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4-8-15 12: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岔了路 发表于 2014-8-15 12:05 
鄂西北的人听楚剧吗?据我所知鄂西北的人喜欢听豫剧。
你不要以为名字叫楚剧,就和古代的楚有关系!楚剧之所以叫楚剧是因为他流行于武汉郊区一带,而明清两代喜欢把湖北的东西冠之于楚,比如明朝的楚党,清朝的楚勇!
襄阳三北地区的人确实喜欢听豫剧,这主要是解放后大量的南阳人南下带来的产物!襄阳本土的戏剧是襄阳花鼓戏!而且楚腔是起源于襄阳的襄阳西皮!
“汉戏”是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省份的剧种。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调”的谚语;而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清嘉庆年间,汉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其合流并用,乃是经过了长期融合的过程。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印的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中对这一融合曾有记载:“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
作为汉剧主要声腔的“西皮”是怎样形成的呢?
《辞海》对“西皮”的解释是:“戏曲腔调。由清初传入湖北襄阳一带的秦腔,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用胡琴伴奏。也叫襄阳腔,今滇剧仍保留此称谓。……”
《艺术知识》云: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各城镇经济繁荣,商旅云集,会馆庙宇林立,戏楼遍布,汉调戏班、科班亦随之兴起,为汉调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剧在湖北的发展史上曾依流行区域而划分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 襄河路子以襄阳、樊城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钟祥等地,以洪兴班最著名。襄樊又是“襄阳调”即西皮腔的兴发之地。……
也就是说,陕西梆子传入襄樊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本地艺人的融汇,才演变为“汉戏”的西皮。
关于秦腔与襄阳腔,清人徐珂在《清稗类抄》有云:“戏曲自元人院本后,演为曼弹、弦索二种,弦索流往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湖北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清乾隆中叶严长明所著《秦云撷英小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襄阳腔源于南朝的西曲。据《乐府诗集》载,“西曲歌有石城乐、莫愁乐、江陵乐、襄阳乐…。”“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到了元杂剧、南戏流入时,融西曲土腔小调演唱故事,形成楚调、越调和清戏等。明末清初,“襄阳腔”又受南下之西秦腔影响,经湖北艺人演唱加工,始成西皮腔。
关于秦腔与襄阳腔的糅合过程,刘正维在他编著的《湖北民间音乐概论》“汉剧与秦腔的西皮的渊源”一节中是这样叙述的:西秦腔即梆子声,以敲梆子盖板琴为主奏。襄阳腔在吸收秦腔时,并未吸收梆子和盖板琴,而用原襄阳腔的伴奏的三弦、月琴、笛子,后以胡琴为主,月琴、三弦辅之。猛吼猛叫的西秦腔,融入湖广音弦乐伴奏楚调之中,音调发生了稍走低调变化,虽亮亢激越,却又婉转动听。
关于西皮的调式演化,专家是这样陈述的:陇东调吹腔的"批子"为宫调式,曲调被湖北的西秦腔(也是由吹腔演变而来)再吸收,变为襄阳腔的"二流板"继而又演变出三眼板,并成为襄阳腔的主体。湖北艺人将这种由陕西"批子"变出的腔调称为"陕西皮"(至今汉剧一直叫散西皮),以后简称"西皮"。与此同时,将原宫调式演化出的徽调式唱腔则为西皮调的女腔。男女分腔是襄阳腔转化为西皮调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只有湖北的襄河越调才是真正历史上原来的襄阳腔,男女仍均为宫调式。其中,汉剧的散西皮→京剧的西皮慢板;汉剧早期的西皮二六板→京剧的西皮原板。
襄樊西曲入陕而秦腔,在本地发展为楚调、越调和清戏;秦腔融楚调、越调、清戏等成“襄阳腔”,又谓“西皮”;“西皮”在武汉与二黄糅合而成汉剧;在北京与徽戏等糅合而成京剧。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襄阳腔”的形成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