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江汉风A

【学术贴】江汉平原方言语音的几个特点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45

主题

4889

帖子

5366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6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5 00: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端端的贴,结果有半侉挑起骂战。
 “两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海鹏介绍说,江陵拥有23公里深水岸线,港口常年可停靠3000吨-5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达8000吨-10000吨级。基地规划建设各类泊位47个,3条铁路专用线联通港口,拥有完善的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661

帖子

75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75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5 00:08: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有冶心 发表于 2014-8-14 21:49
我说你这臭小子,还没完没鸟了,江汉平原是不是江西移民,不是我说的是就算,也不是你说的不是就不是,自 ...

自己说的一口赣语也好意思说别人?江汉平原这么大 !有些词语用的不一样。也很正常!江西作为楚的一个征服地 山蛮难道可以改变楚的核心区域?难道你觉得四川话河南话他们省的人说的都一样?我代表我市 所以这次我饶了你 你要知道这是我比较大量!饭可乱吃话可不能瞎说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25

主题

2248

帖子

246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468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2014-8-15 00:2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冶猴的意思是荆楚人几乎都死绝了。尤其江汉平原一带的人,唯独除了钟祥人不是江西移民,其他江汉人都是江西移民。(见前面他的回复)
事实是,自古江汉平原上的三府两州。荆州府,汉阳府,安陆府,沔阳州,荆门州,州府县志文献记载,土著都没有绝种和大规模江西移民迁入的记录。
钟祥,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秭归,兴山,神农架,枣阳南部,荆门漳河区,随州和京山的大洪山区等。方言几乎是一样的,词汇与江汉平原几乎一样!仅仅只是口音区别。
这就是荆州,荆门,天沔,武汉,襄阳,宜昌为什么都叫西南官话的主要原因。因为荆楚是我们的根。
中国汉族各省口音或语言不同,但只要根在(汉文化)谁又不是中国人?~~~只要心有荆楚,都是湖北人。
你可以叫我垮子,但前提是你必须承认你是猴子。
我所发言不针对任何江西和鄂东南的朋友。因为我相信他们都是衣冠南渡优秀的古中原汉人的后代。可耻的只是那些长的像菲律宾一样汉化山越土著后裔(假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4

主题

4080

帖子

4331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433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5 0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有一定的传承性,
这一点从福建有少当年南迁的中原人至今都保留有中原口音可以证实,
英国佬占领了印弟安人的土地也没有跟着说印第安语。
现在以荆州方言为打赌江汉话,
个人不认为跟江西鸟语有任何共通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2

主题

1122

帖子

1158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5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5 12:0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荆襄子弟 发表于 2014-8-15 00:26
大冶猴的意思是荆楚人几乎都死绝了。尤其江汉平原一带的人,唯独除了钟祥人不是江西移民,其他江汉人都是江 ...

襄阳人是西南官话?呵呵,哥笑了。还正宗楚人?河南人移居过来的一口河南调子为了迎合湖北主流把去读克就能变成西南官话?恐怕只有你们自己认为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2

主题

1122

帖子

1158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5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4-8-15 12:0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荆襄子弟 发表于 2014-8-15 00:26
大冶猴的意思是荆楚人几乎都死绝了。尤其江汉平原一带的人,唯独除了钟祥人不是江西移民,其他江汉人都是江 ...

鄂西北的人听楚剧吗?据我所知鄂西北的人喜欢听豫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5

主题

2207

帖子

228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28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8-15 12: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dill1122 发表于 2014-8-15 00:08
自己说的一口赣语也好意思说别人?江汉平原这么大 !有些词语用的不一样。也很正常!江西作为楚的一个征 ...

这个小屁孩,你多大了? 脑子进屎了?还是脑壳被门夹瘪了?  大人在讨论方言,你个小侉子野种的后代滚一边呆去。在给劳资胡闹,小心爷爷打你小屁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5

主题

2207

帖子

228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28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8-15 12: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岳路9号 发表于 2014-8-15 09:40
语言有一定的传承性,
这一点从福建有少当年南迁的中原人至今都保留有中原口音可以证实,
英国佬占领了印弟 ...

某些湖北佬的思想确实北方化了,这个得承认了,跟着北方的大一统思想亦步亦趋。江汉地区大部分是江西移民的后代这是有文献历史考证的,不是我说是就是,你个侉子不是,就说别人也不是。跟着北方人说南方语系是鸟语,正如坛里某湖北网友所说的某些湖北人的意识还保留北方的奴性加禁锢性。楚文化的主流趋势看来北方化明显。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5

主题

2207

帖子

228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287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8-15 12: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荆襄子弟 发表于 2014-8-15 00:26
大冶猴的意思是荆楚人几乎都死绝了。尤其江汉平原一带的人,唯独除了钟祥人不是江西移民,其他江汉人都是江 ...

我说你个侉子,你真是天真,你以为单单是我叫你这个钟详人侉吗?你忘了江汉平原的人也说钟详人侉这一事实。我说江汉平原有起码65%的人族谱是江西移民的,至于几成是土著那就不得而知了。你又给我偷换成我说整个江汉平原地区都是江西移民的后代。你自己说说你这侉子到底侉不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4-8-15 12: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岔了路 发表于 2014-8-15 12:05
鄂西北的人听楚剧吗?据我所知鄂西北的人喜欢听豫剧。

你不要以为名字叫楚剧,就和古代的楚有关系!楚剧之所以叫楚剧是因为他流行于武汉郊区一带,而明清两代喜欢把湖北的东西冠之于楚,比如明朝的楚党,清朝的楚勇!

襄阳三北地区的人确实喜欢听豫剧,这主要是解放后大量的南阳人南下带来的产物!襄阳本土的戏剧是襄阳花鼓戏!而且楚腔是起源于襄阳的襄阳西皮!

“汉戏”是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省份的剧种。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调”的谚语;而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
  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清嘉庆年间,汉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其合流并用,乃是经过了长期融合的过程。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印的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中对这一融合曾有记载:“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
  作为汉剧主要声腔的“西皮”是怎样形成的呢?
  《辞海》对“西皮”的解释是:“戏曲腔调。由清初传入湖北襄阳一带的秦腔,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用胡琴伴奏。也叫襄阳腔,今滇剧仍保留此称谓。……”
  《艺术知识》云: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各城镇经济繁荣,商旅云集,会馆庙宇林立,戏楼遍布,汉调戏班、科班亦随之兴起,为汉调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剧在湖北的发展史上曾依流行区域而划分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 襄河路子以襄阳、樊城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钟祥等地,以洪兴班最著名。襄樊又是“襄阳调”即西皮腔的兴发之地。……
  也就是说,陕西梆子传入襄樊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本地艺人的融汇,才演变为“汉戏”的西皮。
  关于秦腔与襄阳腔,清人徐珂在《清稗类抄》有云:“戏曲自元人院本后,演为曼弹、弦索二种,弦索流往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湖北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清乾隆中叶严长明所著《秦云撷英小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襄阳腔源于南朝的西曲。据《乐府诗集》载,“西曲歌有石城乐、莫愁乐、江陵乐、襄阳乐…。”“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到了元杂剧、南戏流入时,融西曲土腔小调演唱故事,形成楚调、越调和清戏等。明末清初,“襄阳腔”又受南下之西秦腔影响,经湖北艺人演唱加工,始成西皮腔。
  关于秦腔与襄阳腔的糅合过程,刘正维在他编著的《湖北民间音乐概论》“汉剧与秦腔的西皮的渊源”一节中是这样叙述的:西秦腔即梆子声,以敲梆子盖板琴为主奏。襄阳腔在吸收秦腔时,并未吸收梆子和盖板琴,而用原襄阳腔的伴奏的三弦、月琴、笛子,后以胡琴为主,月琴、三弦辅之。猛吼猛叫的西秦腔,融入湖广音弦乐伴奏楚调之中,音调发生了稍走低调变化,虽亮亢激越,却又婉转动听。
  关于西皮的调式演化,专家是这样陈述的:陇东调吹腔的"批子"为宫调式,曲调被湖北的西秦腔(也是由吹腔演变而来)再吸收,变为襄阳腔的"二流板"继而又演变出三眼板,并成为襄阳腔的主体。湖北艺人将这种由陕西"批子"变出的腔调称为"陕西皮"(至今汉剧一直叫散西皮),以后简称"西皮"。与此同时,将原宫调式演化出的徽调式唱腔则为西皮调的女腔。男女分腔是襄阳腔转化为西皮调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只有湖北的襄河越调才是真正历史上原来的襄阳腔,男女仍均为宫调式。其中,汉剧的散西皮→京剧的西皮慢板;汉剧早期的西皮二六板→京剧的西皮原板。

襄樊西曲入陕而秦腔,在本地发展为楚调、越调和清戏;秦腔融楚调、越调、清戏等成“襄阳腔”,又谓“西皮”;“西皮”在武汉与二黄糅合而成汉剧;在北京与徽戏等糅合而成京剧。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襄阳腔”的形成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