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8140|回复: 14

天下大平: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7 18: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   玉
                            ——秦可卿身份之谜
                                 作者:天下大平
《红楼梦》中有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两百年来,一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这就是秦可卿。秦可卿的身世与身份一直扑朔迷离。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揭开他的庐山真面目,哪怕一二,作为对“红学”研究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果能引起大家共鸣,那便是意外之想了。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觉,然后做“梦”,梦到金陵十二钗的结局。笔者的分析正是从这里开始。
在此一回中,宁府花园中“梅花”开了,尤氏邀请荣府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过府欣赏梅花,王熙凤却没有同去。众人赏花到中途,宝玉要睡觉了,于是由秦可卿安排宝玉的睡处。这一段文字,笔者取名为“藏玉”,其实说“护玉”更为恰当。
却是为何?
古人常有以儿女之情来描写家国大事的习惯,笔者以为,《红楼梦》正是这样。以闺阁之笔墨指代国家大事。“宝玉”正是传国玉玺,在笔者的另外的文章中有分析,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段话如果用国家大事的笔墨写,就应当是这样的:
“宁府”代表一方,“荣府”代表一方,进行“宝玉”即“玉玺”归属的谈判。
“宁府”代表有贾珍,尤氏,贾蓉等。“荣府”代表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
秦可卿是“宁府”主管,负责“谈判”安全保卫工作,袭人是“荣府”护“玺”大将军。
几位“大人”需要进行“宝玉”归属的谈判,于是双方协商“宝玉”放置的地方。放到哪里去呢?
其一,放到贾珍与尤氏那里去,即《燃藜图》之室中,由贾珍尤氏负责派人看管。贾宝玉立即断然拒绝。“宝玉”的意见自然代表“荣府”意见。
其二,放在秦可卿房中,由秦可卿看管。贾母率先表示同意。贾母认为,“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由他去安置,自是安稳的。”这些话看上去是闺阁之语,但如果用国家大事来写则又是另一番文字了。即是,秦大将军是我们内部的人,虽然派他去敌人阵营里去当卧底,但我相信他的心还是会向着我们的。而且他是我们双方都可信赖的人,是唯一最佳人选。
秦可卿将“宝玉”藏于房中,因为是传国玉玺,那身份自然不一样,周围衬托之物也必不相同。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安禄山,都是一种象征。武则天夺了大唐的权,赵飞燕绝了汉成帝的后,杨贵妃则引起“安史之乱”,而安禄山更是将唐明皇赶得屁滚尿流。寿昌公主和同昌公主也是象征。寿昌公主之父即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作者写“女子”之笔墨当然不能写有刘裕在床上躺着吧?所以这里借用寿昌公主指代刘裕。意即秦可卿大将本领高强,“宝玉”可以安然无恙。对于同昌公主来说,“联珠账”则有特别的指代意义,“联珠”即“联朱”,“珠联璧合”。
“宝玉”在床上睡着,便梦见许多人的结局,这些人当然就是“宝玉”一方大臣的结局。秦可卿大将也是其中之一。宝玉梦中最后喊道“可卿救我”,不是寓意深刻么?大臣们都死了,大明王朝灭亡了,“玉玺”归谁?
诸位看一下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儿,李纨,秦可卿。关于金陵十二钗的结局,笔者将另文陆续讲到。
除开贾惜春与“宁府”有点儿瓜葛之外,那“宁府”可有半个人儿?贾惜春是宁府之人为何进入金陵十二钗呢?主要还是他从小便进入“荣府”,仿佛“人质”似的。最后“荣府败亡”,他便遭“荣府”囚禁,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但“荣府”还派了禁卫大将军“紫鹃”看守他。
秦可卿的结局是最先写到,但在十二钗中却排在最后。这是有很深的意思的,限于文章篇幅,这里笔者就不展开论述了。
有人曾经问到尤氏怎么不是十二钗之一呢?各位,你看了笔者刚才的分析,还认为尤氏可能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么?他与“金陵十二钗”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索性笔者这里把秦可卿的命运分析完毕。
“宝玉”在房间里面“安睡”,秦可卿吩咐“两府”四员大将“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在外面守着,还有虎狼之师。这位问了,说笑吧?哪儿来的虎狼之师呢?
书中道,秦氏便吩咐小丫环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整个《红楼梦》中,除了此处,何曾见过猫儿狗儿?那猫便是虎,那狗便是狼,统称虎狼之师。也可是说是贴身禁卫军了。
此次“谈判”过后,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王熙凤又带着贾宝玉过宁府一次。这一次把秦钟也扯出来了。宝玉称秦钟是“鲸卿”,一等一的大臣呀。
两次行动过后,那秦可卿的身份便彻底暴露了,于是贾珍便将他囚禁在天香楼,最终秦可卿死于贾珍和尤氏之手。各位会说,贾珍所代表的宁府和荣府本来是一家的,怎么会去害秦可卿呢?你这不是说笑话吗?
如果你这样说,笔者只能说你看不懂《红楼梦》的。在《红楼梦》中,一人非指代现实生活中一人;一事,非指代现实生活中一事。可以将人当物写,也可以将物当人写。一人可以有几个角色,也可以几个角色归于一人。需要讲哪种故事时,便会对应哪种角色。
笔者这里讲,宁府代表“清”,荣府代表“明”。在秦大将(秦可卿)“藏玉”即“护玉”这样的故事中就更容易理解了。秦家姐弟俩的称呼语都有一个“卿”字,这个“卿”字过去是皇帝对近身大臣的爱称。那品级都在“五品”以上,能上朝堂的。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判词是这样的:“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看上去是说女子的事,但如果用国事来写就是,大明王朝的子弟们虽然不成器,不足以成大事,但“大清”最先寻衅滋事,然后两国开战。笔墨极其隐晦。
作者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将一位国家柱石般的大将写成一个淫妇,岂不是荒唐?你能解出这其中的味道来吗?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到,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这里当然用的是曲笔,也就是通常说的“春秋”之笔。事实上,自上回“谈判”之后,秦可卿知道贾珍对他产生怀疑了,趁着王熙凤与贾宝玉再次过“府”的时候,便把“宁府”消息透露给他,当然都是军事机密,即大清的军事部署。但最后,却被王熙凤忽视了,也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大明”灭亡,王熙凤结局也很惨。
贾宝玉梦中,王熙凤的“命运”:画面上是一座冰山,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寓意“大明”落到现在这步田地,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凭着一只“雌凤”,怎么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凤凰之火,也熔化不了这座冰山的。同时也寓意极寒极冷。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即是凤,指王熙凤。“末世”,即指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都知爱慕此生才”说明王熙凤有治国之才,人人觉得有他出来理政,大明有希望了。后面两句,即“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两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解得对,也许,从笔者开始,这种解说就对了。
一从可以作“自从”讲。
二令可以作“冷”字讲。
三人木则作“秦”字讲。“秦”字拆开“三人禾”,“禾”通“木”。
所以,“一从二令三人木”则是指身为宰辅大臣的王熙凤自从“冷对”秦可卿的传递的军事情报,最后明王朝灭亡很快。金陵,自然是指明王朝的祖庙之地。哭向金陵,则指在祖人坟前痛哭。
纵观两百年来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释,没有人能自圆其说,只有笔者这一种,更合作者原意。
大家始终将秦可卿定义为“淫人”,这便研究方向错了。这是被作者表面甚至“脂评”所写的忽悠了,没解出其中味道出来的缘故。
书中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其实可以看作“大臣闹朝堂”。第十回,金寡妇“无意”透露朝堂信息,也可以说她是“内奸”,其小姑——璜大奶奶却是宁府中人。璜大奶奶便去宁府告了密。贾珍便囚禁秦可卿。第十一回,“宁府”除奸成功,开宴庆祝。第十二回,王熙凤不顾国事,却玩弄凤月,与贾瑞苟且不清。第十三回,秦可卿在天香楼被贾珍吊死。秦可卿死后封“龙禁尉”,“龙禁尉”是什么官职?是皇帝的贴身禁卫官。陪死的还有秦可卿的护卫——瑞珠。另有护卫宝珠降了。瑞珠、宝珠,两者都离不开“珠”即“朱”——朱明王朝,难道没有一点寓意么?
秦可卿死后,“宁府”为掩人耳目,便风光大葬。当然,这里也有作者哀思的寄托。如果是一个“淫人”,怎么可能得到如此风光大葬?《红楼梦》全书的精华一半在于秦可卿的秘密。
读懂了秦可卿,就能理解王熙凤。
笔者这么一说,是不是颠覆了你的原来的观点?是不是更符合作者原意?至于你能不能接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笔者且不管《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笔者既不否定曹雪芹,也不肯定曹雪芹,只是根据书中所提供线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要能自圆其说,便不是胡说了呵。
你们不理解,正常!笔者只能叹息说:《红楼梦》作者两百年来有几个知音?
                                  2014-1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8 1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8 2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解红楼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18: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大平:再论秦可卿身世之谜

在《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一文中,根据《红楼梦》第五回所提供的情节,笔者对秦可卿的身份进行了论证,按笔者的设想,秦可卿应当是一位朝廷武将,而且负有守护“宝玉”的责任。后来由于“内奸”告密,秦可卿被“敌方”杀害。这个内奸,笔者从书中推断出是金荣、金寡妇、璜大奶奶。这个敌方则是贾珍为代表的宁府。
金荣,是一位朝廷大臣。金寡妇,即金荣的母亲。璜大奶奶,即金荣的姑姑。
《红楼梦》中第九回有一场顽童闹学堂的场面:秦可卿与“香”“玉”有染,金荣“捉奸”,于是双方对打起来。最后,李贵——贾宝玉的跟班——和学堂代理负责任人贾瑞逼迫金荣向秦钟下跪认错。金荣愤愤不平,回到家里将这些事情跟母亲说了,母亲“无意中”又与璜大奶奶说了,璜大奶奶便进宁府告秦可卿的状。于是秦可卿便得了莫明其妙的病,而且一病就不起,最后死了。
贾珍和尤氏为何是秦可卿的“敌方”?因为在书中,秦可卿是贾珍和尤氏的儿媳妇,也就是贾蓉的老婆。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作者是要将秦可卿写成淫人,这是有很多证据的。而且秦可卿之死是因为与贾珍这个公公有苟且关系,按书中焦大的说法就是“爬灰”。
依笔者看来,这都是作者的罩眼法而已。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小说,并不是要写几个奸夫淫妇的,而是一本“家亡血史”(贾王薛史),即国破家亡的血泪史!用闺阁笔墨写国家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为避文字之祸而惯用的手法,算不得什么稀奇事儿。只不过作者这部书写闺阁之事写得太好了,以致于读者完全忽视了作者的本意,就象那个什么“买椟还珠”的成语所预示的一样。
笔者以为,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在作者心里,他是非常尊重秦可卿这个人物的,但因秦可卿之人之事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所以他的身份隐藏是最深的。也唯有解读出他的真实身份,才能解开全书的迷宫。
秦可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书中第八回有所叙说,即:他父亲秦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只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因去岁业师亡故,未暇延请高明之士,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正思要和亲家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暂且不致荒废,可巧遇见了宝玉这个机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喜悦。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容易拿不出来,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引用上述书中原文,想说明什么呢?表面上看:
其一,秦可卿之曰:秦邦业。职务营缮司郎中。
其二,秦可卿出身普通,只是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一个女孩儿。因与贾家素有瓜葛,才结了亲。
其三,秦可卿非亲生之弟曰:秦钟。
其四,二十四两银子贽见礼。
仔细分析起来:
其一,秦邦业,邦业乃“安邦立业”之意,即指国家而言。“营缮”,则是经营管理之意。这句话意思便很明显了,秦父是经营管理国家大业的人。所以,秦父应是王爷或者大臣之类管理国家重要职位的人,而非泛泛之辈。
其二,秦可卿乃男人,是国家大将,派往“敌方”卧底的。
其三,秦钟是朝廷内大臣,也可以是“贵妃”一类的人。
秦邦业,秦可卿,秦钟,合起来称“三秦”。“三秦”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吗?有!杜工部有诗云“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这三秦之意原指帝都,此处代指汉人江山,即大明江山。三秦失去,意即大明江山失去。
《红楼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去,死因是得了莫明其妙的病;第十六回,秦邦业死,原因是秦钟勾结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秦邦业把秦钟痛打一顿,自己气死了。秦钟挨了打,然后病死了。
几乎是前后脚,那秦家三口便相继死去。排一下书中死人,第一便是贾敏,第二是冯渊,第三是秦可卿,第四是贾瑞贾天祥,第五是秦邦业或者说秦业,第六便是秦钟。
如果将书中第一回到第四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石头记》。
如果将书中第六回到第十六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风月宝鉴》。
如果将书中第十七回(含第十六回部分内容)到第九十七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金陵十二钗》。
第九十七回之后的文章,则是飞鸟各投林。
那么第五回算什么呢?
第五回是《红楼梦》总纲,是全书完成之后另加上去的。从文意来看,第五回与第四回没有内容上的衔接关系,与第六回没有内容上的启下关系。即使切去第五回,也不影响整部书的结构。但正因为有了第五回,整部《红楼梦》才象迷宫一样让人捉摸不透。这其中当然有传抄过程中可能抄录者的失误,以至于大家一直纠结于具体的文字细节而不能自拔。
举例说明,笔者看到两个版本的贾府对秦可卿死时的看法的文字,其中一个版本是“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另一个版本则是“彼时合家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到底哪一个版本更正确,笔者不能确定。笔者能够确定的是,两个版本的文意相距万里!
因此,笔者以为,《金陵十二钗》中判词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失误也总是有的。笔者暂且不对十二钗判词作过多解读,待分析完全书,再作总结。
回到秦可卿的身世论证的正题上来。前文说过,依笔者之见,秦可卿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并且是宫廷禁卫军统领一类职务的大将军。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佐证:
其一,秦可卿出场时间: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去宁府赏梅花。北方梅花开时应在二三月份。但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却写的是秋尽冬初。两回书时间上无法衔接。这种时间上的矛盾也佐证了笔者的推论,即第五回是后加上去的。赏梅花应是有寓意的,按笔者理解,应是“谈判”过程。“梅”通“媒”。
其二,秦可卿房间摆设上寓意深刻,在《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一文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其三,贾宝玉睡到秦可卿房中便做梦,而且梦到十二钗结局。那十二钗中,秦可卿是最后一位,但他却是最先有结局的。
其四,贾宝玉看那帐中一位美人,“其鲜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宝钗和黛玉在这里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两方势力,要争夺“宝玉”。
其五,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了一晚,次日与她携手游园,走至迷津。只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警幻说:“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此时,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便喊:“可卿救我!”
这一段文字依笔者看来,更是秦可卿护“玉”而行,一路过关斩将。是一段春秋笔法的文字,并不是梦境,而是影射现实。
其六,王熙凤请示王夫人,带着贾宝玉前往宁府。游乐完毕回荣府,宁府让焦大送王熙凤与贾宝玉回荣府。焦大是什么人?宁府死心塌地的奴才,曾经跟宁府祖上出生入死的。
这一段文字更是蒙蔽世人,都以为焦大是骂宁府之文。笔者以为,这都是作者的罩眼法而已。焦大之语,句句针对王熙凤而言。当然也包括秦可卿和“宝玉”。“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则是激烈的打斗场面。
其七,有了上面两场戏,秦可卿的身份便暴露无遗。书中后面还有荣府对秦钟的关心,及顽童闹学堂,金寡妇透露消息,璜大奶奶告密,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于是秦可卿便遭囚禁。不给吃喝,最后还将其吊死在天香楼。
其八,秦可卿死后,葬礼是非常隆重的,体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其棺材之好,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书中说那木头“叫樯木,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作了棺材,万年不朽。”这棺材是薛家的,原是为“义忠亲王”备用的。现在让秦可卿用上了,言下之意,秦可卿是按“王爷”规格葬的。
有人解读红楼梦时,一直纠结于“义忠亲王”,甚至要从清朝的亲王中要找出这个亲王出来,依笔者看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亲王,作者这书还敢写下去么?不是很明显影射清廷历史么?因此,笔者以为,用子虚乌有的犯了事的“义忠亲王”没用的棺材,不过是想来表达秦可卿的葬礼规格之高即暗示秦可卿的身份而已。
第二,祭奠者规格之高,也为红楼梦中所有死人中仅见。有四王六公六侯。四王是“东西南北,平安宁静”,六公是“镇理齐治修缮”,加“宁荣”二公,则是当日所谓八公。作者写到八公之时,也玩了一个小花招,即“镇理齐治修”五公皆有名有姓,独缮国公无名(明),缮国公应当姓石,其孙石光珠。珠可通“朱”。细看六公,修国公侯晓明这个名字,似乎太俗气,象现代人的名字一样,比如“黄晓明”之类。但因名字中含了一个“明”字,是以后面缮国公才会无名(明),但巧的是他却姓石,石通“史”。修缮之意是极易理解的,如果作写历史讲,缮国公有“史”无“明”,修国公则是有“明”无“史”。清时康雍乾三朝开始的明史案,则是史上惨绝人寰“文字狱”。这两个国公的名字是不是包含了这层意思呢?这只是笔者的猜测,无法论证,孤且存疑。按笔者想来,作者将许多信息放在人的姓名中了。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那故事容易编,那人物姓名最难编了。有时候为了一个角色的名字,往往比写一段文字还要烦难。
这四王八公六侯的名字有何寓意,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猜测一番,权作好耍的事情。
其九,秦可卿死后封为“龙禁尉”,官居五品。“龙禁尉”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有人说,龙禁尉是封给贾蓉的,不是封给秦可卿的。如果你硬要这样说,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请你看看章回的题目了,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其十,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完全是一副交重担的样子,哪里象是侄儿媳妇对婶娘的话!何况宁荣两府虽是贾姓一家,但早已分开另过,作为宁府媳妇不去找贾珍媳妇尤氏说话,却找荣府媳妇王熙凤托梦,岂不是多管闲事!
事实上,秦可卿对王熙凤所说的都是军国大事。这里,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祖、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一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钱粮,二是家塾。
秦氏让王熙凤在祖坟地附近多置田地,并建立学堂。依笔者分析,当然是按军国大事来分析。其一,将军队收缩至金陵一带,搞好军事布防;其二,部署信息网络,对清军部署展开侦查。或者,可以理解为加强军队训练之类。
无论从闺阁话中还是从军国大事上,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一段话都不象是侄儿媳妇给婶娘说话,更象是上级对下级说话。因而,秦可卿这段话也是大有深意的。
其十一,秦可卿的死法也相当不平凡,一个病势沉重的女子,抱着必死的决心,为何偏偏要上吊而死呢?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便是吊死的。笔者以为,这里显然也有影射的意思。
从历史上看,大明王朝至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便灭亡了。大明一些贵族逃到江南甚至云贵缅甸一带建立了偏安的小王朝,从此开始了一段风花雪月的历史。
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宵节归省,贾府修建大观园,从此,贾宝玉在大观园中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整天与一群貌若天仙的女孩子缠绵不已,直到失玉,成为一个疯癫之人,才搬出大观园。“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贾宝玉失玉,便失去了命根子,换句话说,就是失去了玉玺,失去了权力。
大观园里的故事正如东晋、南宋等偏安小朝廷生活类似。
综上所述,秦可卿显然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人物,她看上去有崇祯皇帝的影子,睡着为王爷准备的棺材,享受着内廷禁卫军五品职位的名号,因而绝对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淫妇那么简单,决不可等闲视之。
是以笔者再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论证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找出符合逻辑的推论。论证资料,则是从书中所获,以及公开的历史资料,比如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
如果本文能对你理解红楼梦有所启发,那便是意外之想了。

                                       2014-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
                       ——谈谈秦可卿影射明末崇祯皇帝的可能

对于《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一角色生活原型的认识,有许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秦可卿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在笔者《一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和《再论秦可卿身纪之谜》两篇文章中,根据《红楼梦》一书中提供的线索,对她的来历作了初步的探究,但结论究竟是什么,笔者还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现在,笔者根据新的发现,对秦可卿这一角色进行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这就是本文《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的由来。
假设秦可卿这一人物影射明末崇祯皇帝,那么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出生。
秦可卿:他父亲秦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下女儿,小名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崇祯(朱由检):生于公元1611年2月6日,卒于公元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祖:明神宗朱翊钧。父:明光宗朱常洛。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检(崇祯)是朱由校异母弟。五岁时,母即被父杖杀,由西李抚养,后由东李抚养。朱由校(天启皇帝)死后继承皇位。年号崇祯。
从出生来看,秦可卿与崇祯非常吻合。第一,秦可卿不知父母,暗合崇祯。古时,皇帝号称天子,意思是皇帝受命于天,乃上天之子,无父无母。第二,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回来的,“抱”的民间说法即捡来的娃娃。“捡”同“检”,暗合朱由检之名。第三,秦可卿有一兄,死了;朱由检亦有一兄,兄死后,他才得以继承皇帝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三秦”之死。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一家三口,其父秦邦业,其弟秦钟相继死去,俗称“三秦”之死。“三秦”有什么寓意没有?有!三秦古时常指“帝都”即京城。杜工部有诗云“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秦可卿死于第十三回,秦邦业死于第十六回,秦钟死于第十六回。
对于崇祯来说,“三秦”之死意味着,京城失陷,皇权旁落。当时之势,李自成攻占北京,做了几十天皇帝,吴三桂便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苍惶逃离北京,多尔衮带着满清贵族在北京城建立新的国家,国号大清。明朝一些贵族逃到金陵、福建,甚至缅甸台湾等地,建立了三个延续二十余年的小朝廷——南明。
“三秦”一死,《红楼梦》又开始一段新的风花雪月的故事。这便是书中第十六回贾元春才封凤藻宫后,贾府重修大观园,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与一群貌若天仙的女孩儿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
到底大观园生活指南明小朝廷还是指北京大清朝廷呢?这些问题将在以后慢慢分析。

其三,“赏梅”之寓意。
《红楼梦》第五回,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带着贾宝玉在宁府赏梅。宁府赏梅,通观《红楼梦》一书中,仅此一次。不过在荣府赏“红梅花”,众女子还写诗作赋,那是题外话,不题。
对于崇拜皇帝来说,“梅”不是吉祥物,因为李自成义军攻破北京城时,崇祯在煤山吊死。
“宁府梅花”与“北京煤山”似乎有某种寓意。作者总喜欢用这样的曲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四,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觉之寓意。
这其中有这么几点值得思考的:第一,秦可卿房中摆设。在前两论中已经说得清楚,这里不再重复。第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香乃“群芳髓”,茶乃“千红一窟”,酒乃“万艳同悲”。第三,贾宝玉梦见《金陵十二钗》册子,有正册,副册,又副册等。第四,贾宝玉在秦可卿床上见到一美貌女子,既象黛玉,又象宝钗。第五,贾宝玉与秦可卿同游太虚幻境,走至迷津,迷津中钻出夜叉水鬼,要拉宝玉下去,宝玉大叫“可卿救我!”
相较于崇祯来说,第一,崇祯卧室摆设可参见当今故宫博物院之摆设,自然都是帝王之用物。第二,紫禁城皇宫之中无论后宫嫔妃,还是宫女,岂止成千上万?第三,王公大臣,不可胜数。岂是正册、副册、又副册写得下的。第四,大明王朝面临李自成与后金即满清袭扰,内忧交困。“谁人能救”?
分析起来,第一条摆设方面,秦可卿房中与崇祯卧室之中摆设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估计作者也没有可能亲自进入崇祯皇帝卧室一观,所以这一段文字尽是虚写,并非实证。第二,紫禁城攻破之日,岂不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那死伤宫女妃嫔自不可胜数。第三,大明王朝就算国破家亡之时,何止十二个大臣,必是最要紧的十二个大臣的命运才能上“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四,笔者曾经说过,林黛玉喻“木”,薛宝钗喻“金”。李自成之李,是“木”,后金即满清自然是“金”了。两者对大明王朝都是虎视耽耽。既象宝钗,又象黛玉,便是指代此二者。二者皆有夺“宝玉”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五,不能不说到“焦大之骂”
书中第七回,那焦大当着宁荣两府众人骂道:“爬坡灰的爬坡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有人据此考证说,贾珍与秦可卿有苟且之事,并且秦可卿的判词中有据“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这是读者不能理解“淫”之意,而错理解为男女之事了。“淫”原义为“多”的意思,比如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秦氏之为“情”氏,实乃有用心太过的意思。
对于崇祯来说,他还算是一个好皇帝,史家评其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对他的结局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不过,笔者以为,焦大之骂乃是骂王熙凤等人的。因为此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王熙凤等人花天酒地,只思淫乐,不思报国,报君父之仇,象“焦大”这样一些当年沙场老将便看不过眼,责骂几句,也相当正常。
另外,自古宫廷都是秽乱不堪的,崇祯一朝也不会例外。既是写史,自然当秉笔直书。查有关资料,崇祯之母在其五岁时,被其父仗杀。至于得罪缘由,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笔者揣测,肯定不是轻罪。

其六,死法。
秦可卿死于天香楼上吊。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宝玉之梦中,秦可卿的画图是“高楼大厦,一美人悬梁自缢”。亦有人说,《红楼梦》原稿中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文字,后来删去。据此,有人推断说,秦可卿一定是与贾珍有了苟且之事,然后含羞上吊。如果真是这样,笔者以为,大错而特错了。历来写书人曲笔之意,那好人往往从坏里写,那坏人往往从好里写,这便是小说家的惯用手法,算不得新鲜。何况大清文字狱是最厉害的一朝,死伤人数超出秦始皇之“焚书坑儒”千百倍不止,连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死人不少。“文字狱”是有据可查的,只是时间过去几百年,大家渐渐淡忘了,而在当时,那是何等的恐怖!再说,“天香”二字,寓意极深,因为有一句成语叫“国色天香”。
公元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这一天,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的确是个非常悲哀的日子,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吊死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之上。煤山即现在的景山。
两者死法何其相似:那天香楼在宁府后花园中,煤山在紫禁城之后山上。
当然,古代妇女自杀者往往吊死者居多,仅从吊死一项上看不出秦可卿影射崇祯,但是如果具体到崇祯上,在当时上吊而死的皇帝却只有崇祯一人。这便是笔者以为秦可卿之死影射崇祯的一个侧面。

其七,葬礼。
首先来说说秦可卿的葬礼。古代葬礼规格非常规范,尤其是皇帝皇后妃嫔以至王公大臣。
书中写到秦可卿死后,贾珍提到棺材没有时,薛蟠便说,他铺子里正好有一块木头,叫樯木,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作了棺材,万年不朽。薛蟠说道,这棺材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崇祯自杀身亡,李自成军将其草草安葬,后大清将其移葬思陵,那葬礼,依笔者揣测,应当是“王爷”身份。
这一节文字细分析起来颇有意思。秦可卿病中之时,尤氏对王熙凤说,棺材未备。依笔者推测,大明王朝虽然内外交困,象个病人一样,但大家竟没有想到国家会亡,皇帝会死的,因而,没有准备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而从贾珍的角度看去,为那么好的媳妇在一具好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避文字狱之祸的需要。
现在来谈谈棺材之木。书中说那木头叫“樯木”。所谓樯木,即船上作桅杆之木,江湖河海中行船,那帆便是挂在桅杆之上,极具象征意义。“做了棺材,万年不朽”,更是指皇帝万岁之意。而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暗指崇祯葬礼之地位。崇祯是亡国之君,无论是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葬他,还是大清葬他,都只会以“王爷”之礼。而那个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则是作者的虚笔,实际隐指崇祯的葬礼规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八,殉葬者。
秦可卿死时,有一丫环名唤瑞珠者撞死,另一丫环名唤宝珠者,贾珍收为义女,作为孝子捧灵。
崇祯的殉葬者,那就不少了。城破之日,百姓,军兵,王公大臣,后宫妃嫔,殉葬者甚多。不可胜举。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太监,一个名叫“王承恩”的,正是陪着崇祯上吊而死的,另一太监不具姓名,大约是收尸的。
秦可卿两名贴身丫环,一名瑞珠,一名宝珠,名字中都有一个“珠”字,珠与“朱”同音,作者用同音字指代不同含义之事的地方太多了,就不需要多费口舌,大家都知道这个“朱”字便是指大明王朝国姓“朱”的。
国破家亡之时,死人自在所难免。但作者选取一瑞珠殉葬,一宝珠捧灵。宝珠亦算作降者。

其九,参加葬礼者。
秦可卿葬礼送葬的最高品级有“四王”,其次由“六公”,然后是“五侯”。“四王”是“东南西北,平安宁静”。六公是“镇理齐治修缮”,当日六公合“宁荣”二公则称当日“八公”,即“镇理齐治,修缮宁荣”。“五侯”有“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其余伯爵一类不必细述。
崇祯皇帝先由李自成安葬,后由大清改移思陵,葬礼规格按“王爷”身份。那参加送葬的王公大臣自然不会少的,这也是满清入关后为拉拢大明后裔而进行的“馁靖政策”之一吧。
依笔者来看,这“六公”里面似隐有深意的。书中写到“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修国公含“明”字,缮国公含“石”字,两者合起来有修缮“明史”的意味,或者说“明史已亡”。“石”同“史”,在《红楼梦》中也是通行的解法。
亦有人解出了“六公五侯”中十二生肖之意,笔者无此见解,故不作引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去探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封号。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龙禁尉乃皇帝贴身禁卫军,五品官职,铭旌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崇祯逝后,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世称明思宗。
分析秦可卿的铭旌上所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之意,奉天,乃“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前两字,代指皇帝。“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意指明朝,明朝开国皇帝即洪武帝,次则建文帝,兆年不易意指万年不改之意。

其十一,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书中第十一回特意提到了这个日期。查万年历,中西历对照表可以看到,此日即公元1642年12月21日。此年即崇祯15年,正是在两年之后,崇祯17年,朱由检上吊自杀。
说到这个日期,又不能不提到贾瑞。
贾瑞何许人也?贾府远房的同姓亲属,贾府义学司塾先生贾代儒之孙。与贾珍是远房兄弟关系,当然与贾琏也是同样之关系。
书中之所以说到贾瑞,便与“风月宝鉴”有关。何谓“风月宝鉴”?其实只是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非常奇妙,正面照去,是漂亮的美人,反面照去,则是一人骷髅。“风月宝鉴”之寓意自然有劝喻世人不要玩弄风月之意,贾瑞因此便丢了性命。
笔者以为,“风月宝鉴”除此一层含义之外,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点明崇祯死去的时间,二层含义待下文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