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麦田阳光 于 2014-12-3 16:27 编辑
这个帖子是先前在广论天下发到一半的帖子,后续到现在还没写完,应版主之邀,先把前面的发上来,后面的等有时间再写,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一
小的时候有个同学,她家住在离街不远的村子里。我很喜欢去她家玩,最能吸引我的就是她家里的干净整洁。
小时候对家没有概念,家大概就是下雨可以不会被淋到,肚子饿了有饭吃,困了有床可以睡觉的地方。
去了她家后,我才对家有了更多的认识,原来家也可以这样的温馨。
她家的房子大概也是八十年代初盖的,那时候的房子都是砖瓦房。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只有泥巴墙和土巴地的房子里,家里可以说是收拾的一尘不染,这体现了女主人对家对生活有多么的热爱。
她家里只有那时最简单的几件家具,农村一般都是结婚的时候会请木工做几个箱子柜子什么的,还有就是吃饭的桌子,堂屋里的神柜。
那时刚刚开始有电视,在农村有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就算是奢侈品了,她家的电视什么时候看起来都像是新买回来的,因为上面总是被擦的没有一点灰尘,不看的时候会细心的用布盖起来,在看的时候才会揭开。
她家的柜子、桌子、地上,到处都是很干净,就它算是下地忙了半天回来,她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有灰尘的地方擦拭干净再坐下来休息。
衣柜里的衣服都是叠的整整齐齐的,当季的衣服和过季的衣服划区域放。
床底下不穿的鞋子都是刷干净后用袋子包起来。
窗户到了冬天会用透明的塑料布蒙上,夏天再把它揭下来。
洗脸毛巾洗的都看不到上面的花纹了,但是没有一点污渍,而且还有淡淡的香皂的香味。 去了同学家里,我才发现自己家里总是缺点什么。 妈妈在她那一辈的人里,算是特别出色能干的农村妇女,可是妈喜欢外面的劳动,喜欢她养的牛、猪、鸡、、、、、、,妈什么都做的很出色,可就是少了女人最基本的一点,不爱收理家,这也是常常被老爸“嫌弃”的地方。 我家的房子也是在八十年代初盖的,可以说是当时村里第一个成家后自己盖房子的。老妈在家里里外都是一把能手,种的庄稼收成不会比别人少,喂的猪总是会比伯婶家的要肥,养的鸡经常是用篓子挑着去街上卖鸡蛋。
所以成家两年后,我们家就在我们村第一个盖起了新房。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我似乎完全没得到**真传,我妈是聪明能干,而且嘴巴更是是理三分不饶人,说话从不会让人钻到空子,在娘家和婆家都是说话有份量的。
而我的爆脾气,倔强,胆小,全部得到老爹的遗传。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之所以活的这么悲惨,完全不能怪我,这都是我爹一手造成的。 房子盖在村子北边的一个半山腰里,我家算是最早迁离村子的,后来大伯、二伯、四伯、门上的一个哥哥也在我家帮边起了新房。
都说我家这块是风水宝地,因为迁过来后真可谓是六畜兴旺,出入平安,万事顺心。 新房子的宅基地是我家的一块花生地,这块地是很好的一块沙土地,种花生收成很好,土质松软,收花生的时候都不用工具,抓住花生的茎部,轻轻往上一提全部花生就都上来了,一颗都不会留在地里。 当时农村盖房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自己加工的,用的红砖和瓦是自己请师傅开窑烧好再请人挑过来的,木材除了大梁用的檩子,也都是自家山上或是结婚后分家的树砍下来加工的。 所以房子造价最高的就是人工费。
在当时用红砖盖出来的房子算是很时髦的,用当时的一句话就叫“红砖挂肚”。
烧红砖要选用优质的黄泥,烧出来的砖才会色泽黄中带红,而且结实。
我家烧的红砖就是在我们村靠东边山上的一块黄泥地旁边烧的,首先是找一个黄土比较好的地方,把土挖松,对上水拌均匀但不能太希,和泥要跟和面一样,和熟,人在里面用脚踩还不够,有时还要用上牛在里面一起踩,然后用制砖机把黄土挤压成条,当时还没有制砖机,所以都是人工作业,用木条做成的长方形框子,把和好的泥装到模里,压板实成形了再倒出来风干,但要用东西盖起来不能晒,太阳晒了,砖容易炸离,等风干后再放到砖窑里面用火烧上两个昼夜,被火风砖自然冷缺,再从窑里面拿出来,这样就可以盖房子了。 后来还有外村的瓦将在这座山上烧农村用的水缸和瓦盆及罐子什么的。就是因为这片山上有优质的黄泥,黄泥粘性好,而且烧制出来的瓦具质地紧密、结实,用多久都不会漏水裂缝。 我家的房子盖好后远近村里的人都跑来观摩,在当时老妈着实是个能干的女人。因为盖房子请了那么多的工人,妈要一个人买菜做饭,晚上还要照看材料,老爸在哪呢?老爸当时也算是吃皇粮的人,虽然当时还没有转正,他大部份的时间还是得呆在单位,所以很多活都是老妈来做的。
新盖的房子坐北朝南,从风水学来讲,这个方位是最好的,不但采光好,而且是冬暖夏凉。采光都是对于现在城里高楼大厦来说的,因为在农村盖房子都不会盖的很紧密,而且在屋顶上都会装透明的有机玻璃瓦来采光
。 房子是标准的四间基地盖起来,按现在的平方算起来大概有150平米以上吧。
房子靠东边的一间前大半部分是爸**房间,后半部分做了粮仓。
堂屋占了一间半,整间是靠粮仓和爸妈房间的,半间的另一半靠后的部份做了一个房间,是给哥的,哥不在家时那间房也是我的,小时候我也跟哥一起住。
前面半间里放了洗脸盆架和大桌子,有时还会放一些地里起回来等着摘的花生,冬天会在这里放烤火的火盆,因为堂屋正对着大门,到了冷的时候也会把小的饭桌移到这里来吃饭,这里还有一个窗户,能看到门前很大的一块区域。
这个半间还是通往厨房的过道。
厨房在最西边,前半部分靠西面墙壁打上了土灶,灶上可以放两口锅,靠前面的锅是做饭炒菜的大锅,靠后面的锅小一点,主要是煮猪食或是烧水的,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没有那么讲究,有时也会在大锅里煮猪吃的红薯叶碎米什么的,灶旁依次放了水缸和碗柜。对面就放了一个很长的案板,就是用支架支起一扇单门,上面会放一些放不进碗柜的大盆砧板之类的,还用一个盛潲水的水缸和一个猪食盆。厨房只用了前面部分一半的面积,厨房的后半部分是用来堆放杂物的,放一些木材,花生梗,还用下雨是会搬些柴禾放在那里,天冷的时候也会用来关猪。厨房前面也开了一个窗,家里一共就三扇窗户,还有一个是妈房间的,三个窗户都朝着一个方向。
厨房有两个门,在堂屋到厨房有一条廊檐,另一扇门就在廊檐下。
房子有两排台阶,一排在堂屋前面,一排在靠近厨房的地方,中间有一个支撑廊檐的柱子,台阶大概有七八级吧,小时候最喜欢从最上面一级跳到最下面,也许数过无数次,到现在却一点也不记得它到底有几级了。
房子的东边,也就是挨着妈房间的地是一个打稻场,到了收获的季节,靠家近的就会挑到这里来,因为我们那块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所以到现在还不能实现机械化农业作业,种田除了牛就全靠人的肩膀了,收割好的水稻和麦子用草绳捆起来再挑到打稻场用牛拖着一个大石滚来打稻和麦子。
现在通往村里的路修好了,车可以进到村里了,可是最多也只能用拖拉机来代替牛打稻子,其它的体力劳动还是全部都要靠人力和牛来完成。
按年份来算,我家的房子应该是在我出生后盖的,因为我对老房子没有任何的记忆,从记事起我就住在这里。
对这栋房子感情最深的肯定是老妈,在这里与它陪伴最长时间的也是老妈,所以到现在,每次老妈回家都会回到老家去看看,妈说有几面墙都倒了,除了堂屋神柜的一片没漏雨外,到处都会漏雨,当年盖的时候,屋顶上的瓦排的太密了,所以那些年久失新的檩子承受不了重量会塌掉。
家里后来在镇的中心位置又盖了一栋四屋的楼房,这是在我结婚之后的事,所以我对老房子还是很怀念,常跟妈说,叫她回家时把家里的老房重新翻新一下,我们回家了可以住上一阵,可妈说现在都要建新农村了,老房子以后都会扒掉。 我对新农村建设并不认可,农村就是农村,盖上楼房,还要搬到一起,跟城里又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有些不伦不类,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没有特色可言,能保有存下来的古建筑,也全部被商业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也像个老者一样的感叹了。 现在人常说的是,有房子不一定就有家,但有家一定得有房子。
|