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子希

子希重帖:格律诗品评集!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7-30 2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希 发表于 2014-7-30 14:56
谢谢看重.

的确很好,提高诗词修养,对散文作者一样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四川
精华
12

322

主题

836

帖子

188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83

IP属地:四川省达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达州市 2014-8-1 07: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元辰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四川
精华
12

322

主题

836

帖子

188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83

IP属地:四川省达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达州市 2014-8-4 16: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 希 点 评
             梅  颂
秋池
原作:
小院庭幽梅倚墙,月光斜照影留窗。
芝兰作伴吮霜露,修竹相邻度夕阳。
地冻天寒花怒放,冰清玉洁蕊芬芳。
枝开万朵傲风雪,俏不争春溢暗香。
改后:
             小院静幽梅倚墙,月光冷照影摇窗。
             松声作伴餐冰凌,竹浪临风度夕阳。
             不畏天寒情独放,只缘玉骨品高扬。
             梦中一笛梅花落,栏外轻浮阵阵香。

评点:
秋池先生给我一首《梅颂》,请读后给点评一下,我把我的意见写出来,也发给大家,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吧。
初略地读这首律诗,觉得还不错的,运韵准确,基本合律,用词也漂亮,意境也还是开阔。但仔仔细细阅读一下,也就是用写诗和写律诗的要求来看,就觉得此律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了。
“小院庭幽梅倚墙,”此句三个地名,小院和庭在一处显得多余,因在夜里,把庭改成静字;第二句把斜字改冷,把留字改摇,一下子就活跃传神了。前两句一静一动,把梅的居所与其关系描绘出来。
“芝兰作伴吮霜露,修竹相邻度夕阳。” 芝兰喻其友好朋友,在此用得不当,因芝兰所生长时令不同,霜露也是一个在冬一个在夏怎么能与写主体的梅花联系得上呢?长言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虽然说历代诗人都爱用三友联系来表达,然而把同一物境化变成心境就意义完全不同了,这里何不也用一下来抒发你特有的情感呢?
“地冻天寒花怒放,冰清玉洁蕊芬芳。” 地冻天寒,冰清玉洁,太熟了,别人用过多次的成语如果诗再来用就是偷力!写诗在如何运用语言上一定要用负有表现力的而且有特点的语言,白描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或许会更生动,古人写诗流传下来的多是形象化的有哲理的白描语言。
“枝开万朵傲风雪,俏不争春溢暗香。”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联犯了与上联同样的毛病。纵观秋池先生的梅颂诗,有多少句在言天冷,多少句在言花开,多少句在言花香,一首律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字都不能重用还能允许意重吗?写诗的人一定要注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四川
精华
12

322

主题

836

帖子

188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83

IP属地:四川省达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达州市 2014-8-8 09: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何智的五绝.
      不久前,何智给我发来五十余首她写的五绝,并在诗的前面附加了几个字,“请教,老师”。吓我一跳,我岂敢作她的老师?我虽为老师也只是教山村懵懂孩童识字的老师,她这样称呼我,岂不是羞煞我也,洗刷我也。
读了何智的五绝,推脱不了就谈谈我个人不成熟而且粗浅的看法吧。
我在两年前曾读过川东散人的绝句,也曾写过一篇《试析川东散人先生七绝》,发在《戛云诗词》第 二  期上。我认为,达州诗人何智善五绝,散人工七绝,真可作效仿绝句吟写之楷模。这不是言美之词。
我说过读散人先生的句绝,是一件使人愉悦的事。其诗有人世间的百味。我们如同品一杯香茗,慢慢品来,回味无穷。散人先生善七绝,其绝之手法秉承唐宋,既有唐人化情于山水之功力,也有宋诗发人深省之理趣,其绝皆深蕴禅理,如水中着盐,意象空灵,让读者自已体会,从中阐释,其味无穷也。
今读何智女士的绝句,同样是一件使人愉悦的事,对何智我不怎么了解,只是在戛云亭诗社活动时候见过几次。大凡要读懂某人的作品,首先要“知人论世”,今读何智君的五绝,只能多从字词上作一些赏析。
何智这五十余首绝句,首首执地金声。如女步轻盈柔美,飘然去来;如坐之闺阁轻摇红牙拍板,端庄态然低吟。先录几首于后,品其鲜活。
“遥山初见影,村树袅烟生。檐露两三点,晨啼四五声”。《晓村》
“苔醒老檐牙,花明蓬户纱。东风无限意,先遣野人家”。《山居》
“清露一枝新,何由相顾频?携君同径去,朝夕紧为邻”。《晓遇》
何智每天上班在郊区,把路上的感受写得如此绚丽,她是诗者,她留意身边的所有人与事,遥山,村树,檐露,鸡声,苔藓,草屋,枝条,篱笆,小雀,牵牛花等等平凡得天天可遇的事物,就是用这些意象,把她的诗写得清新自然,妙趣横生。
《晓村》是写景之作,远景近景均可感受,也能吟写,可触摸到的檐露两三点景的描绘能有几人想到?诗人在清晨的心境是愉悦的,他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都是好清爽的景色呀!
《山居》此绝妙就妙在转结处,是不动声色地写春光的来到,如果我要再拔高此诗的意境,就不单在表面写“东风无限意,先遣野人家”了,何智是知道的,中央近年来对农村政策的惠民,对农村,农业,农民都大有利,使农民享受了很多的优惠,所以,此诗我觉得是有意无意间达到了这种表达的效果,是我近年来读到有关农村题材的少有的优秀诗。
《晓遇》或许是过住宅小区或许是到工作地点,早上她遇见的常常是枝头的清露,而且滴到了她的香衣上(笑语),朝朝暮暮都在一起。此诗借拟人手法,实则是想表现与人相处就像天天朝夕相见的人一样和睦相处。
我们妨再来窥探一下女人内心世界的秘密。
”犹闻棋语轻,又见墨痕清。未识重峦外,穿云第几程”?《晨入小园有思遥寄泠越星龙》
“昨夜醉毫端,恰遗云外笺。可怜涛上月,寂寞望东川”。《寄海上友》
“古渡星辉淡,晓舟空系缆。思君不见君,徒望青枫暗”。《古渡离歌》
不难读出这三首是写女儿情思的。《晨入小园有思遥寄泠越星龙》,写的是早晨每每路过小园就好像他又在那里下棋,或者在挥毫劲书,可这些都是因思念你而产生出的幻觉,可我对你的情意,早已越过重峦,穿过数层云天了。难道不是写得思浓、情切吗?
《寄海上友》,虽在写寄语别友,但实际写自己,了了数语,不是涛上的月儿寂寞,不是他在望东川,而是自己在因思念而寂寞呢,利用了反衬技巧,使诗意表达更强烈。
《古渡离歌》,一个空系缆,更深一步把离愁怪罪到缆绳上,是何等的巧妙!徒望青枫暗,把思念写得何等的深刻?
绝句字数不多,特别是五绝仅二十字,很难腾挪变化,所以写绝句难在言简意赅。绝句如含蓄不尽,则可使读者有低头回想之余念。 诗歌是形象艺术表达,而不是说理,叙述,不能单纯的模写物状,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寓意于景物之外,虚中见实,在似与不似之间显露精神。胜唐之诗佳处在“兴趣”所谓兴趣则是,兴象,意趣。王国维说,“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人间词话》。兴趣是形象化了的意境,一片空灵,所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即是“神存象外”、“诗与境偕”,浑然一体,难以句求。前面我以我个人的欣赏喜好,道出了我对何智几首五绝的读后之感,哪一首不是形象化的表现?哪一首不是有言外之意蕴涵诗中?
我还要特别指出一点,何智在巧用虚词上很下功夫,也就是善用诗眼。“苔醒老檐牙” 的醒把春写活于老檐;“晓舟空系缆”的空反而把诗人的情绪系得牢牢的;“倦窗听雨嗟”的倦把一病初愈的人的神态刻划得多唯妙唯俏;“几声凝露重” 重能听到吗?嗨,把重量声化了妙不可言。这类传神诗眼在何智诗中枚不胜举。在实词的偏正配搭上,她也很注意的,绝不轻意套用一词在诗中。
近年来,诗词在继承的前提下又呈现出多元风格,和现代新诗一样发展,而且占据着更广泛的读者群,可是,有些写新诗的诗人和新诗评论家,不去深入了解和探索旧体诗词的奥秘,片面性的武断旧体诗词只是写表面现象,而不去挖掘潜在的内心世界,无内涵,不能让读者有广泛的想象空间。我也是学新诗的,当我接触到旧体诗词,又钻进旧体诗王国后,才知道中华诗国为何而言的道理。我对旧体诗词的评价是,简洁而鲜美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复杂的深刻的内心独白。旧体诗词的写作者们,同样有的深入时代,有的沉潜内心,有的在探索现代汉语入诗,同样也有更深刻地在探讨旧体诗词如何表达其精神基本质地和人文情怀,和天人化一的问题,何智的五绝,有着她女人般的质地感,有着她的清新,自然,婉约端庄的人文情怀,她不写重大题材,她也不跟风潮,但不能简单把她的诗当成是吟风啸月般的无病呻吟!《晓村》《山居》《晓遇》这样的诗谁还能说一个不好吗?《观牡丹图有叹》“君亦云间士,奈何囚若斯?莫如携手去,发汝自然枝”。这种鼓励逃遁羁绊,独立的追求美好,不是向上的情怀吗? “南坡倾水罢,颓发立青芽。回首来时路,斜阳独到家”。 《铜堡寨老妇》; “南篱黄柿子,北壁石榴红。节近人何在?徒嗟一院风” 《过乡人居之二》不是真实地描写出当前农村的景况?
我想给何智提点个人的看法,其一,何智的诗有她独到的一面,也还有她不成熟、不稳定的一面;其二,何智的诗题材不广,特别是在一个时代之中我们每一个诗人不可能不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写出一些反映大时代的作品来,古往今来的诗人都是自觉不自觉的履行着这一伟大命题的,这方面显得薄弱了,希望何智也好好思考一下;其三,何智有些诗注意力过重放在诗眼上,放在虚词的独运上,却有反其道而见斧痕,见雕凿。我喜欢唐诗五绝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阴者不遇》;“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答人》。梅圣俞曾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平而有趣,淡而有味,一语天成,诗意新颖,就是一件难事了,有才华的诗人都在这方面刻意求工,做到平淡有致。当然,作者不可能首首都好,何智也只能着样了。
何智是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而且是我们这里不可有多的女诗人,
听朋友说何智还是一位女工,成天忙忙碌碌的求衣食,相夫教子,可她的生活却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她爱好画画,也喜种花,作诗歌更能上一层楼,她没有被经济时代,工业时代挤压而退却,她把她的工余时间,放回到唐诗宋词的幽涧去荡漾,让疲惫的身心去诗的王国疗养,她这样的现代人生活方式是否可让许许多多浮躁了的人生效仿?活在竞争的时代,让我们的狂热沉静下来,过一段诗化了的生活,让性灵升化,梦回唐宋一遭,和李杜举杯,与苏东坡赏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8-8 12: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皆是妙评,值得更多人意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四川
精华
12

322

主题

836

帖子

188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83

IP属地:四川省达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达州市 2014-8-13 1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辰 发表于 2014-8-8 12:35
皆是妙评,值得更多人意读!

元版如此看重,谢谢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四川
精华
12

322

主题

836

帖子

188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83

IP属地:四川省达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达州市 2014-8-15 0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冰先生(已逝世)在网上与我探讨一些有关旧体诗词我们今天如何继续发扬的问题,我把它发出来供大家讨论,也希望多提出批评.
      我觉得我们所说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早都在进行讨论了,据我所知,大概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即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旧体诗的写作;新诗发展所遇到困境的原因;旧体诗今天该如何写作.谈的这几个问题,有许多观点其实是在复述其他人的观点,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能说是赞同他们,要谈呢,也只能谈自己在写作旧体诗时的一些感受.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其人口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大地几千年的耕耘,已经根深蒂固,旧体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中,已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形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诗歌表现形式.从诗经,南北朝民歌,古体诗,乐府,今体诗,词,曲,等等.这些形式,是民族审美心理所承认的,成熟的,成为各个时期主流的形式.她已融化在民族的血液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象铲毒草一样都奈她不了,新时期一来,其发展势头,勇不可挡.我想,这就是它存在的必然性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的”一万年也打不倒”的道理.
      新诗是泊来品,从五四算起,泊来中国有九十年了.它是西方文化.文字,审美心理,无不与他民族习惯相匹配,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那是难上加难.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接受.纵观历史,许多的地域通过武力是可以占领的,可文化是不可战胜的.文化的融合是通过不断的实验结果而生存下来的,还要看哪个的基因强大,优秀.中西融合,现代人比五四时期更容易些了吧,为什么新诗至今还未形成一枝独放,称雄诗坛的状况呢?为什么新诗`不从本身去找原因呢?新诗那种高高在上的士族心理害了他,内部那种互不相让,互不学习,互不取长补短,争强好胜害了他.一开始,从泊来时的祖宗开始,就排外,就排斥异己.新诗的派别之多,形式变化之快,目不应暇.民间有一句俗话叫作”猴子拌包谷,拌一根丢一根”,朝一个派别,暮一个派别,各自为阵,曇花一现,就过去了.虽然,新诗的探索者们也曾做过许多实验,但都被新诗的自己人给否定了.
       不知道新诗的写作者们是否在把握这样一条真理,不管你采取的哪种形式写诗,老套筒?创新体?写出来的东西别人要看得懂,,要与读诗者产生共鸣,写出的东西要感动得了读者,如果只有你自己知道,那我们写诗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关在屋子里去发神经呢?
       我是学新诗的,可能还处于八两阶段,没足称的.写出的诗有的批评形式太陈旧了,有的又说可以,有的说很有感情,有的又说表面了,我搞糊涂了,评诗是按自已的喜爱呢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评诗标准,什么”下身派”,”垃圾派”,”梨花派”我们跟不上了.
       新诗和旧体诗都处于自已一个重要的转化时期,,今天的旧体诗,还没有自已在主流文化领域的地位,都还处于民间自发活动状况,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大批有识之士,已察觉到旧体诗不但没有被击退,在民间反而还在发展,民间的集会上,相互赠答中,老协的壁报上,无处不闪烁.于是他们迅速的组建了全国性的学会,来指导旧体诗的写作,地方学会也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二十几年来,自已给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虽然还有阻力,但发展势头大,目前看,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诗词组织,就有写诗词的人.,但是,由于几十年长期处于受压抑的状况,旧体诗的写作,不免在今天还处在一个断层面上,基本上还是老年人在写,在看.新生代的作家没有象老一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一样有着深厚的古文底蕴,在写作现代文的同时,古典诗词也放射着光芒.我们爱好写旧体诗的诗友,许多是热情高,水平低,其原因还是基础不好.所谓的”老干体,”唱词,快板之类的诗大量出现.要真正写出形味神皆备的好诗,还要努力学习才行,要写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诗来,就更不能浮躁,
         我是学习新诗后再学习写旧体诗词的,新诗在捕捉新的意象,潜入生活方面是值得学习的,语言的大胆实验应用也是值得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习旧体诗,在按规矩的先决条件下,写出的诗词不要让读者误认为是古人写的就好了,不管你艺术表现力再好,还是应该算不好的诗吧,算不了成功的诗吧.我在读一些报刊和网络诗词时,经常看见这样的诗词被认为是好诗词.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了?今天所接触到事物,人们的意识,甚至于连语言都与古时候的人大大的不相同了,你生活的层面,你捕捉的意境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吧,你写诗词的语汇应该是这个时代特征吧,,现代人如果仿制古人的东西,那我们写出的诗词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在学习写旧体诗时,我告诫自己,学习古人但不能钻进古人堆里出不来.
        你把新国风作品发给我,我看了很受启发,书生王霸提出了新国风这样一个概念,并为之实践,他创作的路子,是用现时主义的手法秉承前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炼的语言,传统的韵律,表达自己对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作者把自己融入民众之内,作为一个主角或配角,把亲身经历的,看到,听到的高兴的,忧伤的愤怒的写出来.
       其实,我国诗歌发展的脉络,无不是融入到民众之中的,知识分子虽然进行了加工,但都是采风于民众.诗经,南北朝民歌,新旧乐府,竹枝等无不运用通晓明畅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读他们的诗歌你慢慢会体会出道理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他们的诗,根本就没有故意雕凿的影子,信手拈来,随意而发.用语不须注释,几乎和今天的白话差不离.有谁读不懂?在网上发的一些诗,有的赏者评说是”新国风”,并把”书生王霸”关于新国风的一些论述和所写。
       我学习旧体诗,不但要学习旧体诗韵律,更重要学习古人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反映当代社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个人情绪同社会民众联系起来,所以,我写的诗,写景不光在写景,状物不单纯状物,都包含着我的情感在里面.我写诗落笔重点还是在我最接近,最关心的”草根”阶层,农村,农民,打工仔,棒棒兵,知青,货郎,山村教师,抬工,渔翁,牧童,留守妇,退休族等.我只要一闭上眼睛,他们就活生生的浮现在眼前.我的诗几乎一半是写他们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丰富多彩的体现了这个时代.”吊太阳””五月山村人倍忙,清晨刈麦午插秧.心忧日脚西边去,扯捆山藤吊太阳.””春耕曲””四月山川绿渐肥,声声布谷陇头催.长鞭一甩喝牛急,拉着春阳不让归.”写出农人忙里有乐;.”棒棒兵””棒棒一根挑四方,左肩炎热右肩霜.巴山明月最知己,一样风餐在路旁.””留守妇””小池昨夜蛙声急,好雨知时水满堤.农妇披蓑斜戴笠,垅头三月驾新犁.””后溪渡””朝渡晨曦晚渡霞,皮包瘦骨老船家.去来多与风霜伍,难度此生哪是涯.”写出了他们度日的艰辛;”我更多的是写出他们内心的欢乐,”为红衣女孩果园题照””何事梨花又映红,果园深处闹东风.张张含笑小康脸,锁在春光七彩中.””驮城元宵夜观放礼花””万响千支声似雷,礼花簇簇向天飞.不眠老少元宵夜,春讯先从心上归.””羞夕阳.老协会演出””轻歌又漫舞,老脸著红妆.拾得童年梦,放声羞夕阳.”等.特别是,我写古风,写律诗,更注意运用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把草根阶层从各个角度表现,就不一一例举了.我的诗选中都选了一部分.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没有什么新观点,只是把自己在写作中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有什么错误之处,还望大家指正,谢谢.(2007年写于渔渚山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四川
精华
12

322

主题

836

帖子

188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83

IP属地:四川省达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达州市 2014-8-16 2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江国霖的一首试帖诗
《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
                          孙仁权
江国霖,四川省大竹县周家镇八角村人,生于己于1811年,卒于1860年,他就是大竹相传的“江探花”。
道光十八年(戊戌年,1838年)三月,江国霖再度进京城赴考,会试题目为“四书”首题《言必信,信必果》,次题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题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连考三场皆用八股进行论述。
所谓八股,其实只是一种科考制度下的文体,不带任何阶级性,也是论说文。不过不像今天所说的论点,论据,论证这样简单罢了,它分得更细,八股文体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
江国霖几次赴京考试,可说是考场老手,对八股作文已炉火纯青,文论布局、遣词造句和书写得心应手,占科子中的螯头已不在话下,试帖诗也是必考的程序之一,也是一道门坎,在试帖诗过关后才能进入殿试资格,
我们就来赏阅一下江国霖的试帖诗吧。录全诗在下:
  《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
一夜潺湲送, 新寒细细生。
重泉飞树杪, 万壑带秋声。
急点珠跳碎,    澄潭玉漱鸣。
松风回半岭, 竹露浸三更。
暗绕花蹊转, 凉喧鹤梦惊。
似将天籁续, 真觉道心清。
地辟人俱静, 山空月自明。
何如宸赏惬, 太液灿朝晴。
先说什么是试帖诗,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亦称"赋得体"。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清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江国霖这首试帖诗完全符合要求,也与他的其它诗一样,才气逼人。试析于后,供行家一笑。
一夜潺湲送, 新寒细细生。
重泉飞树杪, 万壑带秋声。
两联巧妙点题,不露痕迹藏于联语之中。这一夜只听见小溪的水缓慢的流着,不知不觉感到了有一丝丝的寒意;虽是细流然而流到涯处,便成小瀑,细流飞瀑,散落树稍,发出细细的,轻轻的响声,在秋夜也听得很明显。
急点珠跳碎,    澄潭玉漱鸣。
这一联与上两联一样,还是停留在作者因听觉而产生在想象中的,秋夜不可能看见水瀑如珠急急落入小潭中的碎影的,只能微微听得见小潭中如玉珠般在水中洗漱的声音。
前三句都是在细微地描写夜泉在各种动态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松风回半岭,  竹露浸三更。
此句妙不可言!虚实结合,松风、竹露可画可触,然而回半岭,浸三更就只可意会了,松风回半岭, 竹露浸三更,神韵荡漾,虚空飘渺,把夜壑之美不但悬于眼前,更是入人心神。
暗绕花蹊转,  凉喧鹤梦惊。
   暗字代替夜字用得好巧,与凉字正对。人在深夜里绕着长满野菊的小路上行走,;凉字本是一种感觉的冷,可偏要用一声响词喧借比相配,把野鹤的梦都惊醒了,此联用得多灵动呀!不难看出,此联还是在写一个寒声。
似将天籁续, 真觉道心清。
从此联起,就在因景而发感叹了。看着这夜壑中小泉细流发出的声响,好似要把天籁之声永远延续下去,此时我感觉到天地间大道的清心是无穷无尽的了,人生的暂短,比起大自然的恢宏久远,就显得渺小了。
地辟人俱静, 山空月自明。
此联还是继续写深壑,言之这荒辟的沟壑,没有人的一点声音和人世的繁杂,唯独一轮月在空旷的山野显得更明朗。这里面蕴藏着多少禅意呀,不难使读者去体会出,只有在这夜色朦胧的辟野中,才是最清心之处,才是没有勾心斗角,虚假,险恶的地点,从而才能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给与的美,才能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色。
何如宸赏惬, 太液灿朝晴。
结联是江国霖最重要的要表达出的愿望,言之如果能得到圣明的皇上的赏识,明晨的太阳照在天地间将更加的灿烂辉煌。不难看出他对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也可理解为,如果圣明的皇上满意开心的话,明晨的太阳照在天地间将更加的灿烂辉煌。我为何要对结联产生这样的理解呢?其由有三,一,此诗是试帖诗,试帖诗要积极,要歌颂皇帝功德;二,江国霖的三考政论已显山露水,得到考官的好评,名列前茅了;三,他希望能得到皇上的青睐,那他的仕途就会一帆风顺,从而走向更高的阶梯。所以这是符合江国霖写试帖诗时所应发的感叹的。
此诗虽然是试帖诗,但在写作上却有着他的不同于一般的歌功颂德的诗歌一样,它在艺术风格,艺术表现上都堪称上乘之作。
细细分析试帖题,它分三个必须表现的部分,泉细、寒声、夜壑,似同唐代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用五个字来表达,字字描写。江国霖不但把三个词写出来了,而且写得诩诩如生,如把泉的缓、急、轻、重,静态动态声响写得惟妙惟肖;写寒声,更是用笔深重,新寒是细细生,水滴树杪的声音形容成万壑带秋声,巧妙写竹露浸三更,凉喧鹤梦惊;写夜壑,是把夜壑置放在整个大环境,作为在此境中去写泉细,去写寒声,并且借助在夜壑中发生的一切而发感叹。此诗有动有静,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形有声,有景有情,虚实相应,空灵虚幻,警句甚佳,不愧为一首特别好的试帖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