。“当时两边没有现在这么明确的界限,大家的条件都很差,为了耕地时常发生纠纷。两村的地势很低,下雨了容易内涝,两边的人因为有纠纷,都不让对方的水往自己这边流,把土垒得高高的,挡住对方那边流过来的水!”李国文副主任介绍说,现在界限清楚了,大家的生活也都好了,关系也就慢慢和睦了,当然,偶尔也还是会有点矛盾甚至打斗事件发生。




  李国文说,以前两省之间虽然近,但安徽那边的村子的电话用的是安庆的区号,滨江村用的是黄冈的区号,彼此打手机需要漫游费,很多人因为费用高而不用手机,3年前,经过协商,有关方面把交界地段的电话漫游费取消了,这下两边住着的亲戚、朋友打电话就多了,两个村的交流也更频繁。

  “相互通婚就更普遍了,我们村几乎每家都有安徽亲戚!”李国文以自家为例介绍说,他的大嫂是安徽人,而他的妹妹却成了安徽媳妇。虽说是“跨省婚姻”,可就算两口子吵架了 ,外省的媳妇也不怕,大不了回娘家住两天,等气消了,走两步就又回来了。 (本文来源:荆楚网)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4-6-29 09: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像一枚生命的苦胆,一经感情的针刺破,能叫每个细胞每根神经未梢浸透痛苦的汁液;又可做为心灵的养分,去沉醉,去享用,去珍惜……
                                                                  
                  梦醒雷池情未了
           
刘 富 中

           他倒下了。
       留下还未写完的半截子粉笔,带着尚未了却的情感,黎明祖倒在龙感湖1994年繁花似锦的春天,倒在他站了30余年的讲台上……
       弥留之际,他儿子要送他回武汉老家,他僵直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病房窗外的蓝天,蓝天下的田野……
       田野,棋盘格似的,向远处伸展,一望无边。田野里,齐戳戳的麦苗绿油油,黄灿灿的油菜花郁郁香。蓦地,一架喷洒农药的飞机低空掠过,麦苗油菜俯首低头,似乎向黎明祖深深地鞠躬,黎明祖深邃的眼窝顿时滚出两行清泪……
       36年啦!梦幻般的世界,梦幻般的人生!
       那年,他和1000余名知识青年告别白云黄鹤的故乡,自愿来到龙感湖建设第二家园,风华正茂。指顾之间,36年飞逝而去,泽国湖乡溢满了希望的绿色。那绿色宛如流动的乐章,流走了青春黑发,流来了霜染两鬃,玉楼赴召……
       他嗫嚅着嘴唇,请儿子将他埋在龙感湖。他说,他不是飘泊异乡的游子,没必要叶落归根;也不是战死沙场的壮士,没必要马革裹尸;他喝龙感湖水而青年而壮年而暮年,龙感湖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离不开教他识五谷掌犁粑的农友,离不开自己倾心培育的学生,离不开甘苦同尝的拓荒战友,离不开窗外那流过汗洒过血的田野……
        百花垂泪,湖水鸣咽。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组成了长长的送葬队伍。农场的公共墓地垒起一座新坟,坟前放着“昨是武汉知青今是湖乡儿女”敬献的花圈,花圈上的挽联哀惋凄切:
       来日百花生,去日百花生,可怜红杏枝头,一般雪涕;
      君年五十五,我年五十五,何堪龙感湖畔,独自伤春!
       莫“伤春”,知青们!龙感湖的春景你们织,龙感湖的春图你们绘,春天和你们在一起,你们永远是春天!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天津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天津市

发表于 天津市 2014-6-29 09: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白云选择蓝天,红花选择绿叶
            岁月如同一条蜿蜓的河流,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去追溯一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段梦一般的岁月,那梦一般岁月中的武汉。
        记不得哪一天哪一份武汉出版的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湖北省农垦厅国营龙感湖农场招收农业工人的启事。那启事,像八月的桂花香遍了武汉三镇。青年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听说吗?龙感湖百里湖区,湖光水影,芦花簇锦,韦鹧声声。去吧!去捞一首藏在湖里的田园诗,掬一幅映在水中的自然画,做一回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梦——“归去来兮。”
        知道吗?龙感湖与庐山隔江相望,那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墙上冒水(自来水),空中讲话(广播)”;那里“人往花果村,车走林荫道”,不比软红香土的武汉差。去吧!去吸一口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逛一逛农村乐土,哼一曲田园牧歌。
        晓得啵?龙感湖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可种植希望,收获理想。去吧!去展示抱负,发挥才华,用青春热血用知识用智慧去拓荒……
        这真是一群纯洁朴实的青年,天真浪漫的青年,富于幻想富于激情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年!他们各自凭着遐想中描绘的龙感湖,争先恐后报名。于是,龟山脚下的悠悠长江水,流传着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少年梦,并非挂在龟山的圆月
          少年梦,是斑谰陆离的七彩花环。
          他也有过少年梦。每次到市郊看到晨曦中的小伙伴们踏着寒露放牛,那一双裸裸的、皲裂的双脚;每次看到夕阳下捡柴归来的大嫂大娘,那一个个佝偻的背影;每次在家里迎接当干部的哥哥姐姐,那一张张满面春风的笑脸……少年许忠平朦胧地感到心里有一种震颤,一种刺痛。于是,他用少年的幻想,编织一个绿色的梦,一个明净而遥远的梦——那贫穷的、沿袭千百年的窄狭古道消失了,城乡之间巨大而无形的鸿沟填平了……他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出色的组织能力,成为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的“优秀团干部”。
          1957年夏季,许忠平填写报考中专学校的志愿书,脑海里萦绕的少年梦驱使他毫不迟疑地一连写下两个农业学校。命运有时似乎故意捉弄人,他接到的录取通知书偏偏是华南工业学校。少年梦啊,你真是挂在龟山上的那盘圆月望而不可及么?
          既是白云,必然选择蓝天;既是红花,必定选择绿叶。1958年春,许忠平因病休学在家,看见那则启事,喜不自禁。他瞒着父母,瞒着哥哥姐姐,悄悄地报了名——他要去广阔的天地,实现少年的梦想!
                永无归期的“蜜月旅行”
         她是喝长江水长大的,因此,她生命的激情总如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一去不回头地流向大海。她,叫吴素云,1957年7月于华中农学院农业中级班毕业后,分配到省农垦厅勘测队从事国营农场的设计工作。1年多的勘测与调查,让她最感切肤之痛的是一边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一边许多人在“勒紧裤带数星星”。这内心的隐痛是新婚的幸福、华灯鸟语抚平不了的。那天,她被报纸上那份启事摄住了,坐在新房的椅子上陷入了沉思。
         “素云,你病了?”丈夫温暖的手抚摸着她的额头。
         “我有个想法,不知你同不同意?”素云回过头来,目露期待,“我们一起去农场吧!农场正需要我们这样的人。”
          丈夫一怔,随即露出微笑:“原来你得了‘相思病’,思恋去农场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想法。素云,你说到哪儿?到市郊的东西湖农场怎么样?”
          得到新郎的理解和支持,新娘心里涌起一阵热浪,她开颜地说:“不,到龙感湖!那里肥得发黑的土地,亟待开发。我们去那儿,可以趁年轻扎扎实实干点事业!”
         大半辈子的大事,就这样一锤定音。吴素云连夜写好申请,第二天就交给领导。一个星期后,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妇踏上了永无归期的“蜜月旅行”之路。
                 挣不断的绳索,拖不住的腿
         人的一生有点像写一篇文章,总有一些难开的头。这不,游大芬刚背起行旅,小妹妹就紧紧抱住她的双腿,失声哭喊道:“二姐,别走!你不是说要挣钱供我们上学吗?怎么说话不算数?”
         小妹妹的话,椎心泣血。大芬抱着妹妹,泪如雨注……
         大芬11岁那年,父亲去世,她姊妹五人的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操持。初中毕业后,她见母亲额上的折皱像日子一样漫长,眼角的纹路像日子一样稠密,便进了一家街道工厂当工人,而把高中的入学通知书连同少女的理想一起夹进了日记本。
         然而,命运有时是不能由自己驾驭的,往往由于一些意外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既定的人生轨道,使生活出现突然的转折。
         那天,大芬正在车间上班,同街的同学张金荣兴冲冲地送来一封信。大芬拆开一看,是湖北省农垦厅发给她去龙感湖的通知。
        “我没报名,怎么……”大芬一头雾水。
        “傻二姐!是我替你报的名。我还从你家的箱子里偷走户口簿,给你下了户口哩!”张金荣咯咯地笑。
         唐突的行为!
         木已成舟的事实!
         大芬没有埋怨。她想:人生最要紧的,不是你站在什么地方,而是你往什么地方走;更何况,生活总是要向青春索取代价的,或许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生活会三倍地偿还这一切。
         于是,她暗地里打点行装,准备到龙感湖之后再向家里函告自己的去向。不料,她的行动被小妹妹察觉……
         正当大芬与母亲姐妹们“泪眼对泪眼,断肠对断肠”的时候,张金荣风风火火地来了:“大芬!船快要开了,你还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快走!去邀方芳。”
         方芳是她俩的同学,报名下乡之事也是张金荣偷偷地代劳的。而此时的方芳,被父亲捆绑在家里的柱子上,怎么也挣不脱。见大芬和金荣像两只蝴蝶飞到窗口,而自己却像囚禁笼中的鸟儿得不到自由,方芳泪流满面:“你们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来!”站在一旁的父亲暴跳如雷:“你敢跨出这大门一步,我就打断你的腿!”大芬和金荣面面相觑,只得含泪告别方芳,奔向码头。
         码头上挤满了人——知青的父亲、母亲、兄妹、同学、朋友……他们拥抱着、亲吻着、啼哭着。那此起彼伏的哭声,淹没了长江拍岸的涛声……
         “呜——”汽笛一声长鸣,轮船缓缓离开码头,顺江而下,向东驶去。岸边的人,手在空中挥动,眼泪则在手帕上流动。船上的人,有的站在船舷边,让扑面的江风擦泪;有的笑着走进船舱,从容地对待离别的瞬间……
         离别,与选择生活道路和人生的目的一样,需要胆量和勇气,需要信念和理智。否则,登上这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轮船,廖耀辉仅仅是通过张体学省长的书信指点,章德艮仅仅是借故走亲戚,韩月梅仅仅是为了追随热恋中的情人,孙新林仅仅是为了填饱经常嚎啕的肚子……恐怕承受不了这离别的瞬间。既然能够承受,那么这1400多名立志“做新中国第一代有知识的农民”的青年,将会让“女蜗炼石补天”、“精卫衔山填海”的古老故事,幻化成永不熄灭的光辉,照耀着他们去龙感湖创造绚丽多彩的神话!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天津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天津市

发表于 天津市 2014-6-29 09: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给我一寸土地,我就能扎下根来
           龙感湖位于鄂、皖、赣三省结合部,周围分布着500多个大小湖泊。千百年来,它上纳鄂流,下汇皖水,汛期将湖畔幅员百里的土地吞入腹中,折腾了好一阵子才极不情愿地吐了出来。枯水季节,泥沼泽地杂草丛丛,芦苇片片,钉螺密集,禽兽集栖,一片荒凉。虽然早从元代开始就有外地农民不断迁入,然而,频繁的水灾和“无奈小虫何”,就是不让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有丝毫的收获。不少门户家破人绝,许多村庄只遗下一堆瓦砾……谁敢与泱泱湖水作对?谁能斗得过蠢蠢蠕动的“小虫”?
        有人不信邪!
        湖北省委、省政府于1956年作出围垦龙感湖西畔、依湖名创建“国营龙感湖农场”的决定后,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干部和农民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他们中就有武汉的这一批知识青年。
        踏上龙感湖的土地,知青们被眼前荒芜的世界、贫瘠的情景惊得瞠目结舌——不是说“人住花果山”么?眼前怎么是无边无际的杂草芦苇,没有田,没有路,没有沟渠没电灯,没有学校没歌声?为什么接风洗尘的第一顿饭是瓦罐煮苕粉?为什么送自己到分场到生产队的交通工具,竟是慢吞吞的牛车? ……
        那些曾把龙感湖农场远景规划误为现实的知青们,一下子掉进了冰窖,报名时的那股热情被迎面袭来的阵阵潮气吹得无影无踪,世外桃源之梦也被轱辘轱辘的牛车轮子碾得粉碎!不过,他们知道,人世间本来就没有现成的乐园,要缔造乐园,就不会有一双白嫩的手。于是,泥泞的小道与丰收的渴望,贫穷的寒酸与辉煌的理想,在这些青年人的心中扭结。如果龙感湖有思维,她肯定会哭,会笑,会讲出许许多多令人辛酸令人鼓舞令人啼笑皆非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来!
                   用镰刀驱赶蚊虫
         筑堤,围圩,开港,挖沟,修路,垦地……知青们每天“一担箢箕肩上挑,一头碗筷一头锹,挑走朝霞挑日头,挑来星儿眨眼笑”——这就是拓荒。
          拓荒,手上的血泡破了一个又起一个,肩上的皮磨掉了一层又一层,知青们咬着牙挺着。他们“盼了一号盼十五,过了十五望一号”。那时候,每月的1日和15日,他们才能休息,才能“白日做梦”。
         一个五更天,劳困已极的张远志去割稻子。路上,他边走边打瞌睡。蚊子似乎也捡软柿子叮,成群结队地俯冲下来,向他发起围攻。朦胧中,他举手往后使劲地一挥,驱赶那振振有词地陈述着吸血理由的蚊虫。霎时,背上剧烈的疼痛使他从梦中惊醒,一摸,手上粘糊糊的。原来,他手中的镰刀将自己的肩膀割开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口子……时至今日,每逢阴雨天,那长长的伤疤还隐隐地痛。
                   “印地图”
         他睡着了,深沉地睡着了。蛐蛐啊,请叫得轻些,再轻些,这位13岁的少年太疲倦了。月儿啊,请走慢些,再慢些,让这孩子在梦乡让父母多抚慰一会儿吧!
          13岁,一朵刚刚含苞的花骨朵儿子,一个背起书包上学堂的小儿郎,一个承欢父母膝下的“心肝宝贝”。可董汉生人小志高,小学才毕业,就背着父母和家人,偷偷地来到了龙感湖,和同街的李炳柱睡这硬梆梆的木架子床。
         生产队长见他身体单薄,一脸稚气,分工他去敲锣驱赶袭食稻谷的野鸭和韦鹧。他说:“那是太婆太爹的事儿,你叫我去干,真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队长被他少年老成样子逗乐了,笑着问:“你想干什么呢?”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学插秧!”下田一会儿,他感到小腿痒痒的,一看,妈呀!一条八寸长的牛蚂蝗将小腿咬开了一个洞,鲜血直流。他连忙用手去拉那蚂蝗。不知怎的,他越拉,那蚂蝗扒得越紧,他不由“哇”地一声,哭了起来。队长跑过来,往他腿上轻轻一拍,那蚂蝗缩成一团,掉进田里。队长叫他回去休息,可小汉生犟得很,又弯下腰,插起秧来。
         收了工,回茅棚,汉生腰酸背痛,浑身像散了架似的,一挨枕头就睡着了,尿了床也毫无知觉。
        “汉生,你又‘印地图’了,快起来换裤子!”
                     请“例假”
        比起男知青来,女知青深感幸运——她们每月有两天“例假”,可以用这种“特殊权力”美美地睡上两天。
        姐妹们的幸运,张金荣既羡慕,又痛苦。她也是女人,也渴望享受一下那种女人们独有的“特殊权力”啊!
       “妇女队长,我请‘例假’。”
       “我记得你好像从没有‘来’过啦?”
       “没‘来’过,不等于总不‘来’嘛。”
       “那好,我来看看……好啊!你撒谎,你想以这种方法骗取休息,真不知羞耻。我扣你6个工分!”
        张金荣以泪洗面,悔恨交加。她恨自己不争气,15岁还不“来”,不能享受“特殊权力”。她悔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受到侮辱,还白白劳累一天——她劳动一天6分工,6分工的价值6角钱,2两工分补助粮。那时候,她一餐的基本口粮也只是2两滚豆饭,叫她怎么不悔不恨呢?
        姑娘,别悔恨!生活从来没有臆想中的那么好,也没有臆想中的那么坏,失望交织着希望,希望伴随着失望。如果世事都如人愿,那人世间也许就没有不幸,这世界,光满美和幸福就盛不下了。既如此,还需要你们来拓荒吗?
                      打赌吃饭
         “一年四季不见荤,只有春节吃次肉”——知青们肚子里本来就没有“油水”,而平时一餐又只有2两滚豆饭,刚吃下,就饿了。肚子咕咕叫,怎么犁田打耙、播种插秧、施肥除草、割谷脱粒?
          饥不择食。一有空,男知青们就去芦苇荡里捞鱼、捕蛇、猎野鸭,女知青则下湖采莲蓬、摘菱角,还去撕芝麻叶子。那几年,哪一年没有100多亩芝麻当“光杆司令”?
         饥饿出“盗贼”。施饼肥时,他们把饼装进衣袋带回宿舍,饿了,以饼充饥,不管是豆饼还是棉饼;又甜又脆的萝卜自然脱逃不了“劫难”,那几年,哪一个冬季没有100多亩萝卜不翼而飞?
         饥饿出“赌徒”。赌者:张远志,周今杞;赌物:2斤滚豆饭;赌注:一方一次吃完饭,对方付粮票给食堂,吃不完则付4斤粮票给对方。第一碗,张志远狼吞虎咽;第二碗,他风扫残云……第十碗,他眼眶里涌上一层泪,泪水先是在那里汇积着,滚动着,终于饱和了,停留不住,忽然滚滚而下,落进碗里滴哒滴哒地响……
          什么泪?高兴的泪,悲伤的泪?高尚的泪,卑微的泪?伟大的泪,渺小的泪?纯朴的泪,狡黠的泪?……这泪中包含的复杂内容,隐藏的复杂情感,谁能猜得出?谁能说得透?
         也许,那刚刚筑起的91.7公里的圩堤能猜得出。不,那莽莽圩堤是知青们刚健不屈的脊梁!
         也许,那刚刚围垦的97.27平方公里的土地能猜得透。不,那广袤的田野是知青们宽广的胸怀!
         那么,就把答案留给延伸吧。种子的生命是顽强的,只要有一寸地,就能扎下根来。而生命和太阳总是相关的产物,生命的躁动自然属于延伸的明天……
            第三章 用理想鞭挞寂寞,寂寞哭着走了
           夕阳,仿佛吸收了人们一天的劳累,负载着重荷从湖面上落了下去,掉到了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月亮像个守时的执勤战士,很快顶替太阳上岗了。在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同一个公平的时间里,却有许许多多的不公平。都市里的霓虹灯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打扮得英俊潇洒的男人和浓妆艳抹的女人足压马路,情入爱河,挽手齐肩,在甜言蜜语鬓发厮磨中逛商场,进电影院,赶舞会……
        在龙感湖,月儿的清辉透过缝隙钻进茅棚,筛在稻草铺上。铺的上方悬着马灯,那马灯的油壶空空如也。
        寂寞的夜。
        难耐的夜。
        龙感湖水不甘寂寞,月光下缓缓流淌,低吟浅唱,仿佛诉说夜的故事——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