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元辰 于 2014-7-28 23:28 编辑
一幕情景剧,读《下乡落户》 背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一批下放到农村去劳动改造的右派分子的写照。 诗歌展播:拖儿带女入柴门,渔渚陇头又一村。 锄罢夕阳无个事,春风明月不嫌贫。 作者 刁达钧 镜头拉长:大巴山云蒸雾绕,山风习习,松涛阵阵。 镜头聚拢:“拖儿带女入柴门”清楚地呈现眼前,没有鸡声,没有犬吠,一儿一女在父母亲的领引下,从此走进了陌生的家门。 镜头再拉长 “渔渚陇头又一村”,渔渚虽是偏僻但也茂竹青翠,野渡横荡,沃田方方,渔渚是五龙山脉伸向后水的落脉处,后水在此也打了个大弯,再向南嘉陵江流去。 镜头聚焦:“锄罢夕阳无个事”,集体生产收工归来,诗人出现在渔渚陇头,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张望,不说一句话,看似清闲,无所世事,可从苍白的脸上,看得见无可奈何的感伤。被专政管制的人,除了劳动其它活动是不允许参加的,只有批斗会才是亮相的主角。 特写:“春风明月不嫌贫”,缕缕春风吹来,软柔柔抚摸着头,面颊,很酥心;明月浩瀚,照着无际的大地,一片平和。诗人微微的含笑中,有谁能体味出他此时的情感呢? 读后感:这首七绝诗,好似一幕情景剧展播在眼前,时代背景,人物,环境,人物内心的 独白和活动细节都很生动。这首诗粗略地读,像是一首田园牧歌,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可是,你仔仔细细咀嚼一下诗题,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简单的吟风啸月之事了,是一番心酸的写照。诗的第一句,“拖儿带女入柴门”,便点出了因受诗人的诛连,儿女也被迫到了农村;第二句“渔渚陇头又一村”进一步告诉读者,完全告别了原来生活的环境,来到了渔渚这个陌生而偏僻的地方;第三句“锄罢夕阳无个事”,言其除整天的劳动外,外界的其它活动都没有资格参加了;第四句“春风明月不嫌贫”,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作者发自肺腑的感慨,我们是否这样去理解,在“极左”路线严重的年代,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可言,特别是政治上的公平对待,诗人只有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中,才能享受一点温暖与光明。“不嫌贫”,这个贫,不但指生活的贫困,更有政治生活的贫困。诗人对这种残酷的不公待遇感到愤慨!从另方面也隐约的道出诗人向往自然的不分阶级,不分贵贱的博爱精神。 此诗构思十分巧妙,不露声色,不显痕迹,巧借平淡的记事,白描的抒情,把诗人真实的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以免再遭受无情的打击!其艺术的表现力何等的巨大,非一般功力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