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江汉风A

【学术贴】江汉平原方言语音的几个特点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42

主题

3949

帖子

4333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4333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4-8-16 13: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5

主题

2207

帖子

228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28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8-16 13: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荆襄子弟 发表于 2014-8-16 13:12
你都没看懂我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方言的划分不是口音为主,而是以区域核心词汇!如同爹传儿子,儿传孙子 ...

我打个比方,假如把江西移民说成一个民族,属于赣民族,寄居于中国!虽然各地区赣民族之间的话存在差异,但这并不防碍大家都属于赣民族人,就如同汉族,南北地方之间以及南方各省之间的话都存在差别,但这并不会因为口音语系的差别而防碍大家都是汉族人。你难道说,因为口音语系等不同,所以大家不属于同族这种脑残逻辑的说法吗?我不知道这种比方你听不听得懂,这要是听不懂,你个侉子确实智商存在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5

主题

2207

帖子

228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28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8-16 14: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襄子弟 发表于 2014-8-16 13:12
你都没看懂我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方言的划分不是口音为主,而是以区域核心词汇!如同爹传儿子,儿传孙子 ...

大冶等鄂东南地区主要以丘陵地带为主,交通闭塞,事实上,南方大多数地区都是如此,自然会有十里不同音之说,而江汉平原大平原交通发达,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在现在湖北的版图没出现之前,鄂东南古时属于江南西道,本身就是江西人,只是自从按照划属于湖北省的行政区划来说,属于江西填湖广之人,没出现现在的湖北之前本身就不属于荆湖北道,在现在湖北的版图没出现之前你鄂西北地区也不属于荆湖北道,属于另一个行政区划,这就相当现在的三个省的行政区。而非同一个省,荆湖北道的荆州人来到另一个行政区江南西道(虽那时都属湖广省),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很正常。但这并不防碍江汉地区的人是江西移民后代占主流这一事实。靠以听懂这一主观臆测来断定是不是同一路人。南方各省份怎么定义?难道南方的汉族都不是汉族,是多个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1

主题

1367

帖子

234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34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6 14: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荆襄子弟 发表于 2014-8-16 13:12
你都没看懂我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方言的划分不是口音为主,而是以区域核心词汇!如同爹传儿子,儿传孙子 ...

    你最好去研究一下,江汉平原一些大姓家族的近代迁徙的历史再来谈,那些所谓的古老语言传承仅仅适合,那些山区自然和战争灾害少的地方如福建,江浙沿海,甚至湖南山为主的封闭,最起码也要不可能因为一场战争或者灾难区域人口全部死亡或全部逃亡的地方,江汉平原就是这种地方:长期的战乱和洪水灾难,使得这里在清朝最鼎盛的嘉庆年间还是大片荒芜!这样一些大姓的那时才逐步从江西迁移到这个战乱,洪水不断的地方,逐步繁衍至今。频繁的灾难让人们没有了任何的传统留存,包括语言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1

主题

1367

帖子

234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34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6 14: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个王姓分支到荆州地区还是比较早的,洪武年间迁入的,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你为啥视而不见?:
据考证,我们这支王姓明朝洪武年间三兄弟从江西迁徙至湖北潜江、江陵、公安等地。现正在使用的辈份 培植祖德 有知道始祖姓名的请告之,字辈如下:世家风光   心玉明良  培植祖德   万代永昌   继续久远   发达延长   宏辉先绪   定国安邦。 这支王姓主要居住在借粮湖周围,己知在湖北潜江市积玉口镇古城村、董市镇、湖北荆门市毛李镇鲁店、青龙、蝴蝶村居民决大多数都属王姓,其它地域也有分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1

主题

1367

帖子

234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34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6 14: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上面例子就明白,仅靠语音语调来判断移民的来源是很可笑的事情,区域大姓的家谱是最靠谱的历史迁徙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1

主题

840

帖子

898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9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6 15: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汉风A 于 2014-8-16 15:22 编辑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仅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就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约5千人到凤阳
   洪武廿 一年:迁江西移民30万人到黄州
   迁江西移民12.2万到武昌府
   迁江西移民9.1万人到德安府
   迁江西移民10.7万到汉阳府、沔阳府
   迁江西移民16万人到荆州府
   迁江西移民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20万人来自瓦屑坝。
   迁江西饶州、九江府6.5万人到池州府。
   迁江西饶州府移民约万人到庐州府。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24万人到杨州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21.9万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
   迁江西移民2.6万人到常德府。


这些仅仅是洪武年间迁徙的数字。还不包括后来的成化(1465-1487)年间大迁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1

主题

840

帖子

898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9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6 15: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国雄对339个湖北家族的分析表明,湖北家族移自明代的最多,占64.4%;移自清代的只占3%。移民的原籍,均以江西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1

主题

840

帖子

898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9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6 15: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广济县志》卷6《士族表》所载38族中有36族为移民家族,其中江西籍有31族,占移民家族的86%。江汉平原是明清时期两湖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这与移民的贡献密不可分。1988年《洪湖县志·人口志》(稿)引述了一些族谱的记载:“元叶末造,赣省构难,海内兵动,江左化为盗薮,元贵南游至楚,寓于沔之黄蓬。”“湖多易游,土旷易给,他方之民聚焉,而江之左为甚。”天门县皂角市明代有三千户,“土著十之一,自豫章徙者十之七,自新都徙者二之。”


“而在鄂西北山区,移民却以陕、豫之人为主,江西籍移民在总体上退居了次要地位。同治《郧阳志》卷1《风俗》引《旧志》对郧阳山区的人口构成有一个总体的论述:

陕西之民四,江西之民三,山东、河南之民一,土著二。

这在风俗上也可得到印证。乾隆《下荆南道志》卷5《风俗》“郧阳府”云:

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盖楚之轻飘,秦之强悍,兼而有之。

今郧县、竹山、竹溪、丹江口等地流传着祖先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众所周知,大槐树是北方移民的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1

主题

840

帖子

898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9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6 15: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来源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