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2
中尉
 
- 积分
-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9-6 02: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聚会,这周末又到哪去唣?
黄梅方言例句:
1.虫捺队棵树唣空了。蛀虫将这树吃空了。
2.苍蝇唣狗屎。某餐馆老板上菜快,经济便宜,生意特好。但喝酒时,油炸肉元子却是事先煮过的,一“朋友”言,像被蛆唣过的大便似的,从此再也不敢吃这家的肉元子了。
3.村里几个干部拖上拖下,唣进唣出,得人生嫌。“唣进唣出”指串门吃喝。
4.往年宽(意生)伢,一宽就六七个,儿多母苦,唣死了!
5.同学聚会,这周末又到哪去唣?
6.嗯眼睛哪等虫唣咯哇? 詈语。你眼睛被虫吃了呀?意斥不看事。
7.蚕都饿了,桑叶丢下去唣干净了。
"唣"是本字吗?
非。“唣”义是吵闹。
疑猜,其本字为“飵”。
词典释义,飵:
1. 吃麦粥。
2. 麦粥。依据是“既能置鲁酒,又复饷楚飵。”。
释义却又与方言义项完全不相干。
《说文》楚人相谒食麦曰飵。从食乍声。在各切。
《方言》餥飵食也。陈楚之内相谒而食麦饘谓之餥。楚曰飵。凡陈楚之郊南楚之外相谒而餐或曰酢。
窃以为“楚人相谒食麦曰飵”。主题词在“相谒”,而不在“麦”。
乍,《增韻》暫也,初也,忽也,猝也,甫然也。
许慎时代甲骨文未出土。乍,甲骨文非“从亡从一”。乃“虫”上增一物。
虫、蛇同字。今仍谓蛇为“长虫”。
甲骨文“乍”象形为蛇开口箝物;金文丫型,状若蛇信。
蛇之捕食,快如闪电。乍有突义、疾义。“风乍起”。
因蛇捕获猎物时,悄悄迫近猎物,或等猎物逼近,引乍有迫义,“笮”“乍+走之”《说文》均训“迫”。
蛇觅食,首先是隐蔽自己,伪装成树枝,类似蛇的变色龙更是如此,故“诈”有欺义。
乍,无论如何看不出“麦”义。
谒,《说文》白也。《尔雅·释诂》告也,请也。
《左传·隐十一年》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注》谒,告也。
《礼·曲礼》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注》谒,请也。典谒者,主賔客告请之事。
又《增韵》访也,请见也。《后汉·卓茂传》茂诣河阳,谒见光武。
又《释名》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应劭注》谒,请也,白也,僕主也。
又《集韵》《类篇》乙列切。亦白也。
白字,原近曰。可想象出两片肥厚的嘴唇要说话、倾诉、解释什么。告也。
谒见,也一定有什么要说,要告诉大人物的。
可见,“相谒”即相告。相告之后,人必多众。“相谒而食”,邀请大家一起吃。
“飵”,似应指“众人在吃”、“聚餐”。
观察方言例句,一一皆含此义:众嘴吃、聚餐。
"众嘴吃"、“聚餐”,吃的速度、效率必然快,正是右部“乍”隐义:突也,疾也;忽也,猝也。
孩子们饿了,都到厨房要吃的。如饭食未熟,孩子们都来了,大人会说“简直是锅边造反。”,闽语有“飵饭”一词,飵饭即“吃饭”。明人方以智《通雅》p49 “闽人呼食饭为飵饭。”闽南地区及海南文昌、琼山、海口、府城等地皆有此说。“我们请他飵一顿狗肉。”其义同北京地区“嘬一顿“。“嘬”是北方音,亦由“飵”音转。“飵”,可以“飵饭”,可以“飵狗肉”,也可以“飵海鲜”,并不一定是“吃麦粥”。
“飵”,音有zuò、zé、zhā
作与造,意同。飵音可转“造”。
音义皆合。
看来,词典不够严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