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下大平

天下大平: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二,一从二令三人木。
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对于认识秦可卿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但一从二令三人木却是王熙凤的判词。笔者以为,“一从二令三人木”虽然是王熙凤的判词,但那含义却是指代秦可卿的。
一从,作“自从”解;
二令,作“冷”字解;
三人木,作“秦”字解。
“一从”作“自从”解在书中可以找到依据,这便是书中第三十八回林黛玉咏菊花诗中有两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王熙凤的画面是“一座冰山,一只雌凤”,所谓冰山,寓意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大明王朝落到国破家亡的田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含量有极寒极“冷”之意在内。
从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全然一副委以国家重任的样子,丝毫不带有侄媳妇的口气。相反,从书中后文来看,王熙凤完全违反了秦可卿的嘱咐,以致于大厦哗啦啦倾倒时,哭向金陵之祖地也无际于事了。
王熙凤在书中是执掌宁荣两府权柄的人,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秦可卿向她托梦,而且说的又是抽身退步保全祖业的话,自然两者身份应相了。甚至秦可卿更要高一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三,性格。
比较秦可卿与崇祯两人的性格,亦可以找出许多相似点。
书中诸人对秦可卿的看法,从贾母起。
贾母认为: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其次,尤氏认为: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再次,看病的张有士大夫认为: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痊愈了。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而历史上,崇祯则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
李自成认为: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满清编纂的《明史》认为: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史学家:崇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志量大,心眼小,多疑,朝令夕改。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位宰相。征讨李自成时,换过十几任大将。他只相信他自己,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
自我评价:
秦氏: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就是婶娘这样疼我,我就有十分孝顺的心,如今也不能够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明思宗朱由检,于崇祯八年年、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两次,等六次下罪己诏。
从语气上看,两人说话是一致的,都是一副责怪自己的口气。从历史上看,皇帝下罪己诏的有,但象崇祯下得这么多的仅此一位而已。
借用文中一句话评论秦可卿及崇祯,皆是“有命无运”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四,死后诸方面反应。
秦可卿死后。荣宁两府反应: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嚎痛哭者。
凤姐反应: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贾宝玉反应:(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忍不住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秦氏之死,无论是长一辈,平一辈,还是下一辈,都悲痛万分,有点儿举国哀悼的意思在内,如果不是皇帝去世,这么大的动静只怕难以解释。其次,特地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凤姐儿,另一个便是宝玉。显见凤姐儿和宝玉两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两个人了。有人甚至以为贾宝玉与秦可卿也有苟后不清的关系,这真是不明作者之写作意图了。
对于崇祯来说,皇帝之死当然全国震惊,尤其是战争时候,那皇帝死了,国家便无主,各自为政。但这方面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史载,崇祯殉国后,诸大臣自杀者达数百人,有的甚至全家集体自杀。宫中妃嫔宫女等自杀者亦不在少数。从一定意义上说,崇祯还算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但无奈生不逢时,上任之时连年灾害,赤地千里,内外交困。而他自己由于少年时多灾多难,养成多疑性格,凡事总要想个“三日五夜”的,随意诛杀大臣,造成最后无人可用。

其十五,其他方面比较。
首先来看秦可卿与贾宝玉的关系。宁府赏梅花,秦可卿将贾宝玉带到她的房中睡觉。介绍弟弟与贾宝玉一同上学,贾宝玉称秦钟为“鲸卿”。笔者说过,贾宝玉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皇帝(太子)或者“皇权”。而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人,则应当是朝中大臣或者宫内皇太后皇后之属。
其次,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人关系很微妙,王熙凤每次看望秦可卿回来,向贾母汇报完毕,必到王夫人那里去一趟。作者没有明说去干什么,但读者可以想见,一定是去汇报她与贾母所说之事。
书中另外还有一个人,作者写到在众人眼里,她与秦可卿极为相似,这个人便是香菱。香菱之遭遇深受同情,幼年被拐骗,养到十二三岁时,便被卖,两家争抢,出了人命,抢到手的那人叫薛蟠,薛蟠却也是个不成器的花花公子。最后又闹出人命来,坐牢里去了。

其十六,秦可卿与崇祯的死亡时间之比较。
秦可卿病后,自知将死,张有士瞧病时也言她必死,合府中人皆知她必死。死于春天。
崇祯皇帝正是死于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农历三月十九日),正是北京的春天之时。
两者时间上巧合得天衣无缝。
秦可卿的死亡时间当然是作者安排的,因为此时崇祯皇帝已经死了多年,这个日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大家推断秦可卿死于春天,便是按照崇祯的死亡时间而推断出来的。属于事后诸葛亮那种。

综合上表所述,从出生、性格、死法、时间点推算等方面看去,作者有意将秦可卿影射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是极有可能的。至于还是否符合其他人的一些特征,则是每个研究《红楼梦》的看法。不在笔者的讨论范围之内。
不知这样的推导方法,能给读者你一点启示不?
                                          2014-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9 0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关于《红楼梦》中“冬至”和“芒种”两个节日的看法

《红楼梦》中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时间点,一个便是第十一回中出现的“冬至节”,另一个便是第二十七回所说的“芒种节”。
要了解这两个节,我们先必须了解“节气”和“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节气”和“二十四节气”呢?
所谓节气,即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所谓二十四节气,即是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按常理来说,节气本不是件稀罕事物,每年都有,甚至每月都有,一月之中至少有两个节气。然而,中国古时却以农历(俗称阴历)算节气,与现在算节气方式不一样。现在说到某个节气时间,通常都以公历(俗称阳历)为标准。那么,农历算节气有什么特别之处么?有!妙处正是在这里。打个简单的比方说,就如“冬至”节,按公历算,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者是二十一日,而以农历算,则不同,甚至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在同一天。因此,当古人在书中具体以农历说到冬至节出现在某个日期时,通常是可以查到是哪一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冬至日是哪一年都查得到!
回到《红楼梦》中,作者在第十一回提到了“冬至日”这个日期,是十一月三十日。依笔者查到的三个时间分别是:1631年,即崇祯四年;1642年,即崇祯15年;1813年,即嘉庆18年。
这三个日期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然后与《红楼梦》有关呢?
有,且仅有一个,就是1642年。这一年即崇祯15年,两年后,即崇祯17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而亡。《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正是影射了这一情节。
关于秦可卿之死,笔者在“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三篇文章中讲得比较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再说说“芒种节”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谈到了一个节气,就是芒种节。
书中写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绵纱罗叠成旄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笔者不辞辛苦,查阅了从1600年至1900年三百年间的万年历,发现从农历四月二十五到二十七三天交芒种节的日子有几十个之多,经笔者再三选择,选取几个四月二十六日的芒种节,列表如下:
年份        时间        年号        年度大事记
1611年        16:25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一,朱由检(崇祯出生)
二,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逝世
1630年        06:38        一,明崇祯三年
二,清天聪四年        一,后金(满清)陷永平;
二,明军袭击遵化;
三,农民起义军攻入山西;

1668年        11:03        康熙七年        大清禁海外贸易
1706年        15:28        康熙四十五年        传说中的贾宝玉诞辰年
1725年        05:40        雍正三年        年羹尧死。汪景祺死
1736年        21:28        乾隆元年        雍正薨,乾隆即位
1782年        00:18        乾隆四十七年        《四库全书》完成,道光出生
1820年        04:43        嘉庆二十五年        嘉庆帝死
1831年        20:31        道光十一年        咸丰帝出生
1850年        10:44        道光三十年        道光帝死,咸丰帝即位
1888年        15:09        光绪十四年        康有为上书

与未时交芒种节最为接近的是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于是许多人,包括不少红学大家们附会说,这一日是曹雪芹,即贾宝玉的生日。看上去不错,象那么回事,但如果把目光放远一点,你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令人吃惊的答案,这就是1611年!这一年的2月6日,朱由检即崇祯皇帝诞生了。看到上文,如果把“大观园”三个字改成“紫禁城”,把大观园中的女子改成紫禁城中的妃嫔和宫女,是不是情形完全一样!
1611年的芒种节交节是未时之后的申时,但如同前一个日期一样,作者稍稍挪动了一点点。前者,崇祯之死是1644年,而作者点明的时间是1642年(秦可卿之病事实上也拖了两年,从小说中可以读出这一点出来)。后者,将芒种节的时辰也向前挪了一个时辰,由申时改到了未时。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躲避清朝的文字狱,不让清廷鹰犬们发现《红楼梦》竟是悼亡崇祯之书!
依笔者浅陋的见识来看,《红楼梦》中两大具体可以确定的时间,一者指向崇祯之死日,一者指向崇祯之生日,这部书便是悼亡崇祯之书,有什么疑问的呢?
可能会有读者说,你这是胡乱联系,没有丝毫证据能证明该书作者是这样的意图。对于这样的责问,笔者也只能表示遗憾。笔者能做的大概也仅只如此了。
                                 2014-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5 17: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薛宝钗的角色定位与“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笔者也是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心底良善,所以遇事到处碰壁,但从来都只是埋怨自己不会做人,而不去怨别人对自己不善。
经过这几天在红吧里聊天发文情况来看,我发现我真是错了,一些人的行径达到了无法令人容忍的地步!那种恶意的攻击实在让人惊讶,却还不知道原因为何?且论述如次:
《红楼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人物众多,据有关人士统计,从王爷、公侯到乞丐、道人,从贵妃、小姐到丫环、仆妇,总共有八九百之数,而且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以引起从钟情的少年到怀春的少女、从诗书满腹的学者到头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的浓厚的兴趣,用“家喻户晓”“人手一本”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红楼梦》的流行盛况,丝毫不以为过。
笔者不是书商,当然不是谈论《红楼梦》发行事务的。笔者只是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拿现在的时髦话说,就叫“红迷”或者“红粉”。笔者论及红楼梦,纯属是一种闲谈聊天的方式,并非要树立什么权威,甚至成为依靠红楼梦吃饭的红学家什么的。怀着这样的心境在红楼梦吧里发了几篇文章,但遭到的攻击,却令人意外。但笔者却不是个别人一击便会倒地的纸糊人儿,也会反击,更不会害怕什么学刊、会长之类的权威人士。他们所说的,也只能代表他们看完红楼梦后凭大脑思维所得出的观点,而笔者,既然大脑与他们不一样,自然也能思维,自然也能得出自己的观点来。如果说笔者的观点与他们不一样,那便是笔者独立思考所得出的学术成果,如果有雷同,那也纯属巧合。
首先必须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虽然笔者现在读出了一点历史的味道来,但在本文,还是按照小说的模式来论说。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那么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设计便有一个定位问题,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定位问题。
写过小说的尤其是写过长篇小说的人都知道,在小说动笔之前,先要设计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身材、相貌、学识水平、主要经历、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细致的作者会把这些设计写在纸上,象书法家写楷书时,先要画格格,然后才动手写字。而对全书胸有成竹的作者来说,也会在脑子里打一个粗稿,亦如书法家写草书时,虽然不打格子,但也要看一下那纸张大小,要写的字数多少,大概在哪里起笔,在哪里收笔,然后在哪里落款,在哪里钤印。总之,写长篇小说,离不开作者对书中所描写人物的定位问题。
对于《红楼梦》来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败落历史。在本文中,只讨论“宝黛爱情”这一条线索的问题。
作者在“宝黛爱情”这条线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多,但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既然是宝黛爱情,怎么会涉及到三个人物呢?那这第三个人物算什么呢?如果说薛宝钗也是名正言顺地要和贾宝玉谈爱情,那必然是“宝黛钗爱情”了,如果笔者这样一说,不仅读者要骂笔者,就是红楼梦作者在地下有知,也会跳起来把笔者骂个狗血淋头的。
既然大家都承认“宝黛爱情”,那么主角自然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了。
先来说说贾宝玉的角色定位。
纵观《红楼梦》,贾宝玉无疑是书中的主角,也是“宝黛爱情”的主角。书中全方位对贾宝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目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形象,他有漂亮如女孩子一般的外表,有如演说家一般机敏的谈吐,有如诗人一般似傻如狂的激情,有富贵人家公子哥儿使钱撒漫的习气,除了这些,他还有一颗懂女儿识女儿的心!
再来说说林黛玉的角色定位。
林黛玉便是“宝黛爱情”的女主角。如同贾宝玉一样,作者在书中对林黛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中,对于林黛玉有这样一种印象,相貌美丽,身材婀娜,才华出众,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寄人篱下而愁闷无着,让人怜惜让人疼爱。
为了显示宝黛爱情的“合法性”,作者开篇就用了一段玄幻之文,将贾宝玉描拟成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在前世,神瑛侍者对绛珠草有灌溉之恩,在今世,林黛玉便要用一生的眼泪来酬还。注意,是用眼泪酬还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泪尽而逝,便是林黛玉的结局。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结局,这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至于作者为何一定要将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而不象众多的历史上的言情小说一样,写成喜剧结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如果要讨论下去,那么用一本书来考证,也可能是不够的。
既然结局已定,那么作者怎么行文来把这个结局表达出来呢?
这里必然要说到薛宝钗了。
在“宝黛爱情”中,薛宝钗无疑是第三者的角色。这个第三者,可能刺激了一些人的感官,于是对笔者进行口诛笔伐,但笔者依然坚持用第三者来描述薛宝钗这个角色。
在《红楼梦》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旧小说和戏曲弹词中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评击,说到那些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无不出于一辙,才子看到佳人便倾心相爱,佳人看到才子便不顾家庭阻力,硬要与才子死活一起,旁边还必须有一小人挑拨,但最后必然还是大团圆结局。利用贾母之口,作者有心想破这个“陈腐旧套”,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陈腐旧套”却不是那么容易破的。却是为何呢?
如果将宝黛爱情故事搬到现代社会来,大家便很容易理解薛宝钗这个角色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薛宝钗整个儿就是一个“第三者”!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与作者有超前意识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作者具有超前于他生活的时代的意识。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一部振烁千古的优秀作品来!
有的人便说了,古代没有第三者之说。
笔者也相信,古代没有第三者一说。但为何还要用此一词呢?听笔者慢慢说来。
从贾母口中得知,过去大户人家小姐那身边必得有几个丫环伏侍,还有婆子一大堆人物环伺,小姐们看到才子的机会也没有,岂能与才子通个什么信息,表达一下爱慕的情感?就拿贾府中的迎探惜三个小姐来说,那迎春的丫环有司棋、绣橘,这是两个大丫环,还有几个没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更是一大堆;探春的丫环有侍书、翠墨,还有几个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也是一大堆;惜春的丫环有入画、彩屏,外加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奶妈、婆子一类的人也是一大堆。她们深居闺中,连出门的机会都很少,即使出门,那闲人岂能近身?更别说要发生眉目传情、私订终身之类的事情了。
但笔者说,这只是贾母的一厢情愿,更是作者形式上不落俗套而实质上落入俗套的借口之词。
为何?
抛开贾府三位小姐且不谈,因为贾宝玉毕竟也是贾府中人,与迎探惜是嫡亲的兄弟姊妹关系,不可能贾宝玉与迎探惜三人谈情说爱撒。
且说大观园中,那外来女孩子有多少?
从最初的林黛玉算起,然后薛宝钗、薛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妙玉,少说也有七八个了。贾母所说的大户人家小姐与外面接触甚少,不可能与才子有勾搭,作者便说到那才子佳人的戏曲、小说、弹词都落入俗套,而事实上呢?贾宝玉与女子谈恋爱需要出大观园么?那女子都送上门来了,还是源源不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这一番不落俗套的话便有破绽的。且不说这个。
林黛玉五岁丧母,六岁进入贾府,与贾宝玉一个桌子吃饭,一个床上睡觉,至少过了三四年才分开,但还是在贾母的住处,不过房间分开了而已。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两个少男少女,那心里萌生情愫,难道不是正常的?而在林黛玉的世界里,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更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孩子,她还有其他选择吗?爱上贾宝玉,岂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而贾母这些人却还装作浑然不觉,还要去破什么才子佳人的陈腐旧套?那才子佳人的戏就演绎在她的眼皮子底下了。
然而,这场宝黛爱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大团圆结局,这不,拨乱的来了。谁?当然是薛宝钗。
有人觉得薛宝钗是无意于插于宝黛的爱情之中的,然而这种开脱之词实在经不起推敲。翻开《红楼梦》第八回,作者正面第一次写二宝相会,那薛宝钗便搬出“金锁”来给贾宝玉看,并且也欣赏了贾宝玉所挂的“通灵宝玉”。一向不敢在宝钗面前说话的莺儿——宝钗的贴身丫环——便说了这金锁要与宝玉配婚。这里,作者已经用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读者了,薛宝钗知道贾宝玉有玉,并且自己有金锁,金锁和宝玉合在一起,就是“金玉良缘”。
如果说有人不懂作者这个明确无误的信息的用意,笔者也只能说,《红楼梦》白读了。如果知道,但不承认,或者假装不承认,那便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在笔者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此一点,便可证明宝钗一出场,便是第三者的角色。宝钗自己心头明镜似的,而我们的钗迷们还装作很无辜,很受伤,不作承认的姿态,岂不是笑话!
薛宝钗,不过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是作者用来衬托宝黛爱情悲剧的工具,如果没有薛宝钗,作者同样还会制造出“张宝钗”“李宝钗”之类的人物出来。总之,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就是第三者。
至于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喜欢,甚至形成钗粉钗迷,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只讨论作者在书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而不是怎么去塑造她的问题。关于作者怎么去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留待以后再论。

下面,笔者再来说说“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明着讲赞成贾宝玉与薛宝钗相结合是大团圆的结局的人目前还很少,至少笔者没有看到,但通过中庸之道来讲所谓“钗黛合一”的人,为数还真是不少,并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作者的原意。
依笔者看来,这种人用“无耻”两个字来形容是最恰如其份的。其实还有更柔和的词,比如曲解之类,笔者不想这么柔和的,因为这种曲解作者原意实在让人愤慨,并且有误导读者之嫌,只能用“无耻”来回敬这类人。
有人说,作者原意,你也不懂,怎么知道别人就是曲解,就是无耻呢?
虽然笔者承认,作者对于薛宝钗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她最后也成为悲剧结局让人扼腕叹息,有些人便想让“钗黛合一”成为一个大团圆结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显然是幼稚的,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
“宝黛爱情”是以悲剧为结局,即绛珠草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这是作者开篇就讲定了的,也即是说,我们看红楼梦,只要看到第一回目便知道故事的结局,为何还要往下看呢?就是因为我们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
那些讲“钗黛合一”的人未必没看到第一回所写的,而只顾往后面看去,但为何还要讲“钗黛合一”这样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话呢?
他们的理由是,作者在写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时,总是合在一起写的,还有,宝钗代表所谓德,黛玉代表所谓才。
以这种理由来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实在是幼稚至极!笔者连辩驳的兴趣也没有。笔者只能说,如果钗黛能合一,便不会有宝黛悲剧,也不会有红楼梦了。
作者所处时代,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贾宝玉完全可以效法舜帝娶娥皇女英之故事,将宝钗和黛玉全都娶回家,两人不分大小,或者依年龄论姐妹,多好!便是三个人都保全了,都是喜剧结局,何必弄得一个在潇湘馆垂泪,一个在怡红院长叹,更有一个在蘅芜院伺机而动呢?
如果贾宝玉愿意,他甚至可以将李纹李绮邢岫烟妙玉等全部娶回家,也不违反当时的婚姻法的。那么,这样一来,还是红楼梦么?岂不是与后来那个什么续书“绮楼重梦”相吻合了?
这样一种想法,难道不是曲解作者之原意,反而是符合作者之原意,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真不知提出“钗黛合一”的人脑壳里装的是什么?
可以这样说,所谓“钗黛合一”完全是现代一些无聊文人的遐想。他们想着自己找一个老婆,既有黛玉的美貌和才华,又有宝钗的善解人意和朴素持家的本领,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这叫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红楼梦作者君子之腹!
宝黛之恋中,宝玉和黛玉是知己,是心心相通,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从内心里发出的对对方的一种情愫!他们可以恼了吵、吵了好、好了再恼、恼了再吵、吵了再好,可以一起葬花,可以一起看西厢,说不尽的浓情蜜意,叹不尽的绮丽眷恋!对于宝玉来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对于黛玉来说,前生注定,要用眼泪还灌溉之恩!岂能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机会?
你能想象宝玉和宝钗这么吵这么闹吗?你可以想象宝钗和宝玉一起葬花,一起看西厢记么?
而在宝钗看来,她也认定了金锁和宝玉是“金玉良缘”。不过,在贾宝玉的眼里,她纯粹是亲戚关系,是后来者,以至于梦里都喊出来:“我不要金玉良缘,我只要木石前盟。”这句话,宝钗都听到了,难道钗迷钗粉没有听到?
用第三者来定位宝钗,丝毫不会错位的。这是作者写书时设置角色而预定的,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你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一点,只能说没有看懂《红楼梦》。
说句题外话,任何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都以缺陷为美。也就是说,作者写长篇小说时,不会把一个主角塑造得十分完美,必须留下一定缺陷才是最高境界。这个缺陷,可以是身体上的,家庭上的,爱情上的,精神上的,生活本领上的……总之,是多方面的,读者自可看书的时候细心领会。对于黛玉和宝玉来说,两个人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黛玉的尖酸刻薄,贾宝玉的没有男子气概。而宝钗,则近乎一个完美的人。作者将宝钗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显然是有意识的。有缺陷的人在众人看起来,更接近于真实,而完人,则显得虚伪。并且有缺陷美的东西一旦毁灭,更让人揪心!
这一点,还可以从其他作者所写的书中得到印证。
比如,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写过多部武侠书,也写过那些侠客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三角恋情的。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华筝之间,如果郭靖将两个美女都娶回家,岂不是皆大欢喜?比如《天龙八部》中,乔峰如果在阿珠死后,顺便把阿紫给娶了,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也不至于最后两人都是悲剧收场。还有,《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书,也有三角爱情故事,但男主角最后无不从一而终。金庸先生也写过一部书,那男主角娶过七个美女的,读者会齐声说,是《鹿鼎记》。对了,是《鹿鼎记》,但那男主角是什么人?韦小宝。韦小宝是什么人?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韦小宝娶了七个美女,看上去很不错,那七个美女看上去都喜欢韦小宝,但那是爱情么?不过是金钱与肉欲罢了。能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相提并论么?
如果作者将贾宝玉也写成这种烂情的人,那有什么意义呢?纵然写得天花乱坠,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便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么?还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么?
当然,作者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可以流传千古,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的,但作者心里,一定不会将“钗黛合一”这种无聊的话题放进书里变成文字的。
总之,所谓“钗黛合一”就是一个虚伪的命题。
                            2014-1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